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间的对话——神奇的莫高窟285窟

2021-04-24 07:54

读者书店第三届敦煌文化节系列文化沙龙第2场,于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下午14:00-16:00,在读者·外滩旗舰店举行。本次沙龙邀请到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元林作为主讲嘉宾,为读者们带来《文明间的对话——神奇的285窟》主题讲座,通过对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内容和图像来源的介绍和解读,揭示出纷繁复杂的艺术表象之下隐藏的丝绸之路上多元宗教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历史真实,使听众在更为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欣赏该窟灿烂的壁画艺术。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莫高窟285窟堪称莫高窟艺术代表之作。它是敦煌北朝石窟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洞窟。285窟为覆斗型窟,分为前、后室,主室平面略呈正方形,西壁正中开大龛,塑倚坐佛,两侧各开一小龛,塑禅定比丘,龛间主要画摩醯首罗天、毗那夜迦、鸠摩罗天、毗瑟紐天、帝释天及梵天等印度诸神。南、北两壁下部各开四个小禅室。北壁中部通壁绘诸多独特性和复杂性的七铺说法图。南壁画五百强盗成佛缘、度恶牛缘、沙弥受戒自杀缘、宝头卢度跋提长者姊、施身闻偈等五组故事画和一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东门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门两侧各画一铺说法图。窟顶四批主要画摩尼宝珠、飞天之类佛教题材和伏羲、女娲、雷神等中国神话诸神。

285窟这些异彩纷呈的壁画艺术内容,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佛教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者们的宝藏。

张元林为读者们介绍说,285窟地处“华戎交汇”的敦煌地区,是外来文化东传、中原文化西输的必经之地,由此,285窟洞窟艺术也必然呈现出一派融汇中西的多元景象。

285窟顶的四披壁画既表现了佛教题材,又有中国传统的道家题材以及畏兽和祥瑞动物的形象,深深受到了魏晋时期“佛中有道,道中有佛”这一观念的影响,凸显出敦煌地区的文化具有包容并蓄的特点,多种宗教观念能够在这里并存。

六朝时期,陆探微创立了“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对当时的画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一风格也随着文化的交流进入了敦煌石窟,285窟便是代表窟之一。从绘画风格上来看,有些人物肤色仍然采用了西域式晕染法,但形体已经逐渐又健壮而趋于修长,衣服及装饰也变得繁缛秀丽。如窟顶绘制的飞天,裸上身,披长巾,肌体采用的是西域式晕染,但形体修长,显得轻盈、奔放,毫无厚重之感,体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艺术特点。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式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285窟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所绘的摩醯首罗天形象是敦煌北朝壁画中唯一一幅相关作品, 绘于本窟西壁中央大龛与北侧小龛壁面。其基本形象为三头 、六臂, 半侧身骑坐于白牛背上。同类题材的艺术品, 在云冈石窟和新疆和阗佛寺遗址中亦有发现。虽然现在从壁画画面上已很难辩出究竟, 但仔细研读图片我们就可发现, 在摩醯首罗天头所戴宝冠的正面的穹窿形冠叶中央, 伸出一身有着明显胡人相貌的人物形象的上半身来, 其双臂伸向两边, 两只手分别握着一条似鼓满风的囗袋 (或披巾) 的两端。

早期学者认为这一形象来源于印度教的湿婆神形象,而张元林先生则受到佐佐木律子女士的影响并结合了一些资料和旁证,认为本窟摩醯首罗天头冠中的人物形象为风神。

执风巾风神 莫高窟第249窟

在与第285窟几乎开凿于同时代的莫高窟第249窟天顶西披中央, 绘有阿修罗王头顶须弥山立于大海之中的场景。在其左右两侧, 对称地绘有中国传统神话中风神 、雷公、雨师和电神的形象。其中风神兽面人身,作疾速奔跑状。双手各执风巾一端, 风巾被画成一条流畅的圆弧形, 用以表示风势强劲。其表现形式与第285窟摩醯首罗天头冠中人物形象所持风巾完全相同。风神的这种的表现形式最早在犍陀罗艺术中也可看到。

风与海洋女神 奥古斯都和平祭坛浮雕 罗马 公元前9年

现藏于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中有一件表现风神的犍陀罗浮雕作品。画面上风神虽然呈站姿,但其双手所执的风巾却呈饷满的圆弧形, 象征风势,与上述二例有相同之寓意。

与上述第249窟最为接近的图例见于贵霜王朝迦尼色迦一世和胡韦什卡铜币背面的风神图案。图中的风神也呈奔跑状,双臂上扬,手执曳满风的呈圆弧状的风巾。田边胜美先生认为它们就是贵霜信仰奉的风神,并且认为它们是中亚及敦煌第249窟风神图像的最早例证。可见,将第 285窟摩醯首罗天头冠中的人物形象识读为风神,这在图像学上是有资可证的,也是合理的。

