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家评诗】(15期)
【名家评大风歌诗友会第十五期作品】
记诗坛初识徐向中老师
王贺军(徐州)
诗未相酬姓未通,远观一派雅儒风。
悄然询问遭人笑,讶我不知徐向中。
郎晓梅——我喜“悄然询问遭人笑,讶我不知徐向中”二句,原因之一是,诗人只是将被人笑讶这一件小事,不加藻饰直接记录下来就结了。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问题,然则意在言外,不识徐向中者太过于鄙陋,可见徐向中诗名。不媚于人,谈事之间,自己的态度用别人的行为表现来说明,自然而然,推崇仰慕之意,从对面反向发来。单说此二句笔法,我以为较比高适急着吹捧人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得委婉含蓄且得体自然,我啥也没说啊,都是别人说的,可知句出真切。原因之二是,诗中毫无违和地嵌入同时期人姓名,即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李白《戏赠杜甫》),这姓名不是为嵌而嵌,而是写到此处不得不用,易之则味道感觉就变了弱了,此之谓浑然天成,诗传名传。
见某“大师”戏作
宋善岭(徐州)
总是人前夸一流,自怜笔下可千秋。
打从称作名家后,已有三年没剃头。
郎晓梅——唐人蒋贻恭《五门街望有题》:“我皇开国十余年,一辈超升炙手欢。闲向五门楼下望,衙官骑马使衙官。”作者抓住一个细节,被提升的衙官在骑马役使另一个没有提升的衙官,于是那个被提升的衙官的小人得志的样子便活生生出来了。《见某“大师”戏作》一例,抓住“三年没剃头”一点,于通俗直白的谐谑调侃之间,矫揉造作,自诩仙逸风流,实则邋遢可笑的伪“大师”状貌便跃然目前。与前诗一样,是讥刺现实流弊入木三分之作,是现实现象讽刺诗。这类讽刺诗目的在审丑,其所观照常为作者视角看具有丑的特点的对象,作者通过讽刺加以批判,同时代入作者的价值判断,以期现实改良。而这首诗的更妙处在于他暗用对比,诗中写到自夸自怜,而诗人态度于不言之中却以因“戏”而相映成趣。恰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丑的内容与其所力图自炫的美的形式形成的特殊对比,才是可笑的根源。
过青海
丁欣(江苏)
风削沙崖锋锷残,车过霜碛是楼兰。
行来只怕闻长笛,声带苍烟无尽寒。
郎晓梅——今日过青海,风沙、霜碛、苍烟犹在眼前,为实象;锋锷、楼兰、长笛是眼前所没有的,为虚象,实象与虚象如同经纬两条线,被作者借助贯通今古的联想而圆融交织,亦实亦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勾画出一个千古苍凉的多情有我之境,是一首泛泛而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怀古作品,读来恍然生“念天地之悠悠”之感。是今人行旅佳作。
无题
赵锡红(徐州)
夕阳斜洒竹林幽,老犬痴痴绕小楼。
一自空巢梁燕去,山翁望断柳塘秋。
郎晓梅——虽然“空巢梁燕”借喻之用已滥,诗中见之则眼已先于心百里之遥便觉其俗气,这首诗里也并未觉佳,但好在诗人自有妙计,他是善画者,俗滥处被其他三句的诗画反应冲淡甚或拯救了。其他三句用竹林、老犬、小楼、山翁、柳塘等清寂意象,以及夕阳、秋日等易生伤时愁绪的时令意象,勾勒皴染叠合,通过审美联想作用,予人一个清幽静谧、寂寥感伤的画境。诗人没有自己跳出来说那个山翁好孤单想孩子啊。他只是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意象素材用文字的毫墨作了一幅画而已。那么观画人能够体悟的情绪也许是诗人的情绪,也许不是诗人的情绪,那都没关系,只要是诗美情绪,那诗人就赚到了,你的诗美联想空间越大,就说明他的诗美爆发力就越大,这是画境诗法所具有的含蓄的活性效应所决定的。所以,以诗为画,不言其他,但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今诗人未尽识之进阶良法。
大学同学聚会感怀
王平(徐州)
践约秋来聚一场,三杯老酒意飞扬。
当年柳下翻墙会,辜负芳卿是漫郎。
