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展讯】四川美术学院单义艺术工作室:2021届雕塑本科线上毕业展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该院师生供稿

四川美术学院单义艺术工作室

2021届雕塑本科线上毕业展

工作室简介

单义艺术工作室(Univocity Art Studio,成立于2015年11月)是四川美术学院个性化培养特色工作室之一。工作室的创办者朱小禾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实践与探索。单义工作室是通过研究艺术的行为句式来学习和创作艺术,撇去长期附着在艺术上的各种浪漫意义,并重新认识艺术的感觉、思想、情感的特殊性,让它们不再与社会和心理意义混淆。
用运作解释世——毕业创作讲稿
文/朱小禾
主题影像的谬误
艺术的感知和影像,长期被意识主题垄断,即被人性、政治,历史记忆、神圣、现实这些意识主题垄断,意识主题殖民了和规范了艺术,把艺术探索未知的工地变成表演主题剧的剧场,被有主题观淫癖的的观众期待和观看,艺术错失自己的本体和职责,意识主题就象阴险贪婪的殖民者,摧毁了艺术的工地,赶走艺术的本地居民,把艺术变成为主题服务的工具。实际上,只有艺术运作才是一切艺术感知和影像的来源,也是一切现实和情感影像的起源,艺术一旦离开运作,就将彻底丢失它的能力,堕落为说教的工具。所以艺术无法跑出工地去表现外面的任何事物,工地之外无真实。工地是一个巴别塔式的工地,充满各种纷争和多样运作,不能修建任何事物,所以艺术不对纯洁内心负责,不对现实真实负责,不对未来理想负责。
运作的影像
艺术的感知和影像,是运作工地的感知和影像,不是关于肉体、灵魂、记忆、真实、神圣的感知和影像。艺术的影像仅仅是某个运作感知时刻,或运作空间症状,是时间和矿化维度上的感知和影像,不是心理和现实中的感知和影像。艺术的感知和影像,是艺术本地居民的土语,平淡而世俗,艺术是用这些土语去感知和解释世界。感知和解释都是单义的,不可思、不可语,不可想,只显示为纷争和野性的晦涩,不可概括为任何事物。这是感知和影像的最后归宿,是一个奇点,超越人类主义,超越现实真实。但时间和矿化的感知和影像不是自在的,而是凝视世界,解释世界,向世界提出天问,建构新的历史和世界的影像。一切世界的影像,都运作的人造感知物,它们随运作时刻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思想的原始人
由此可见,运作构成艺术的本体和内在真理,这里没有意识的困惑,没有浪漫主义的内心煎熬,只有对真理最朴素最原始的思考,以及对真理最落地和最精确的阐述。艺术家丧失意志,丧失情感,丧失思想,以脑残者自居,因为脑残者才可能进行最原始和最无畏的思考,艺术家就是思想的原始人,他像土著人用仪式和运作思考,而不是用内心意识思考。艺术家用运作去和思想史和社会史交谈,因为一切社会和思想的根茎都是错综复杂的运作,运作实验就是思想和社会的实验。这样,艺术用运作代替意识,成为另类思想资源,思想就是最实际、最世俗、最异样、最梦幻的运作,而绝不仅仅是意识的思辨。
人类共同的感知和影像
运作必然会拆解任何固定影像,包括拆解特殊记忆、特殊真实、特殊民族的固定影像,但拆解不是终结,而是让影像不断绵延,不断消亡,不断更新,成为不存在之物的影像。于是感知和影像从纵向性质变成横行性质,消除其特殊性,变成含混和多样性。这样孤立的影像以及特殊环境的影像与他者世界结合,变成世界影像、集合影像、配置的影像,这是一种共同的,爱的感知和影像。所以艺术影像代表全人类共通直觉,共同智慧,以及完整的感受力,纠正了一切傲慢。