执风巾风神 贵霜王朝迦尼色迦一世铜币背面 (144-173年)

在第285窟西壁南侧上部与窟顶连接处, 有一条蓝色的长方形条带,条带内自南向北依次绘有一个白色圆轮和六个白色椭圆形轮,内画有各种人物形象。这表现的是密教中的日天及其眷属形象。在最南端的白色日轮内,日天菩萨有头光,着高髻,着圆领上衣,面向东,双手合十,端坐于一驷马二轮厢车中。驷马两两相背,分牵车厢两端,向相反方向奔跑,象征日天昼夜不停,巡视四方天界。在日轮下面,画一辆三凤驭车,似正拉着日轮向中央龛的方向疾速奔跑。凤车上有两力士,一前一后,其中前者一手持一人面盾牌,一手高高扬起似作驭车状;后者双手高举,似用力托着上方日轮。整幅画面,充满了运动感。与日天相应,在本窟西壁北侧上方位还画有月天及其众神。月天位于画面最北端的圆轮内, 与日天位置相对应。由于画面剥落严重,现仅能看到一身头戴定冠的人物,呈正面姿坐于一圆轮支撑的车厢内,双手交叉于胸前。车轮南侧还残存两只鸟头和翅膀的部分。

日天

月天

关于日天形象的来源, 它源自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意译为日神。有关苏利耶的雕刻作品,在今天的印度仍大量存在,以七匹、四匹马拉车者为多。其中,由四匹马拉车的较早的作品是制作于公元前3世纪的一个陶土圆盘,上面苏利耶站在一辆四匹马拉的二轮车上, 手持弓箭,旁边有一驭车者,左手拉着缰,右手握一棒形物,似正在驱马,前面的四匹马一字排开,作扬蹄奔驰状。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雕刻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菩提伽耶围柱上的太阳神苏利耶浮雕。苏利耶站在驷马二轮战车上, 四匹马左右两端分为二,皆前蹄腾空,相背而驰。苏利耶立于战车中央,左右各有一女神,皆向外拉弓射箭。

太阳神苏利耶 印度菩提伽耶 公元前一世纪

与本窟日天形象最相似的一例是现藏于马吐腊博物馆的贵霜时期的雕刻。在四马两两相背所拉的车上,苏利耶露出上半身,呈正面坐姿, 有背光与头光,两边厚厚的头发长披至肩,双手各持一物。

太阳神苏利耶 贵霜时期(3-4世纪) 印度马土腊博物馆藏

与本窟日天形象相似且地理距离最近的例子, 见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7窟窟顶:在一圆轮中,着菩萨装的日天呈正面姿,交脚坐于由二马相背牵引的马车上,马首一左一右朝向相反。鉴于两地日天图像上的诸多相似性,学者们认为敦煌的日天图像正是以龟兹石窟日天图像为原型,并加入了许多敦煌本地的因素。

日天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7窟 5—6世纪

张元林认为,第285窟中诸天形象、 角色和源流上体现出的诸多复杂性, 也正是当时中西文明交流历史事实的反映。见微知著,对这些图像在不同地域、不同宗教艺术中角色及图像上发生的变化作进一步的分析、 梳理,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第285窟中何以融汇了佛教、祅教、印度教、道教等艺术表现内容,最终造就了第 285窟这一交融着多种文明的艺术系统。

活动的最后张元林回答了现场读者们的提问并总结说:

第285窟艺术壁画呈现出的多元性使得我们今天可以拼合中古时代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个个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画面,从而助于我们认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对话和交流历史所具有的渐进性、多向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这种多元性同时也表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完全可以和睦相处,共荣共存。这也是敦煌石窟艺术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张元林:《论莫高窟第285窟日天图像的粟特艺术源流》,敦煌学辑刊. 2007,(03)

张元林:《观念与图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罗天图像研究》,敦煌学辑刊. 2007,(04)

张元林:《敦煌、和阗所见摩醯首罗天图像及相关问题》,敦煌研究. 2013,(06)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第二四九窟窟顶西坡壁画内容考释》敦煌学辑刊. 1982,(00)

贺世哲:《关于二八五窟之宝应声菩萨与宝吉祥菩萨》敦煌研究. 1985,(03)

贺世哲:《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天象图考论》敦煌研究. 1987,(02)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内容考释(摘要)》敦煌研究. 1988,(02)

李国、夏生平:《莫高窟第285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综述》,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4,(00)

马莉、史忠平:《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莫高窟285窟》,邢台学院学报. 2011,26(03)

来源:读者书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