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条高效能的“黄金定律”:真正厉害的人,都赢在了思维上

作者:洞见Fine

想法决定做法,做法决定活法。

听过一个笑话。

有个人跑去问上司:我都有10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你还是不给我涨工资?

上司说:你不是有10年工作经验,你是把一年工作经验用了10年。

我认识一个人就是如此,他经常向人吐槽:

“我兢兢业业干了6年,老板交代的事我连一句抱怨都没有,加班加点地做完,到头来还不如刚来一两年的新人。”

他说得悲愤,我只替他难过。

他的努力,除了证明自己的低效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让人成功的,从不是“work hard”,而是“work smart”。

掌握高效的方法,远胜过低效的苦熬。

真正厉害的人,其实都赢在了思维上。

我接触过许多行业精英,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掌握了一些高效能的黄金定律。

总结起来,有7条。

现在看到还不算晚,学会它,像成功者一样思考。

01

蘑菇定律

我们都想在工作上大展拳脚、一战成名,但实际情况却是,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被关注,只能做点杂事。

得不到指导和提携,偶尔还会被指责、批评,就像长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自生自灭。

这种现象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蘑菇定律

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的蘑菇,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会被人关注。

而那段在黑暗中结茧的时光,是最最难熬的。

放弃谁都会,只有懂得蛰伏的人,才会羽化成蝶。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丽娜从斯坦福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产公司的电话接线员。

她每天的任务,是打字、复印、收发文件、整理文件。

虽都是些杂货,但她穿梭于公司的每个角落,观察学习,渐渐对大部分业务都熟练于心。

蛰伏很久之后,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公司经纪人问她是否还愿意干点别的什么,于是她得到了一次撰写文稿的机会。

也就是这次撰文,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你被看作是“蘑菇”时,再怎么拼命强调自己是“灵芝”都没用。

只有利用环境,尽快成长,从蘑菇堆里脱颖而出,人们才会看见你的价值。

02

备份定律

程序员编程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备份。

万一硬盘故障、代码丢失,没有备份,损失就会相当惨重。

备份,就是另一手准备。

人生也是如此。

当你只给自己留了一种选择,一旦那扇门被关上,便只能作困兽之斗。

备份,就是另一种可能。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学习用左手剪指甲,因为你的右手未必永远管用。”

这就是备份定律:思路清晰的人,凡事都有两手准备,从来不是一根筋走到底。

早年间,我认识一个人,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做记者。

别人都羡慕他稳定,但他不相信什么“铁饭碗”,选择自己出去创业。

三年下来,买了两套房子。

大家又羡慕他有钱有闲,下半生可以躺平,但他又决定去找一份正式工作。

几百人的竞争中,被录取为上市公司高级总监。

如今,他一边工作,一边做自己的项目。

他说,我不会再担心自己被淘汰。

人人都希望岁月静好,可现实往往是大江奔流。

可怕的不是突然的变故,而是遭遇变故之后,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给自己多一份备份,就是给人生多一种可能。

03

奥卡姆剃刀定律

你知道自己一周内,处于高效工作状态的时间有多长吗?

研究数据表明:人平均每周工作45小时,其中有17个小时是根本没有效率的。

很多人习惯以“多”取胜,但想做的事越多,能完成的就越少。

于是,我们每日身心疲惫,又成果寥寥。

想改变现状,首先要学会简化你的工作。

14世纪,逻辑学家奥卡姆提出一条“剃刀定律”,拉丁文为lex parsimoniae,意思就是简约法则:

像拿起剃刀一样,把多余的步骤剃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两步可以做成,就不要三步。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来自各国的军事家聚在一起,讨论对付敌方游轮“审判日”号的方案,要消灭所有敌人,又不能毁掉船上的硬盘信息。

有人说用间谍潜伏,有人说用中子弹,有说用化学毒气,甚至还有说用次声波武器......极尽复杂之能事,却没一个可行方案。

只有一位办事直接果断的警官,说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

“两岸立两根柱子,中间拉上纳米丝,船一经过,就会被切割。”

在场人无不惊叹。

高手总喜欢一招制敌,击中要害,决不会啰啰嗦嗦大战300回合再结束。

能化繁为简的人,都抄“近道”走向了成功。

04

沃尔森定律

我们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却常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信息

很多人比你厉害,并不是能力比你强,而是知道的比你多。

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提出过一条定律: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终身学习的时代,聪明人都知道什么才是让自己变得重要的“加分项”。

美国弗洛伦萨州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约翰,一个叫哈里,同时应聘进入一家蔬菜贸易公司。

3个月后,约翰直升组长,工资翻倍,哈里还在原地踏步。

哈里不满,质问老板,老板没有正面解答他的疑惑,而是说:现在公司准备订一批土豆,你去打听看看。

半小时后,哈里急匆匆跑回来汇报,“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土豆卖。

老板问,多少钱一斤?有几家在卖?

