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锋:构建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治理体系
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表示,在大学从管理向治理的跨越中,信息化具有特殊优势和广阔空间,是大学治理的关键变量。
他表示,在这一转变的具体实现中,高校需要以数据为牵引,通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数据融通,打造高校治理新生态。
宋学锋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从传统管理走向
“人、物、事”融合
最近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
“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持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从“管理”到“治理”,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差别。
传统的管理往往是一元式、直线型、自上而下垂直型的,而治理是多元式、互动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结合扁平化的。
数字化能够为高校从传统管理向治理模式的转变提供环境条件和技术支撑。数字化技术自身具备数据来源丰富、运行处理高效、结果客观可靠等“先天优势”。同时,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高校治理提供了前提。
因此,在大学从管理向治理的跨越中,信息化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是未来大学治理的关键变量。
而这一转变的具体实现,需要以数据为牵引,创新高校治理的工具方法,不断提升学校的治理效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数据融通,打造数字化技术赋能的高校治理新生态,从而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协同化。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矿大”)提出了RWS融合的校园治理体系,即以“人、物、事”(“RWS”是“人、物、事”的拼音首字母简写)融合的方法,解决高校管理中经常存在的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
旨在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层、执行单位、基层师生员工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转向治理模式中所有的“人、物、事”交互作用,各方要素整合、协同、共享和优化。
中国矿业大学 图源官博
这一体系的建立,需立足学校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本、协同、共享为理念推进校园智慧化建设,推进从管理导向至问题导向,从分工合作向协同创新,以及从数据孤岛向共享共治的转变。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矿大关于RWS融合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蓝图是,以新基建为抓手,通过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师生泛在学习、科教融合创新、业务感知协同和环境智能服务四大主体功能体系。
遵循“数据驱动,温和演进,智慧应用”的技术路线,从基础设施智能化、“人、物、事”全融合两个维度协同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
突破原有信息化系统数据和信息来源局限,将“人、物、事”融合在一起,构建感知、连接、存储、计算共享的基础设施,实现“人”上平台,“物”置平台,“事”布平台。
“人物事”融合治理的
核心任务是“九个一”
围绕上述规划和框架,矿大信息化治理以数据驱动治理体系,有机统筹智慧校园的项目布局,确立了“九个一”的核心任务:
一张网(校园融合网)、一朵云(超融合云数据平台)、一张表(个人信息中心)、一个号(身份管理中心)、一片湖(数据治理中心)、一空间(泛在化研学空间)、一站式(一网通办)、一园通(全覆盖智慧园区)和一周期(人才培养全周期)。
具体而言,首先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通过“一张网”和“一朵云”提档升级基础平台,形成全融合SDN网络,构建了“一城两校区三中心”模式的云数据中心环境。
并打造数据中台体系,通过“伴随式”数据治理,学校的“一片湖”数据库整合了322张总表,2704项数据标准,245项代码标准,并将学校标准与国家标准进行了融合。
其次,建设身份管理中心和学生服务中心,贯通“一个号”,打造“一周期”,形成“一张表”。
传统的人事平台面向学校工作人员,在校园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数据孤岛,各个部门不相协同,造成教师职工需反复填写不同表单。
而新型大人事平台则面向全校业务管理服务,通过“一个号”和“一张表”实现了覆盖全体人员,反映全面信息,多角色、多身份关联的全周期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全校学生服务全周期的智慧学工平台,致力于实现学生服务全终端,涵盖电脑端、手机端和自助服务端;
学生管理全过程,覆盖从入学前到在校期间,直至离校之后的学生管理;
学生信息多维度,包括学籍、资助、日常管理、消费、第二课堂和就业等;
服务功能个性化,划分了校级管理员、院级管理员、辅导员、班长等八类不同的服务角色,以提供个性化服务。
此外,搭建一网通办平台,达成服务“一站式”。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以服务师生为本,实现线上办、指尖办、无纸化的“一网通办”。
此外,矿大还通过相关系统的建设,实现一个平台办事,一个窗口服务,一部手机就能解决问题的智慧“一园通”。
最后,再造研讨学习环境,创建研学“一空间”。
矿大的研讨型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全媒体教室358间,智慧互动教室134间;而多样性研学空间则包括智慧实训室35间,创新创业实验室37个。
在此基础上,学校共建设了18门国家一流课程,59门慕课课程,263门线上课程。
构建新时代的
高校治理体系
整体看来,矿大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初步取得一些成效,夯实了“数字之基”,也因此于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那么,如何保障智慧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矿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建设队伍保障方面,形成专门部门和专门科室的“双专”模式。学校层面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专门部门,并在二级单位设置信息化专门科室和岗位,从上到下均有相关管理和负责人员。
在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形成高强度、长周期的投入模式,进行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矿大从“十二五”开始,持续和银行合作,为学校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和现在的智慧化校园建设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在建设推进方面,以多部门参与的政务、教务、教职工、学生、专网等协同工作组为核心,以团队形成合力,协调推动智慧化校园系统的建设。
此外,矿大还以购买服务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租代建,构建城域数据中心,减少了基础环境运维保障的压力。
基于以上保障体系,矿大未来信息化工作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淮海教育云,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区域性教育云平台,服务地方发展,共享应用成果。建设院系数据服务平台,促进学院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
建立数字认证可信校园,建立校园密码应用支撑体系,提供身份核验、数字签名、电子签章、时间戳、手写签名、数据安全接入等服务。
建设数据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数据质量源头治理,全面提升数据质量,支撑校园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数字孪生,提升治理能力。
搭建移动研学空间,全面支撑教学科研活动在线化、移动化,提供在线学习、远程教学、团队会议、文档协同、即时通信等研学服务。
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构建“人、物、事”全连接,打造数字孪生校园,实现多元主体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共享共治,推动大学校园治理不断深化。
*本文根据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在“加强数字化建设助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上的报告整理;
整理:郑艺龙;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孙彦景对本文成稿亦有贡献;
责编:项阳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