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摩崖石刻

安宁摩崖石刻

(2018.10.3)



昆明西40公里,是安宁地界。五百里滇池唯一出海水流~螳螂川从安宁穿过,后浪赶着前浪,又朝500里外的金沙江奔去。

螳螂川经过温泉镇时,在江心留下一个孤岛,孤岛上有亭有径,有桂有竹。连接孤岛石拱桥的东侧,便是云南有名的温泉摩崖石刻。

最早石刻“听泉”约出现在16世纪20年代,是作者慕名温泉而发的有记录的小感慨。而安宁碧玉泉的名声,早在此一千年前便載于典籍。

当碧玉泉洗去人身尘垢之后,文化人突然发现,螳螂川边的红韵石壁、吐云洞穴、飞珠流瀑和攀缘藤葛可赋予奇特的精神体验,并焕发出由具体物相而派生出来的抽象美感。而获得美感如同碧玉泉中嬉水一样,是不分社会地位而能拥有同等机会,这体会真是美妙。

于是,感悟者和后来的追随者,在连绵六七十丈的崖壁上,尽情以独特语汇镌刻着自己的不受拘束的感悟。

因“议大礼”逆龙鳞被谪戍云南的状元郎杨慎,“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杨于1525年入滇,数月后,应友人邀来安宁养病,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在第一块石刻出现后约十年,杨慎来到碧玉泉。杨曾游遍天下温泉,感慨道:“要独以安宁温泉之碧玉泉为胜”,此真“天下第一泉”。估计带罪之身的杨慎心绪时有波动,在书写“天下第一泉”的同时,又随手写下“此处不可不饮”,刻在嶙峋石上。

一百多年后,徐霞客沿着杨慎的足迹由螳螂川登岸,看到石刻后,说刻工“不佳”,字迹也不像出自状元公之手。

如今,掉落下的残石只留下“不可不饮”四字。这就是那块曾被徐霞客抚摸过的石刻?笔者指尖顺着凹形字体轻轻滑过,这四字由左向右书写,笔力遒劲但少韵味,估计伪作是大概率事件。它虽被质疑,但作为杨慎的遗墨仍立在那里,在濛濛细雨中,接受着现代游人的注目礼。

杨慎留字之后,官员文士们便接踵而来。碧玉泉洗浴之后,精神焕发的人们在环云崖下陷入沉思,或平实,或飘逸,或激昂,或慎思,随即挥毫写下能感动自己的几个字。

大书者有:明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李焘“九曲龙窝”和“虚明洞”,明崇祯年间云南巡抚姜思睿的“题醒石”。清康熙云南巡抚石文晟所题“云窝”和“暖谷”位于摩崖石刻北部两幽洞上方,。康熙朝云贵总督范承勋的“玲珑玉”位于摩崖南侧,字大刻深。还有清康熙云贵总督王继文所书“十洲分胜”、清康熙探花许弘勋所书“溪山秀错”。

小书“留云”、“如游辋川”、“可人”、“那得不爱”之类也别有意趣。

一位画家在1938年抗日烽火中在崖壁上作画,最引人注目。只见一头猛虎由空中扑向富士山,大有吞并东瀛山河之势。

安宁摩崖石刻还有令人哂笑之处:官大的大书,官小的小书,一般士子门仅留字而已。即便如明清两代云南最著名学者杨慎的六个字加起来,估计也不及清总督“玲珑玉”中的一个字大。

看来,大胸襟被大人物占据后,小人物便只能有小胸襟;大胸襟可写大书,小胸襟便只能在崖壁上留小书。不能不说,摩崖石刻的逻辑有点儿奇特。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随笔随想,以飨读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