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史·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2021毕业季 | AMNUA逛展

逛展

看什么展,看什么展

6 | 月|逛|展

本期分享from      小子小

此次国美探展的行程之一,是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毕业汇报展《更·生》。

 浙江美术馆 

更·生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生毕业作品

📍杭州

作为今年国美毕业展大主题《现代史》下的子主题,《更生》更像是针对《现代史》在时间维度下做出永恒变化的外延。历史是无边际的大海,当代是变动不居的海面。“居”为停留之意,在此,“更生”是海面的状态:

转化再生(transformation·regeneration)

它在“面”与“面之下”的粘连处。海浪泛起时,隐藏在过往史中的种种形色更覆推迁至现在,溶溶共生。

《更·生》展览作品背后携带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议题:时间与生命、环境与健康、文化传承与道德重建、城乡边界与发展、生活方式与教育、弱势群体与老龄化...(取自展前言)让我巨大触动的是两个关于老龄化的作品:

“wake up银潮”和“你是谁?”

wake up 银潮

你是谁?

一个是流失生活,一个是流失记忆。老年人群体处于被拉长的时间线终端,我们很难以人生正在做加法的视角去观察正在做减法的他们,也难以估量被“减去”的东西的价值。以此,从现象出发,利用数据,使我们拥有了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视角。

wake up 银潮 作品信息

调研数据

“wake up 银潮”将老年人在信息社会中的问题可视化,用“我们的审美”加持视觉设计,用“我们的语言”加持主题内核。

强视觉冲击的色彩

这个作品设计给谁看,这个现象要让谁知道,这个问题要让谁解决。设计是载体,而问题才是核心。

这让我想起半个月前,奶奶打视频电话给我,问我如何下载APP,奶奶拿着手机摄像头对着爷爷的手机屏幕,在我发出的操作指令下,两个老人极其费力地在一个个“小方块”中找到正确的那一个...

作品《wake up 银潮》帮助我们聚焦视角到问题本身,转换至老年触网群体之间,想象在这种生存技能断层中生活让我倍感窒息且急迫,比如我难以理解为什么老年人对手机的清晰提示依旧“难以理解”。如今舆论对“智能手机对青年人的影响”的偏见逐渐化解,那“对老年人的影响”的讨论,在此正在进行。

阿尔兹海默症是《你是谁?》作品探讨的中心。我们对该疾病存在大量的误区,目前阿尔茨海默症正在趋于年轻且患病率增长的趋势,即该病症的主要患病人群从处于时间线终端的老年人群体靠向我们。

持续逼近的危机感与千万家庭的隐痛交缠在一起。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更加关注——从科学上认识,从生活上关注。

作品把人本体比作为存储机制,人的记忆就像是一张大容量的存储卡,病症则代表存储错误。在格式化解读阿尔兹海默症之后,病症背后的精神伤痛顺势减弱——我的大脑是一张坏掉的存储卡。从病症到患病者到其生活,从数据到图文海报到立体作品,层层落地,观者对该群体的认知也层层深入,所有观察后的现象表达回归至最后的问题:

“如果能提前感知阿尔兹海默症危机

你会做什么?”

那么

“如果能提前感知xxx危机,你会做什么?”

“如果能提前感知,你会做什么?”

“如果能感知,你会做什么?”

我们会在这些作品面前产生或深或浅的感知

作为观者,你会做什么?

以上是我对《更·生》展览的观察,我的思考随着时间不断滚动,再回顾半月我的初印象,留下的是汇流到头的问题们:

在作品面前、在问题面前、在时间面前

你会做什么?

展前言上只留下了《庄子》更生的后半句,“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而在前句中,解释了“正平”的源头:“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忘却世事就没有劳苦和拒累,没有劳苦和拒累,就算走上正确的道路。

而正是因为劳苦和拒累:科技的阻碍、认知的阻碍、衰老、疾病...展览和作品才被加持意义与温度。“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是未来的预示又或是一种向好的结果,“弃世”是古人给予我们的方法论,而在当下,我们自有面对劳苦和拒累的新方式。

本期分享from      Icarus

此次国美探展的行程之二,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工作室的毕业作品展《生活力4.0版 | “问题与场”的三种实践》。

 象山艺术公社 

“问题与场”的三种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工作室毕业作品展

📍杭州

一踏入展厅,迎面而来的便是漆在墙上的三行问题:

在极大一部分有关社会调研性质类的实践与留学推荐信、批量生产的调研报告和增光的履历联系在一起,从而变得功利和轻浮之时,《“问题与场”的三种实践》展示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社会美育以社区为场域,关注于人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发生,以艺术的介入参与对社区和社群文化的建设,这是美育工作者、艺术实践者将自我艺术实践与社会关怀互为连结的体现,也是社会美育、网络美育工作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专业技能、跨学科方法路径、以及个人问题意识的必修过程。

一方面创作实践扎根乡土,专注于社区、社群的人、事、物,从在地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输出饱含艺术乡建理想与美育传播的成果;一方面以社区为档案,以乡土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当代视觉艺术的语境为线索,形成关于以乡土为学院、以乡土为课堂的美育主题下的艺术样本。

除此之外,社会美育工作室的毕业生还将个人的视角聚焦于不同社群之中,通过采集、调研、交流等过程,将艺术创作凝结为与社会交往的方式,展现出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技在未来社区中的艺术创新。

——展前言

其中,我最想重点说说《节日快乐&今晚吃什么?》这个作品。

《节日快乐》

你的节日快乐吗?

他的节日快乐吗?

她的节日快乐吗?

大家的节日快乐吗?

节日的快乐只有吃的内容吗?

《节日快乐》项目组来到前汾溪后,发现村民们一年里并没有太多娱乐的活动,除了打牌聊天外,“只有到了小年夜祭灶和正月十三迎陈夫人才集体热闹一下”,因而决定开启《节日快乐》这个项目。

项目在抽拉展架上呈现,拉开一扇展架便进入了一个节日:腊八节、立春、小年、惊蛰、妇女节、植树节、母亲节……

设计图

实景图

展架上记录着同学们在前汾溪村策划的一场场美育计划,从走访每家每户居民收集食材、熬制腊八粥,到策划有趣的古村落游园活动,为村中妇女们拍摄艺术照,《节日快乐》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和充满活力的。

《今晚吃什么?》

什么是“今晚吃什么?”

去村民家中一起做顿美味的晚餐。

走在小小的街巷乡道上,你可能会听到不同的乡音乡话,但开头的问句大都相同——“吃了吗?”

吃是众干饭人的共同追求,《今晚吃什么?》通过吃去拼凑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族群文化,完成田野调查的同时,记录下了每一位蹭饭主人家的家庭介绍和个人的故事,个体的温暖共同构成田野拼图。

最后,无论是《节日快乐》还是《今晚吃什么?》,他们的成果都不止在展厅内呈现,而是随着社会美育工作室同学驻地的时光在公众号上同步更新。

公众号:乡野艺校

展厅内打印供阅览的推送

在观看这两个项目时,周围许多观众的参与讨论度都很高,甚至离开展厅时都继续着后续话题和个人感受的分享。比起对其他学院作品清一色的赞美和技术上的分析,社会实践类项目能让观者产生思考联想、讨论的欲望,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