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悟性论•见鱼忘水分第十六》探玄

【原典】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探玄】

第一段探玄

一、离心无佛,离佛无心。

总说即心即佛,离心无佛,那么,这个“即心”是何心呢?答曰:菩提心。这是最精确的说法了。菩提是觉性,佛是觉行圆满者。菩提心,就是觉性之心。觉性之心,成就觉悟之人,自然就是开悟成佛了。

离开此菩提心,自然无佛可言。离开大彻大悟的佛,也就无此菩提心可言也。

佛是大自在人,故知,离开此如如不动大自在佛者,则无自在法身大解脱功德之心也。反之亦然,若离开法身大解脱功德之心,则也无如如不动大自在佛可言也。

佛是一真法界妙觉人,本具自性清净圆明体,故知,离开佛,就无此清净圆明之心也。反之亦然,离开此自性清净圆明之心,也无一真法界妙觉佛可言也。

佛是般若波罗蜜圆满报身人,故知,离开此圆满报身佛,则无此现证正等正觉之心也。反之亦然,离开此现证正等正觉之心,也无般若波罗蜜圆满报身佛而言。

佛是大彻大悟人,故知,离开佛,则无内证圣智境界大智大慧之心也。反之亦然,离开此内证圣智境界大智大慧之心,也无佛可言。

佛是明心见性人,故知,离开佛,则无正法眼藏涅槃妙之心也。反之亦然,离开此正法眼藏涅槃妙之心,也无明心见性佛可言。

佛是圆觉第一义谛人,故知,离开此圆觉第一义谛佛,则无中道不二真如心也。反之亦然,离开中道不二真如心,则也无此圆觉第一义谛佛可言也。

佛是圆明常寂照无上大涅槃人,故知,离开佛,则无此涅槃寂静法印之心可言也。反之亦然,离开此涅槃寂静法印之心,也无圆明常寂照无上大涅槃佛可言也。

佛是一乘圆教如来禅教主也,故知,离开佛,则无一切圆满圣教之心也。反之亦然,离开此一切圆满圣教之心,也无一乘圆教如来禅教主之佛可言也。

佛是无心为道而又能从容中道者,故知,离开佛,则无此无为无不为行愿无尽之心也。反之亦然,离开此无为无不为行愿无尽之心,则不能成就此无心为道而又能从容中道之佛也。

可见,自心作佛,才是真实利益。心佛不二,人天合一。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佛佛心,即佛即人。当下承当者,佛必人做也。

二、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世间俗事,也可为譬喻,来说明此心佛不二之法也。比如,水和冰,其关系极其紧密,首先,是离水无冰,冰由水成故。任何水,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以下之时,则必然凝结成为固态之冰也。

反之亦然,离开冰,也无水可言。因为,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固态之冰,又涣然释化成为液态之水了也。冰水,水冰,互相转化,无穷无尽,都是彼此一如体玄,不二境界也。只要不被表象所骗,就是智者。故曰:

变化来去谁是谁,常与无常自合规。

放心任运腾腾好,法界一真万象随……

三、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世间人不明所以,以为能够离心离佛,结果全是错觉。仁者,须臾不离真性,心佛同在亦永在也。恰似“千江有水千江月”,玄妙之门,六相圆融,法尔如是,灵光独耀,空有皆不住,心性大法之学问殊胜无比也。

言离心者,都是考试官,即监考老师也。只要闻之心不为所动,则不立文字,实证真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非是远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所从来也无所去者也。此心光明,唯识变化,不离本心真性,都是妙用无穷无尽也。能善护念,即名诸佛菩萨也。降龙伏虎,水火既济,天下太平,万象更新,皆是老古佛,皆是老涅槃心也。

不如此觉醒红尘,则就不能超越思维,不能解放思想,则固执己见,故步自封,寸步难行,也就没有办法与时俱进了也。大乘顿悟祖师禅,活在当下,教外别传,弹指一声,立地成佛,无位真人,自心作主人翁了也。

第二段探玄

一、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不见相:这是般若真空观修炼成功者也。见相离相,心有如来知见,当然就是觉者也。不见人相,人相即佛相也。不见我相,则我德真如相成就也。不见众生相,则无众生心,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智慧成就也。不见寿者相,则无量光,无漏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超日月光是也。