哈里愣了一下,转身跑出去问。

又过了半小时,他回来向老板一一汇报。

这次老板问他,库存有多少?质量怎么样?能给多少折扣?

哈里还是不知道,准备再回去问。

老板叫住了他,把约翰喊了过来。

约翰有条不紊地说:

“20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3家卖土豆的,其中两家是0.9美元一斤,一家是0.8美元一斤。

对比发现,0.8美元的不但便宜,质量还要更好。

我跟他们谈了一下,最低0.7美元可以拿到,他们库存有500吨,有货车,可以免费送货......”

一个不用临时出门打听,就知道市场的实时动态,把握着咨询和信息的人,无需竞争,就已经赢了。

想要抓住机会,就先学会发现机会。

比别人先获得情报,并迅速采取行动,这样的你,想不成功都难。

05

苹果定律

如果一堆苹果,有好有坏,你先吃哪个?

最明智的答案是,先吃好的,把坏的扔掉。

因为,如果你先吃坏的,好的也会慢慢变坏,于是你永远也吃不到甘甜的好苹果。

这条“苹果定律”,在工作中也同样适用。

有时候,让我们晕头转向的,并不是因为多大的工作量,而是我们分不清轻重缓急,不知道该先做什么。

其实,先做哪件事,比做了多少事,更为重要。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故事:

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山德尔博士,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治愈了一位病人。

这位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

当他初次来到山德尔的诊所,整个人都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时刻都有崩溃的危险。

他说,他的办公室有3大张写字台,堆满了报表和文件,事情似乎永远都干不完,快把他逼疯了。

山德尔听过之后只给了一点建议:回去之后,把办公室全部清理干净,只留下最重要的文件。

病人照他说的办,清理干净写字台,又把留下的重要文件一一处理完。

之后,事情一到,立马办完。

再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工作威胁着他,他的身体也渐渐恢复了健康。

这也是时间管理的第一要义: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

否则,空把精力耽误在不甚重要的事上,真正要紧的事只会被拖延到时间的死角,无暇也无力处理。

06

标杆定律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成为世界企业界学习的榜样。

在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施乐公司提出了名为“标杆定律”的管理方式:竞争对手的水平,就是改进自己的标杆。

放在今天,这条定律依然是帮我们接近成功的不二法则:

你憎恶的那些对手,都是你最好的老师,最精准的标杆。

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易卜生写作的时候,总把与他名气相当的剧作家斯特林堡的画像放在桌上,一边写作,一边看看画像。

有人不解,他说:“斯特林堡是我的死对头,但我不去伤害他,把他放在桌上,让他激励我写作。”

正是在斯特林堡“目光”的注视下,易卜生完成了《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等经典之作。

哪有那么多“丧”,不过是在面对竞争时,你满嘴都是吐槽、挑刺和嫉妒。

但不与对手过招,你又如何进步?

瞄准你身边最优秀的人,把他们当做免费的拔高班。

正是因为对手的存在,你才会持续不断地变强。

07

卡贝定律

有时候,成功需要一点格局,这个格局名叫“放弃”。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裁卡贝就给员工提出过一条建议:

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它是创新的钥匙。

这就是后来被奉为经典的“卡贝定律”。

巴菲特有个私人飞行员叫Mike Flint,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想在事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他去请教巴菲特,巴菲特让他写下想要达成的25个目标。

写完之后,巴菲特又让他圈出其中最重要的5个。

巴菲特问: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Flint说:知道了,我马上开始着手于这5个目标,另外20个放在闲暇时间再做。

巴菲特摇摇头:不,你错了,那些你没有圈出来的目标,正是你应该全力避免的事,不要花任何时间和精力在它们上面。

如果你空有一腔热血,却始终在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摸爬滚打、费尽心思,那不是执着,而是愚蠢。

当方向错了的时候,停下来也是一种进步。

弄清自己的擅长,了解自己的力量,只有选对了方向,才有可能看见希望。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爱因斯坦曾说:

“如果给我一个小时,去解答一道关于我生死的问题,我会先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以解答这个问题。”

你看,想法决定做法,做法决定活法。

你与高手之间,差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了解并掌握这7条黄金定律,让你懂得在最关键的环节用力。

高效能,才能事半功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