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不散乡愁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的更快一些,元宵节过完没几天,山野的小草就争挤着向外冒,山桃花也急不可待的绽裂出一片粉色蕾苞,与村子里化肥车、农药车大包小箱搬送相对应的,是一片片寂静的果园又重新焕发生机,那修整过的枝条在变色,芽包日渐凸起,树行间的残枝被捡拾,施肥的锨镐在深翻,喷洒农药的压泵与树枝头的雾剂相濡以沫,都在为一季新的果实做妊娠的新衣。
“岁月不绕人”,走上田头,你就无法再安心做一个闲人,你看到了一切生命奔跑的痕迹,焦灼于生活的预期,因为你一样是个农人,你想到了那些经年的古经,无法把自己置身度外。
“人家种麦子你凉窑里坐,你家收麦子你看垛,人家吃白饶馍馍你挨饿。”生活从来没有等待过谁,没有为任何的懒汉唱过赞歌,生活也总有些辛苦,有些灰色,相信每一个时代都喜欢听一些和谐的声音,听快乐的旋律涌出的欣悦,但走过这个春天的田野,忙碌的乡邻们却并不快乐,许多人一边在田里施肥,一边叹息说化肥又花了一万或更多,说一斤化肥两块多比白面都贵,说也不知道今年的收成会如何?
微信上有一段视频说的很实在,但上传失败,截了几幅图,大家都懂得!
去年的苹果,前年的苹果,大前年的苹果,果农一直关心的是苹果的收入,却一年年在无声的叹息里蹉跎,连续三年的冰雹是天灾,市场的变化莫测与不良商贩的拖欠就成了一些果农的不幸生活,其实谁都明白苹果再差应还是比种粮食好许多吧,可种粮食亏的是人工,而种苹果却往往是连工带费一齐亏损,去年的许多果农就包不住投入的资本。
看看近期的市场快报,苹果产业去年的各地库存存量依然很高,许多库存仍有百分之四十至六十之多,相伴的是价格的不前和销量的滞缓,可对果农来说,又能如何呢?十年树木,每一株苹果从芽砧到盛果期,没有十多年又怎么可能?许多果农都说现在务果子比养孩子还难,许多人面对自家的果园也心存惶惑,挖树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苹果产业整体亏负,果农转型和突围的出路又在哪里?中国最让人引以为傲的是“地大物博”,最让人无奈的也是“地大物博”,从华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新疆的阿勒泰到云南韶通以至四川的凉山,谁曾精准统计过现有的苹果面积?是因为苹果太好赚了吧,许多地方都规模化产业化引进,无数粮农一窝蜂转型为果农,产大于求,供大于需,就只能精中求精,以质量的突破求效益,而提质总是有条件的,除了气候土壤,还有精细化管理与大投资的竞争。
或许庆阳人不能怨苹果什么,改革开放四故十年,地处黄土地深处的地方农民,从种草药到务蚕桑,从务树苗到烤烟,唯有苹果是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个规模化产业,也唯有苹果给了农民最大的实惠,改善了大众的生活,而今,却没人能敢保证,苹果的明天会怎样?
苹果在庆阳宽平的早胜塬、榆林等地目前仍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一切才刚刚起步;在平(凉)定(西)区间的张川、灵台等地才渐入盛果期;同样在宝鸡峡,在宽平的华北平原以至陕北、晋北,仍处于积极打造的优势产业;不种苹果种什么呢?就恰似许多老百姓的“不做农民做什么呢”?玉米价降了又涨了,涨了也是八毛多;麦子的价格就不用说,陪过了传呼机与大哥大,陪过了诺基亚与iPad,直陪得楼价涨破了天,当年的小屁孩也早成了老小伙,可这么多年来,在保障民众裹腹之忧的同时,谁又能感知到麦子的落寞,而麦子的落寞又何尝不是乡土的落寞?
微信上有一段视频说的很实在,但上传失败,截了几幅图,大家都懂得!
我的一位朋友年后去了北海,数亩果园成树被遗弃,同时被遗弃的是经营半生的家计,他说他在从事着一个前景极其美好的朝阳产业,而友人们都为他忧心忡忡,置身其外的人都知道那个行业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传销”。北海与防城港,我仅仅知道它是祖国西南并不驰名的小城,却有网友告诉我,那里的大街上随处可听到庆阳口音,说那个城市里庆阳的传销人数超过十万之多,我不知道他说的会不会很夸张,只知道前年我在果园里套袋套的最多时也只套了四万多,四万多的苹果袋子,几个人套了一个星期,后来剥离下的废纸袋拉回家烧炕点火,烧了整整一个冬天,那年的苹果,我装车拉到了成都,在蒙阳水果批发市场仅仅卖回了进场费、档位费、装卸费、运输费;我不知道那些被贱卖的果子是否曾感恩于那些相同的包装,也不知那些搞传销的人最终会不会有欲哭无泪,只记得那个冬天的蒙阳街头,我看到了一大车一大车的包装箱被废品商回收,看到了蒙阳人家门前的柚子长的像个小足球,世界从来没有为你的努力和选择表达过什么。
“不种地了吧?你也干不动了,我一年打工来来回回数趟奔波也是得不偿失。”我不止一次对父亲说。“不种没有人种呀,又包租不出去,地不能荒呀!”父亲总是说地不能荒,总是说荒着会遭人唾骂,乡间的许多老人也会如是说,可老人们终会有离去的一天,一些不能被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总会被搁荒,如果体制不改革,这只是迟早的事情。
就有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一位云南德宏的朋友在微信群里发消息说:“砍甘蔗砍想哭咯这久”,并说“不种了明年”,我理解他的感觉,并想到了我砍谷子秸杆时的心态。年种的谷子,我碾了一包谷米送了朋友,余下的二百来斤还装在袋子里,那是我年过古稀的老父亲一手操劳的,谷子秸杆却是直到前天才砍掉的,一人高的秸杆又硬又结实,我和父亲砍了整整一天。我猜想甘蔗的收成会比谷子好的多,但所用的人工或许还不如工地上搬砖的小工。
你无法理解历史,就像你无法洞析现实。记得许多年长的老者说:六十年代初百姓寸土必耕却无米下锅,那是真正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同样今天走遍大江南北,你会发现许多乡野的良田沃土蒿草齐天,一片片被搁荒的土地混杂于田禾间,可无论城市乡村,你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吃着白米细面,在我们感恩这个歌舞升平的盛世时,又无法不面对村野百姓的无奈与困惑,耕田人老了,似乎全中国的耕田人都老了,今天的年轻人多奔波四海,他们已很难融入田地上刨光阴的老辈人生活,而当代乡村的更多悲苦是内心的彷徨与苦闷,是悠远的离情别伤,是内心的委屈和无法言述的不公。
当微信的语聊已变得索然无味时,微视频却依然是助兴消闲的酒盏,民俗文化无姓繁殖遍地生根的燎原,无死角披露社会的种种病态意淫及私语,而社会却依旧我行我素,在无尽的灰色幽默,无尽的冷嘲热讽,无尽的扭捏作态,无尽的作戏做秀中消耗着过剩,批量化量产和培养着戏子和无赖,展演着扭曲与狂欢,并一任两极化的快车在城乡、在老幼、在学术、在体制的方方面面风驰电掣,任岁月流年在经济的酒盏里风蚀着传统的精神意志,而我,只想录下最后一批中国农民的原相,收录黄土地上曾经的民间忧伤,以一个行者的荒诞,在季候的流云里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