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之表里经、同名经和别通经》
八脉交会穴
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络穴。通冲脉。
主治:
①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
② 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别通小肠经)
③ 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
④ 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脾经所主)
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
故治神志病。
表里经: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胃的'纳'是为脾的'运'作准备,而脾的'运'适应胃继续'纳'的需要。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是脾胃之运动的基本特点。脾胃之气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从而保证了'运''纳'功能的正常进行。
同名经:手足太阴经
手足太阴(肺经、脾经)均为三阴之开,为阴分之表,专主在里之出,具有利水化湿、行气调气的功能。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手足太阴经二者经脏相通,主气行营,在生理上相因相生,肺为主气之始,脾为生气之源。在病理上肺主气的功能障碍与脾化湿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谓。因此诸湿肿满,气机不畅,临床上皆可见喘咳胸满、足跗肿胀、小便频数不畅;而某些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等皆可用手足太阴经来治疗。
别通经:小肠与脾相通
小肠: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化赤为血。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升清阳之气,化生营血。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络穴。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
① 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
② 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三焦经所过)
③ 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肝经所主)
④ 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
⑤ 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表里经:心包与三焦:心包主行心血,助血运行周身,而三焦则主周身气机的通畅,二者配合,共同完成阴血和阳气在全身的布化和循行。
同名经:手足厥阴经
手足。心包为心之臣使,主血脉运行,肝主分配、贮藏、净化血液。手足厥阴经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临床凡见烦满、寒热之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的各种厥逆风动之症,均可选厥阴经治疗。
别通经:心包与胃相通
心包:三阴之阖,主三阴之里的阴血运行与布散。
胃:三阳之阖,主三阳之里能量的蓄积、腐熟水谷。
心包与胃在解剖位置上仅隔一层膈膜,两者之间缝隙内压力的变化可以经膈膜传递,气机相互影响。
3.足临泣穴,本经:足少阳胆经,表里经:足厥阴肝经,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别通经:手少阴心经。通带脉。
主治:
①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眼疾、胆囊炎,
胁肋痛,足跗肿痛。(本经所过)
② 乳痈,月经不调。(表里经肝经所主)
③ 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全身串痛。
(胆主一身之气,三焦散布全身。)
表里经:肝与胆:肝主疏泄,分泌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而疏泄于肠。肝胆同主疏泄,以助脾胃运化水谷,转输精微。
同名经:手足少阳经
手足少阳(三焦经、胆经)均为三阳之枢,为阳分之半表半里,膜原之间,专主筋骨滑利,具有清泄、疏解的功能。少阳经主火(相火),通过与胆、三焦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太过则相火逆上,不及则疏泄不利。少阳经承接和化解火气的变化和伤害,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临床凡见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纳差等症,可取手足少阳经治疗。
别通经:心与胆相通
心:心为君火,主神明。
胆:胆为相火,可温煦肝脏,助肝净化血液,并助脾胃运化。
4.外关穴,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表里经:手厥阴心包经,同名经:足少阳胆经,别通经:足少阴肾经。络穴。通阳维脉。
主治:
①头痛、颊痛、牙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瘰疬等头面五官疾患。(本经所过)
②热病、感冒。(本经所过主)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本经与同名经胆经所过)
④高血压。(本经与别通经肾经所主)
表里经:心包与三焦:心包主行心血,助血运行周身,而三焦则主周身气机的通畅,二者配合,共同完成阴血和阳气在全身的布化和循行。
同名经:手足少阳经
手足少阳(三焦经、胆经)均为三阳之枢,为阳分之半表半里,膜原之间,专主筋骨滑利,具有清泄、疏解的功能。少阳经主火(相火),通过与胆、三焦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太过则相火逆上,不及则疏泄不利。少阳经承接和化解火气的变化和伤害,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临床凡见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纳差等症,可取手足少阳经治疗。
别通经:三焦与肾相通
三焦:为原气通行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为阳气转输的枢纽。
肾:原气、水液气化生发之处。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气机通利是肾中原气布散五脏六腑的前提条件,二者在原气通行、水液运行方面联系紧密。
5.后溪穴,本经:手太阳小肠经,表里经:手少阴心经,同名经:足太阳膀胱经,别通经:足太阴脾经。通督脉。
【主治】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耳聋,
