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着重健脾祛湿、调养心神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21或22日,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对身体的影响

古人认为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意思就是说夏至这个时候,阴阳互争,生死分界,此时是一年的阳气之极,亦是阴阳转变的日子,将对人体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夏至这天,阳气在外旺盛,体内虚寒,最“冷”。阳气活动旺盛,气候逐渐温热,身体腠理开泄,汗出增多,出汗带走热量是人体发散阳气的过程,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极易诱发中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汗液大出 , 阳气耗散于外,以至于体内阳气偏虚 ;加之夏天人们喜乘凉饮冷,肌表腠理打开,外界的寒凉之气很容易进入人体,使体内阳气进一步挫伤,易使内寒过甚,会有伤风、面瘫、寒湿痹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会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

夏至的养生原则

1、起居养生:最好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中午睡30分钟子午觉,使心阳得养。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

2、运动养生:夏至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温的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或冷饮,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3、饮食养生:夏至饮食宜食苦酸咸,能助心气而制肺气。

4、精神养生: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5、温水冲澡: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推荐食疗

夏至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此时的养生重点:顺应四时,做好饮食调养。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1、苦瓜皮蛋鲫鱼汤

材料:苦瓜1条、皮蛋1个、鲫鱼1条、生姜、食盐少许。

做法:苦瓜洗净切开,挖去瓤和籽,切块皮蛋洗净去壳,切块待用洗净宰好的鯽鱼,刮净腹内黑膜,沥干水分热锅下两汤匙油,下鲫鱼两面煎至微黄,倒入6碗水和姜片煮沸,转中火煲20分钟,下苦瓜和皮蛋滚10分钟,放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暑、明目解毒、健脾利水。

2、荷叶茯苓粥

材料: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功效: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3、绿豆西瓜饮

材料:西瓜翠衣50克,绿豆15克,西洋参5克,西瓜翠衣:绿豆:西洋参10:3:1。

做法:将绿豆与300毫升水煮汤,沸后10分钟后,再将洗净的西瓜皮和西洋参放入再煮,煮沸后放冷即可饮汤,一日数次。

功效:清暑益气。

责任编辑:李镓洧

校对编辑:叶美琪

初审:李红梅

审核:王剑

审定发布:范琳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