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胡采云||墙 祭(散文)
墙 祭
作者:胡采云
主编:非 鱼
许多人的习性是“善隐好藏”:有人藏富,金银细软,珍奇古董;有人藏娇;有人藏奸,“东窗诡计”,暗器兵机....…于是,城墙、宫墙、院墙遍布全国,由来也很久。
旧时的银行、当铺,柜台相应的高一些,求上门者须竭力踮起脚尖往上够,脸与手方能闪上台面,这柜台像是墙的一道缩影。
狱墙高齐笔陡,顶墙布有铁丝网、电网、岗亭,防范犯人潜越。长城高而厚,方砖正大,取势险峻,颠连万里,意在抵御入侵……
彼此间的敌对性越强烈,内外越分明,墙的造型就越严格,越讲究。朱元璋肯定过“高筑墙”,这越发证明东方国家的墙是有来历有传统的。封建时代愈藏掖越显威严,越秘密越能吓唬小民,偌大个古国倘是没有封锁的禁地,什么都是一览无余,里外透明,“威风”可就减多了。
墙的历史过于稳定,过于悠久,会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渐渐投射下阴影:“墙里有磨擦,搞“高打墙”;同事间厌烦了,推崇“多见而,少说话”,这是无形的墙。小农的心理是没有墙,情绪上似乎就缺某种安全感;而小偷呢?一见谁家院境有缺口,即起不良之意,里边若是菜园子,翻进去拔个沾泥的萝卜也算收获。
一个囯家禁锢自身,很容易夜郎自大:“我有三皇五帝,我有二十五史,我有马踏飞燕....”实际呢?有的只是曾经辉煌过的早就在高墙背后朽了的“既往”。墙壁是老化了的皮肤,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戒备。“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封自蔽,“隔墙扔砖头”“墙倒众人推”的劣根性,便是滋生于墙壁下的精神肿瘤。“莫恃金汤忽太平”,历史上由自私而引起的欺诈、盘剥、动掠,以至战争,算不算是“墙”的高度隐私功能的恶性膨胀呢?
闭关自守,明哲保身,筑墙的最初动 机,大 约是仅止于此,后来的效果却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唐语林》卷五有这样一节记载: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锸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遂人奏其事,因固请老。
墙是自私灵魂的外壳,私室的官阶高低及富有程度决定墙的高度和厚度。穷人家徒四壁,竹篱茅舍,不在乎墙。像巨富巨商最需要保镖一样,对墙真正着迷的是旧时代的达官显贵。出于长治久安的心理,不但是一堵堵筑墙,而且希望这冰冷的墙坚如磐石,固若金汤。但他们料想不到,墙外的春风越是吹不进来,捂在墙里的一切更易腐烂,包括他们繁盛红火的官运在内,怎么也无法与自筑的墙垣长远共存。这一事实对郭子仪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所以他急忙告老退休,韬晦求安。
高墙障壁以斩截切割为能事。目下改革开放引领社会前进的大潮必将渐渐冲毁那些有形无形的墙,迎来一个四通八达的新时代。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胡采云,女,生于1964年10月,湖北汉川人。八十年代系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偶有小诗小豆腐块见于报端小刊。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因乡镇工作的需要,专注于通讯报道。搁置许久巳经发黄卷页的诗稿、小说稿、散文稿,一直蕴藏着当年的文学梦。始终认为未曾著书立说不代表无才,故此一直都在学习中。指不定晚有所成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