目赤等病证。(本经所过)
②癫狂、癔病、精神病、神经衰弱。
(表里经心经所主)
③小便赤涩,流感,疟疾。(同名经膀胱经所主)
④黄疸。(别通经脾经所主化之病)
⑤腰痛、颈椎病(膀胱经,督脉)
表里经: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 ;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其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心脉。
同名经:手足太阳(膀胱经、小肠经)主寒,为三阳之表,专主宣发行阳,具有温阳解表、升阳散寒的功能。通过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宰人体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太过则鬼门、净腑失常,不足则营血煦濡不足。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的变化和伤害,有行阳散寒之功,这种功能需要心肾少阴转输的能量作为保证。通过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宰人体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将卫阳之气宣发到体表,以达到防御寒邪的功能。
别通经:小肠与脾相通
小肠: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化赤为血。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升清阳之气,化生营血。
6.申脉穴,本经:足太阳膀胱经,表里经:足少阴肾经,同名经:手太阳小肠经,别通经:手太阴肺经。通阳跷脉。
主治:
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本经所过)(申脉)
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
(同名经小肠经的表里经心经所主)
表里经:肾与膀胱: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肾气之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肾与膀胱配合,共同完成体内津液的运化和气化,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同名经:手足太阳(膀胱经、小肠经)主寒,为三阳之表,专主宣发行阳,具有温阳解表、升阳散寒的功能。通过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宰人体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太过则鬼门、净腑失常,不足则营血煦濡不足。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的变化和伤害,有行阳散寒之功,这种功能需要心肾少阴转输的能量作为保证。通过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宰人体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将卫阳之气宣发到体表,以达到防御寒邪的功能。
别通经:肺与膀胱相通
肺:手太阴主在里之开,可宣散精微、布散津液于体表。
膀胱:足太阳主阳分之开,可宣发卫阳之气布散腠理。
肺气宣发与膀胱气化二者配合可以保证周身津液向体表的宣散输布,保证肌肤、腠理、体表的津液供应。
7.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
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本经所主)
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大肠经所过)
③荨麻疹。(肺主皮毛)
④水肿。(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
⑤溺血。(膀胱经所主)
表里经:肺与大肠:肺与大肠,主要体现于肺气肃降和大肠传导功能的相互为用方面。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同名经:手足太阴经
手足太阴(肺经、脾经)均为三阴之开,为阴分之表,专主在里之出,具有利水化湿、行气调气的功能。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手足太阴经二者经脏相通,主气行营,在生理上相因相生,肺为主气之始,脾为生气之源。在病理上肺主气的功能障碍与脾化湿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谓。因此诸湿肿满,气机不畅,临床上皆可见喘咳胸满、足跗肿胀、小便频数不畅;而某些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等皆可用手足太阴经来治疗。
别通经:肺与膀胱相通
肺:手太阴主在里之开,可宣散精微、布散津液于体表。
膀胱:足太阳主阳分之开,可宣发卫阳之气布散腠理。
肺气宣发与膀胱气化二者配合可以保证周身津液向体表的宣散输布,保证肌肤、腠理、体表的津液供应。
8.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通阴跷脉。
主治:
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
神志疾患。(心经所主)
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
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
生殖病证。(本经与膀胱经所主)
④下肢痿痹。(本经所过)
三焦,原气之别使,主要是指阳气。上述病症,
与人的阳气衰弱有很大关系。
表里经:肾与膀胱: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肾气之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肾与膀胱配合,共同完成体内津液的运化和气化,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同名经:手足少阴经
手足少阴(心经、肾经)均为阴分之中,专主三阴之出入、转枢,具有泻火清心、疏通阴络的功能。古籍称心阳为君火,肾阳为相火(命门)。在生理上水火相互制约,决定着人体能量的生成与运行,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相互依存,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凡热邪内闭,心经络脉郁滞,临床见烦躁、难眠、神呆语塞等症,可选择手足少阴经来治疗。
别通经:三焦与肾相通
三焦:为原气通行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为阳气转输的枢纽。
肾:原气、水液气化生发之处。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气机通利是肾中原气布散五脏六腑的前提条件,二者在原气通行、水液运行方面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