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效治偏瘫(修改版)
一针治偏瘫技术
取穴:上下左右交叉取穴。左下肢瘫,在右上肢取穴;左上肢瘫,在右下肢取穴,反之亦然。
不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软瘫或是硬瘫,均是一针一穴。
部位和手法
取穴时令患者仰卧床上,针刺下肢穴时,健侧下肢呈半屈曲位,大腿与小腿呈直角,由腓骨小头向后约8cm外取穴。即由腓骨小头为起点,向股骨侧划一条水平线,此线与股骨下缘的交叉处,即股二头肌肌腱上缘处取穴。直刺,进针约7-10cm,进针后增速捻针,弱刺激,每捻针半分钟,停1分钟,共留针15分钟。针健侧下肢捻的同时,嘱病人患侧上肢努力扭转或抬动。针刺上肢穴时,让患者健侧上肢略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尺侧内缘,取尺骨的中心点,以此中心点偏头侧约1.5cm外取穴,沿尺桡骨的上缘直刺,深约5-8cm。方法同下肢穴。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以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依据。
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自理,能干轻微体力活者;
显效:病残程度1-2级,能独立行走或需失扶拐杖行走;
有效:病残程度3-4级,上下肢功能有改善,可独立行走,但需人随时照料;
无效:治疗前后上下肢功能无明显变化者。
治疗结果
自1982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健侧单穴治疗偏瘫156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本组156例均为住院病人,男97例,女59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64岁;病程在半个月内110例,0.5——1个月20例,1——3个月10例,3——6个月10例,6个月——1年4例,1年——2年2例。其中脑出血20例,脑血栓形成136例。
156例中痊愈82例,占52。56%;显效62例,占39。74%;有效10例,占6。41%;无效2例,占1。28%。总有效率为98。72%。其中脑血栓形成136例,痊愈78例,占57。35%;显效54例,占39。71%;有效3例,占2。21%;无效1例,占0。73。脑出血20例,痊愈5例,占25。00%;显效8例,占40。00%;有效6例,占30。00%;无效1例,占5。00%。发病在半个月内进行治疗的有110例,痊愈71例,占64。55%;显效39例,占35。45%。发病在1个月内的有20例,痊愈8例,占40。00%;显效12例,占60。00%;发病在3个月内的10例,痊愈2例,占20。00%;显效7例,占70。00%;有效1例,占10。00%;发病在上年内的有4例,4例均为有效;发病在2年内的2例,治疗效果均为无效。
典型病例
纪*,男,64岁,干部。主诉:于1986年5月7日晨起床时,突然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吐字不清,于当日上午入院。检查:体胖,神志清晰,血压为24/15kPa,右侧上、下肢肌张力低。肌力均为0级。经颅脑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入院第三天给予针刺健侧单穴治疗,针第1次,右上肢即能抬到下颌部,右下肢即能屈伸。针3次后即能下床独立行走,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自理,痊愈。
体会
一般情况下,上肢穴进针后,患难与共侧下肢即可屈伸或见肌肉收缩或抬走;下肢进针后,患侧的上肢即可活动。表现为内旋、外旋、内收或抬起或见肌肉收缩。总之,每针1次都可使患侧肢体的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后配合功能锻炼。一般要选择神志清晰,脑水肿已基本消失的病人进行针刺。在急性期2-3次即可下床活动,个别病人治疗1次即可痊愈。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年龄大小对治疗反应无明显差异。在针健侧的上肢或下肢尽力活动。以观疗效。本法有取穴少。疗效快之特点,临床值得推广。
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若能在此基础上,辅以董氏奇穴的灵骨、大白,新面针的“上肢”、“下肢”,疗效远较健侧单穴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