宝宝没吃饱?这几个大坑你掉了几个?

“有没有吃饱”真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小到刚刚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大到已经添加辅食好长时间的大宝宝,甚至一岁多的宝宝都会被问到。

而这些问题背后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影响者就是妈妈们,往往她们被质疑奶水不够、天生少奶、奶水质量不好等等。

在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下各位妈妈们也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以及“顺从经验”的盲区里,宝宝们也容易被程序养育或者过度喂养等。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扒开看看关于“没吃饱”的这些大坑。

大坑一:宝宝哭闹难安抚

宝宝的哭闹会对养育者们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但这个却又是我们在育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情况。

哭闹是宝宝们日常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这些需求可能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也可能只是情绪上想要发泄一下而已。

由此可见宝宝因为没吃饱而哭只是众多哭闹需求里面的一种,如果把每次的哭闹都归结于没吃饱或者妈妈奶水不足,这对宝宝和妈妈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我们当然可以大胆的提供乳房安抚,但并不代表需要吃乳房就是奶不够,情感需求和饥饱需求同样重要。

大坑二:宝宝睡得短、不安稳,落地醒

在咨询中经常会听妈妈们这样说:“我家宝宝吃不了多久就睡了,但是没一会儿就会饿醒,肯定是我奶不够没吃饱,我想让他一次吃饱睡好。”

让宝宝吃饱睡好,这是每个养育者的心愿,我们都会羡慕拥有天使宝宝的家庭,但每个宝宝天生就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规律。

宝宝没吃几分钟就能睡着,排除衔乳姿势、不好流速慢等宝宝更容易睡着的这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玩耍很久疲惫了 ,在乳房上吸吮对于他们来说是“五星级”的安抚,就如躺在冬日的暖阳下阳光房里一般,在这样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下,同时激素的作用cck的帮助下更易入睡。

不论是一吃就睡,还是睡的短,容易醒,我们要考虑的一是睡眠特点,二是睡眠影响因素。

比如温度、湿度、光线、声音、或者皮肤的舒适度、怎么睡、大运动等发育情况、身体健康情况等。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整体的看待宝宝生长发育的情况,不可单独割裂其中一点来看。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宰地球的高级动物,绝不是靠睡觉就变得更聪明的。

回溯人类发展历史的万年长河,进化以及自然选择留在我们基因里的在刚出生的宝宝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就有人类的一些原始本能,比如惊跳反射、分离即遇险呼叫,同时这也决定了宝宝的睡眠特点——睡眠周期短,浅睡眠期占比大。

大坑三:宝宝一个月才长一斤

在很多的人观念里,尤其在长辈们看来,宝宝长得胖=长得好,不论是亲戚串门还是楼下遛弯,大胖小子或者胖丫头们都会被夸赞“这孩子胖乎乎的,养得真好!”

这无形中给养育了不胖的宝宝的家庭带来了很多压力,在崇尚瘦的当今社会里,给宝宝们的审美标准似乎又回到了唐朝。

平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感觉体重只要比别人家的轻了一些就代表自己的孩子长得没有别人家的好。

在外对比完了之后,回家可能就会开始寻找一些让宝宝长肉的办法,母乳喂养的就觉得是因为妈妈奶不够要加奶粉,混合喂养的觉得娃吃少了要多喂一些。

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纯母乳喂养的变成混合喂养,混合喂养容易变成了全奶粉喂养或者造成过度喂养。

我们需要知道评估宝宝是否长得好,单看体重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身高体重头围这些基础的数据更需要看他们的大运动、精细运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社会性这5大能区的具体发展情况。

尤其宝宝越来越大以后这些才是真正评估他们每个阶段发育的重要标准。

而且身高体重这些数据也会受遗传因素影响,所以和其他宝宝对比体重看长的如何,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另外,单单看一个月长了多少克也是不准确的,宝宝的体重发育并非匀速增长,前期会快一些而到后面就会放缓,想要了解宝宝体重变化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是绘制生长曲线,结合曲线图的变化来分析宝宝的体重这才是重点。

点击阅读:生长曲线全解析,家长必备

大坑四:宝宝吃奶时间短或者时间太长

很多妈妈觉得,宝宝吃几分钟不吃了,一定会吃不饱;一些妈妈会觉得宝宝吃奶一次要20、30分钟,太长了也是没吃饱;还有的妈妈说谁谁告诉她或者哪哪看到的一次喂奶时间10-15分钟,如果没有吃够这个时间就开始焦虑担心了。

其实每个宝宝吃奶的效率不一样,妈妈乳房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吃奶时间长短不能代表宝宝是否吃饱。

有的宝宝吃奶效率高加上妈妈乳汁充足,吃奶几分钟搞定是非常正常的。

有的宝宝前面大口吸吮吞咽认真吃奶,再慢慢悠悠多吃一会儿,都不是异常。

如果你的宝宝增重很好,大小便正常,精神状态也很好,你也都是积极响应宝宝需求来按需喂养的,那么吃短还是吃稍微长点都没有关系。

如果对情况有担忧又有过短或者过长的状况,可以寻找专业帮助来整体分析评估。

大坑五:乳房软趴趴,奶阵少

“我从来没有感受过涨奶或者奶阵,宝宝在我身上肯定是吃不饱的”,在咨询中不乏有些妈妈会有这样的担忧,会把涨奶、奶阵多认为是有奶和奶够的标准。

因此有的开始添加奶粉,有的拼命地追奶,但实际上涨奶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除了生理性涨奶期乳房会有非常明显的涨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妈妈、乳房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好,就会达成一种供需平衡的状态,乳房最终也回到了常常不涨奶的状态下。“奶阵”的感受个人差异就更大了,有的妈妈只感受得到哺乳刚开始的前1-2个奶阵,有的可能一次都没有,从而会对乳房产生质疑,认为自己奶不够或者没奶。对此,有个事实需要妈妈们明白:感受不到奶阵不等于没有奶阵!

哺乳的过程应该观察宝宝的吸吮情况,即使没有奶阵感觉但是宝宝却在大口大口地吸吮吞咽,其实这就是来奶阵了。

另外,哺乳中尽量让自己放松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催乳素的释放,增加奶阵的几率,以及缩短奶阵的间隔时间。

大坑六:吸奶器只能吸几十毫升

一些对自己奶量有怀疑的妈妈,通常经常会用吸奶器吸出来看看一次到底能吸多少量。

当背着这样的包袱吸奶的时候,往往吸出量会让她们笃定“自己果然奶不够”!

咨询中也会听到一些追奶的妈妈这样说“我用吸奶器隔3个小时两边才吸了50毫升,宝宝现在一顿都要吃90了,我的奶肯定不够他吃啊!”。

宝宝在妈妈身上吸吮到的母乳量是远大于吸奶器吸出来的,而瓶喂的宝宝也可能会因为瓶喂姿势的不正确以及本身吸吮需求的原因会出现吃多了的情况,所以用吸奶器的吸出量来否定乳房的真实产量是不科学的。

俗话说“量出为入”,对于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以及摄入情况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对自己的宝宝是否吃饱存在疑问,一定记得:短期看尿片,长期看生长曲线与发育。

牢记这一点,育儿的路会轻松很多,但如果自己无法判断或评估,这个时候请联系专业的泌乳顾问帮忙会事半功倍。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更新于2021年03月25日,经马蕾孕哺育科普信息组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避免公众被错误认知和谣言误导,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判断和处理。个人的哺育问题需要与母乳喂养咨询师讨论或咨询。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