学生作品推荐

陈治霖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2017级
2018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朱小禾·单义艺术特色工作室
作品名:《榫卯工字搁栅》
材料:原木 合成木
尺寸:160*200*80
创作年份:2021年
《榫卯工字搁栅》是2021年3月中旬开始,以一根近2米长的木替代空间(woodsquaregallery)上运作呈现的装置作品。装置采用以原木和合成木材为主,少量酚醛塑料与金属为辅制作,工艺采取了榫卯等各种传统木工技艺。以传统木结构为起点,并不限制于材料与形式的再构,以共鸣材料本身为出发不断尝试唤醒木媒介本身,除颤并复活木中的泛灵论者。
前期我运用了这个榫卯概念作为核心推动力进行建构,切割木材在这种日常的,无意义的木柱上去构建的世界。通过凹凸部位相结合做作品来进行建立新空间,建构的新空间无法进行描述与指称,我作为媒介本体建构的施力方给予身体材料进行切割敲打与装订,各种技术与元素利用时间的润滑剂折射出一些表象,这些表象可能作为群落,作为生物,作为建筑反应这个当今的大环境,也可能指向媒介本身的话语,对空间提出疑问并交融。
何灵鑫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2017级
2019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朱小禾·单义艺术特色工作室
作品名称:《非人·内陆帝国》
尺寸:3m*2m*5m(尺寸可变)
材料:丙烯、丝瓜馕、金属等综合材料
我们时代的特征就是工业技术对象征控制的把持,其中的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也是该战争的剧场。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的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历。如何抵御这种贫困耻辱,如何使人生经历取代这些制约条件?
在众多生活符号的加持下,作品的表达俨然已成为不可思考的,不可想象的形象。作品内容通过对生活日常物品包括丝瓜,报纸,桶,笼子的裹挟与编排,旨在形成生态戏剧般的表演,演绎成一团信息帝国,在非时序性的时间里穿梭叠嶂,最后成为不可名状的时间-影像。
他们像一个个有着特殊特质,坚决的自我肯定以及情欲魅力的符号小屋,表露在庸弊不堪,微不足道的行为举止之中,它们样态不一的微弱性差异同时也在质疑着其他个体的同一性倾向。它们俨然正在成为个体生长的确认性力量,绝不是为了表明某一本质或本性,他们只是一种具有仪式性的构建,物质因子之间相互延续相互波及,努力地蔓延成一具有信息生命的褶皱影像。
武文博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2017级
2019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朱小禾·单义艺术特色工作室
作品名称:《无回忆的故乡》
尺寸:3m*3m*2m(尺寸可变)
材料:泥土、木制品、皮具等综合材料
《无回忆的故乡》即“身在故乡而忘记回忆”,将艺术实践中对表现记忆的激情转换为对现实媒介与技术的激情,去除浪漫主义的那一类幻想、抽象和自我消解。艺术中的“故乡”不成为一个固定的空间指称,如植物存身的土壤因为风雨的冲刷而不断流动;放牧的草场随着羊群的变化而不断转换。辗转的过程中,记忆随着场域的变换不断内增,这些吸纳的新知识最终会超越记忆的主体,是对纯净记忆的干扰和否定,至此故乡的回忆无法简单归结为某一类单一的印象符号,故乡的回忆只是在某一时间节点的临时停靠,记忆永没有一劳永逸这种属性,因此故乡摆脱记忆中意识主义与经验主义对它本质化、规范化、秩序化的框定,从记忆中跳脱出来回归本体性,并以此建立它的新形象。
张念慈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2017级
2020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朱小禾·单义艺术特色工作室
作品名称:《砼》
尺寸:120*40*65cm
材料:大漆瓦灰 橘子 纸盒 石膏
“砼”即“人工石”——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创作由漆器的脱胎工艺出发,去拆解,去进行更为繁重的劳作。在过程中将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浇筑、框架搭建与漆艺中“骨”的制作进行结合。后受考古挖掘方式的影响,进行更为细致的切分,使其不断繁殖、异变。总体上是一种配置,是捕捉、引导、决定、拦截、塑造、控制,是艰深的,是急剧创造中的瞬时凝固。行为是必要的过渡,开辟实在的空地,别的东西筑居于其上。是无印证的呼唤,是无回答的提问,是无目的的跋涉。是全新生命放逐于荒野的历险,不见道路,投石以探。是一切剩余的异变,时间凝结,见证新生。消解意义,无摧毁无建构。给予寓言,无内容的承诺。呼唤当下的、急速膨胀的、未及命名的事件。一刻不停的疯长,不断的压榨、洗滤,迫近夹缝,夹缝中开辟。林中尽是静默的注视,咿呀的混响。这里没有掌控者,只有工作者。
周子雄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2017级
2019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朱小禾·单义艺术特色工作室
作品名称:《工地上的森林》
尺寸:4m*3m*2.5m
材料:树脂、不锈钢、皮草等综合材料
在该作品创作中,我重点关注“生态”与“技术”这两个当今热点话题。技术由人类发明,它在人类的运作下已经或正在或将要影响、参与、建构甚至重塑人类、自然乃至整个大生态系统。因此,在技术主导的今天,“纯自然”、“纯野生”都正在逐渐消逝,正在逐渐转化为“技术化的人”、“技术化的物种”甚至为“技术化的生态”。
今天“生态”这个术语已经不局限于自然属性变得十分广义,“生态”可以理解为:“生”是生长、发展,“态”是发展过程中某个过程瞬间的具体表现,“生态”即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是不断演变的;“生态”是一个场域或一个系统或一个群落,它们由各种元素构成,同时每个元素还可能是一个小的“生态”;“生态”也可以是不同“生态”即不同群落、系统、领域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建构的这样一个演变的状态。
在今日技术化的时代,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代技术的特性就是以机器为形式的技术个体出现。在此以前,人持有工具,人本身是技术个体;而如今,机器成为工具的持有者——人已不再是技术个体;人或者是为机器服务,或者是组合机器。技术是一个体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态关系,在现代技术之前就已经存在。技术这个体系就像一件大装置一样,不仅囊括了各种技术本身,还游牧于人、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之间。这个体系为什么我认为是一个生态?因为它在持续不断的进化,就是从一个体系演化到另一体系,这种演化从未停止。这种进化的过程即不断的裂变与重构,将原有体系下各要素所形成的均势打破,然后在新技术的介入之下进行各要素的平衡重构。在过去技术生态受其它生态利用,但到了今日技术生态逐渐统治其余生态。
《工地上的森林》,是我的作品名称,它指技术系统对于其它系统的建构。我之所以选择“森林”一词,是因为我的创作从技术对人类生态和自然生态出发,“森林”与人类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关联性较强。“森林”一词,我们不能从狭义的层面将其理解为大面积的树林。“森林”与“草原”、“湖泊”类似,因为它们均为一个场域、一个系统。这个场域、系统是内部所有物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一个生态群落。这个系统一直在气候、人类活动、人工技术等因素介入下,持续演变。“工地”在词典中解释为:工作现场。在不同的技术种类中,“工地”的类型有所不同。比如:医生的工地为手术室、科学家的工地为实验室……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建筑工地,因为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在建筑工地中建筑被复杂结构的脚手架包围,只有完工才能看见建筑的全貌,就是这种包围才能刺激我们去想象。因此,我特别希望让作品呈现出工地式的感觉即一种正在被制作的感觉,让观众想象作品向何方发展。在这件作品中,我将建筑工地与技术实验室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侧面体现这片场域正在被技术构造的状态。
END

推介毕业生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