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课堂】楷书,方方正正的傲骨(一)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来到一个名叫“仪封”的地方。当地有一位非常热衷于拜访名人的人,他自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随行的学生征得老师同意后,让仪封人拜见了夫子。
短暂的沟通交流之后,仪封人很开心地走了出来,并对有些灰头土脸的孔子的学生们说:“暂时的颠沛流离,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天下无道的时间很久了,上天将让孔夫子来号令天下。”原文中说的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而“木铎”就是古代君王发布政令时摇动传声以召集民众的木舌铜铃铛。——显然,仪封人认为孔子是可以作为民众典范,上行下效,以“无道”变“有道”的。
事实上,历史上不止一人一世会作如是想。
东汉许慎在自己编写完成的《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一个“楷”字,他是这么解释的:“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从木,皆声。”
《说文》认为,“楷”,木牌子的意思;还特别强调了一下:不是所有的“木牌子”都能称之为“楷”,只有孔子坟墓上竖立的木牌子才能算作是“楷”。
为此,“楷”在自己“漆树科,落叶乔木”的本义之外,还有了“典范,法式”、“楷模”的含义;而与“楷”相关的词语,也都有了“规范,法式,典范”的意义——比如说我们今天开始要分享的“楷书”。
继往·钟繇
任何事物大概都有其内核外延,楷书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从广义上来讲,但凡有一定规范、法式的的字体,都可以称之为“楷书”,这就有点儿类似我们现在“横平竖直”的字帖了。
如果我们这样宽泛地定义“楷书”,显然:大篆、小篆、隶书等等,只要是工工整整,有一定的书写规律可循,似乎就都可以称之为“楷书”了。但这么粗略地划分,也就失去了我们区分它的意义。为此我们还有另外一种细分。
楷书,指在汉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书体,它又被称作正楷、正书、真书等,其书写更趋于简化,形体由扁圆向方正转化。它萌芽于东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隋唐,更因其美观大方易书写,通行至现代社会。正如人们认定程邈是隶书的创造发明者一样,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被认为是楷书的创造者。
较之与程邈,钟繇格外出众。钟繇,字元常,自幼聪慧过人,有胆有识。曾经因助力汉献帝东归,被封为东武亭侯。后来得到曹操的赏识,镇守关中,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魏国建立后,他曾出任相国;魏文帝曹丕在位时,钟繇与华歆、王朗并称为“三公”。
身居高位的钟繇,书法造诣极深。少年时,他曾拜师刘胜,学习三年后,又跟随多位书法家学习,博采众长。正是因此,他擅长各种书体,尤以隶书最为精深。难能可贵的是,钟繇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在隶书的基础上,独创楷书,后人将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与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称为”书中四贤”,后人更尊其为“楷书之祖”。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楷书作品,就是钟繇的《宣示表》。全帖共计295字,字距紧凑稍密,行距疏阔开朗,笔画圆润宛转,形态变化多端,气韵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如果说程邈对隶书的完善改进,推动了汉字从“古”向“今”的转化;钟繇对楷书的创制,则将汉字的发展彻底带入了“今文字”阶段。这对于汉字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开来·王羲之
说起王羲之,我们都不陌生;还有一个成语也是从他而来——乘龙快婿。
东晋时期,朝中武将之首郗[chī]鉴想要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寻觅一位合意的丈夫。他听说琅琊王氏的子侄个个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就令人送信给当时的丞相王导,表明自己的意图。待郗鉴前去王家择婿时,看到王家子弟一个个衣冠楚楚,端庄典雅;唯有其中一人,露着肚皮在东边的床上看书,神态自若,漠不关心,好似择婿之事与他无关。郗鉴立刻为其风度折服,点他为自己的女婿,他就是王羲之。因其“东床”读书,又成为权贵的女婿,故称之为“东床快婿”;后来这个成语就用作对女婿的美称,指才能出众、为人豁达。
王羲之的洒脱不仅表现在生活中,也表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在彻底改变汉魏以来书写风格的基础上,还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化在楷书之中。他的代表作有《乐毅论》《孝女曹娥碑》《黄庭经》等。其作品整体秀丽典雅,布局疏朗开阔,线条结构取法自然,方圆适中,潇洒自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对邻国日本等也影响深远。
(乐毅论)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十分深厚,拥有着与其父分庭抗礼的不俗实力。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曾经评价说:王羲之擅长楷书和行书,王献之则擅长行书和草书,父子二人都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书法大家……王献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在其完成后的历朝历代几易其手,大受追捧。后人在评价这幅作品时认为它线条圆润,秀丽挺拔,格调高雅,气度不凡,甚至超越了其父王羲之的楷书成就,在楷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至此,“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