郎晓梅——诗人好性情!大学趣事也多,应此事最刻骨铭心。“当年柳下翻墙会”此一句,当为少年意气情事之经典,虽事不同,虽别句可琢,终究竟有几分“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感觉,读来好不惊艳。诗之用,主于吟咏性情。好性情是好诗的先决条件,性情庸常,命中岂有惊人句。所以谋句先谋好性情。好性情一在“真”,“真”者也,无尘垢,若赤子孩童之清澈;一在不从俗流,或烂漫,或豪逸,或阴郁,或旷朗,其必孤清自适,率性不拘,发乎本然。其实真则不俗,不俗乃真,得其一,诗则上善。“吾谓为诗自有性情,非其性情,虽学不能善”(姚鼐《抱牍山人李君墓志铭》)。
登云台山茱萸峰
蒋继辉(徐州)
拄杖茱萸顶,开怀气自豪。
云梯飘似带,峭壁削如刀。
风动松尤醉,鹰旋鼠自逃。
漫吟摩诘句,万壑涌诗涛。
郎晓梅——“云梯飘似带,峭壁削如刀”直如神来之笔。云梯缥缈之状浮来,崖壁陡峭之形擎出,一软一刚,相映成趣,全在眸底,正可言其气之豪,是所谓“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宗白华《美学散步》)。然而结句强行将登峰与诗联系,升华之力不足,面目可憎,如锥将已欲充满的自然元气之囊刺破,败笔毁诗当引为憾。
夜宿山村
海空
日暮月朦胧,山深径似弓。
池荷消翠色,岸树睡孤鸿。
犬吠村尤静,灯明屋更空。
无眠三五友,煮酒论英雄。
郎晓梅——“山深径似弓”用比出新。颔联写夜景亦清绝不俗。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出,写声、光,以衬其静,其空,皆颇为动人。惜尾联,一是直接挪用“煮酒论英雄”成句熟句降格;二是三五友人煮酒论英雄与“屋空”抵牾,坏境。
惠西湖瞻东坡塑像
熊东遨(湖南)
听残风雨更何闻,终是湖山负使君。
千里还乡惟夜梦,半生知己一朝云。
松声柏影虚难摄,水色蟾光淡不分。
移住此间成小隐,晚峰无语或能群。
郎晓梅——明代张萱《惠州西湖歌》中说:“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惠州西湖原名丰湖。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惠州时期曾捐款捐物并请弟妇捐赠黄金为西湖修造亭堂桥堤,为纪念其功德,西湖多有建筑以其姓氏命名,并有塑像。1095年苏轼《赠昙秀》诗第一次称丰湖为西湖,丰湖因之易名西湖。熊公此诗为古迹咏怀之作,读来甚喜其妙味。试析解之:其妙一,诗题为瞻东坡遗像,但无一字落墨于像,又无一字脱墨于像,一切皆从像起,又从像收。“听”者谁?像也;谁与晚峰“群”?像也。其妙二,诗疑为第二人称对话体,似乎是作者对着塑像说话,作者完全将塑像当作苏轼本人,说你在这里听尽风雨,终究是这湖山辜负了使君你呀。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你只能梦里还乡,好在你还有一个红颜知己朝云相伴。你看这松声柏影虚无得抓不住,你看这月光水色都一样浅淡区分不开。在这样幽处做个隐士也不错啊,向晚无语的山峰可以为群。第二人称之感催生对面感、亲切感,于是更觉浓情之至、真切之至。其妙三,诗人借古人咏怀而不说破,乃得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诗的后四句,表层在实写苏轼,内里在虚写自己,诗人此时面对东坡塑像,感受周遭松声柏影水色蟾光,心绪宁静安详,一如苏轼当初《纵笔》“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享受,颇觉在此小隐,对峰作侣亦是美事。传达着一种随遇而安自在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是苏轼的,也是作者的,在这里古今交通物我相谐,作者与苏轼人格浑然融合于一体。其妙四,遣词造句劲道唯美。其遣词造句清雅文气竟似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最是一个“负”字,几多况味。想苏轼何等才品何等忠君爱国,而遭一贬再贬客死他乡,如知己般对苏轼怀才不遇的一声深深叹息尽在这一字之间由人自去品咂。而负却使君的果然是“湖山”么?当然不是。此处又用曲笔。真可谓字字含蓄,笔笔春秋,宛转劲道,极富艺术张力。其颈联借声、影、色、光等扑朔迷离之象进行叠合衔联,创造所处环境,并借“虚”“淡”等形容词作状语进行点染修饰,令人生出世浮幻之感,而恰是此种环境方才得生人神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