名为见佛:是临机设教,本无言说也。故知,名,可名,非常名。此名,非名,是名名。说馒头不饱,解决饥饿要吃馒头,不是说馒头。

真有馒头可吃吗?馒头无相也。汽车加油,人吃饭,都是机器人也。唯独觉性在人,人可成佛也。不见相,则见佛。自心无相有佛,自心作佛,太简单了也。简单到了一般人不敢相信的地步,你说多么难也?!若能当下承当者,一悟即至佛地,此言不虚也。

二、即是离心相也。

人心着相,不是外相来就心,不是外相来贴近心,不是外相来污染心。都是心着相,去攀缘,去追逐,去求取,去贪婪,失心于外相,步入外道,而陷入欲壑难填,深渊之苦,苦不堪言也。

见相离相,不动道场,就是不持心,不着相,就是离心相。会此心法者,心不着相,相不离心,也不着心。心与相,两好交一好。不离不弃,万相本然,空明觉了,才是真实利益也。

三、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离佛无心者:宇宙人生唯一佛乘,一心所乘。何谓一心?一心即无心,一心即空心。无心空心,无不是佛心。心佛一如体玄,离佛无心是什么?无心即道,明矣!

言佛从心出:此是方便说,言语即乖故。心佛一如,一如体玄,同一件事,同一体相,何言有生,何来出入也?

心能生佛:这是着相说法,自然乖离本体。心佛一如体玄,本无生灭。言生非生,本来无生,无生之生,乃是生生不已之生,生无穷尽也。莫着“生”字相,也不用作“生”字义想,才是真实利益也。

心就是佛,怎么还要生佛呢?不是合理作意,不是如法思维,皆不可信也。

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

佛从心生,是无生而生。无生心,生无生佛,自己生自己,非常好笑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谁闻之而悟,谁得益也。说者无是非,听者有迷悟,都是一心为主,外相纷然任其表演可也。

心未尝生于佛:如此境界,无人无佛,无心无相,大道至简,自性清净也。“本源自性天真佛”,不是生出来的,与道同一。故知,每个人都能见性成佛,不生不灭,不成而成。不因为愚者不知,而有改变。

第三段探玄

一、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

这个比喻,在于开悟迷人尔。鱼生于水。这是说,水是普遍存在,好比法界。鱼是特殊性存在,比喻所有的个体生命。这是说明,一切特殊性,都蕴含在普遍性之中。普遍性是一,特殊性是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融互摄,非一非异。

特殊性来自于普遍性,故说鱼生于水。普遍性不是来自特殊性,故说水不生于鱼。但是,普遍性隐藏在所有特殊性之中 明矣。众生念佛,何故佛救之呢?正是众生是差别法,即特殊性也。而佛菩萨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代表普遍性也,所以说:我在佛光内,佛在我心中。故知:信者得益,迷者失心也。

二、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人,来到池塘,观鱼观水,一般肉眼凡胎,未能见鱼,而都会先见一大片水。人看人,也是,先见人,这是普遍性。后来弄清此人是谁,那就是知道了其特殊性。

每个人有名有姓有身份证。这些都是特殊性,故要固定下来,好容易辨别与区分。与谁区分?当然是与其他的特殊性来区分。但是普遍性,无法区分,人人如此。

人类是智能机器人一般,如来藏内存具足,不需要区分,也不用区分。水之性,无自性,见每一个鱼,就是其空性遍在于此每个个别体之中也。

三、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现在,人起心动念想要见佛,那么,还未见佛,先见了却心。心有无量多,再多也是只有同一个觉性也。故知,宇宙人生,同心同德是真话,离心叛道是的假象。心不可离,道也无法叛也。

见心知是佛,就是大智人。

相忘于江湖,了然自在身……

第四段探玄

一、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

观鱼人,先见水,后见鱼;见了鱼,忘了水。故知,忘记外相,离诸相,是自心解脱,不关相什么事。知此心法者,不住于相,才是诸佛也。

到此:见鱼忘水,得鱼忘荃,悟道无心,见性成佛;一矣!

二、已见佛者,忘于心。

佛性是普遍性,无形无相,都能见此无形无相,那就是见佛者,当然忘记起心动念,即忘于心,才是如如不动自在佛。

有心即凡,无心即圣。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三、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

心,即人心。不忘人心,何能彻见佛性?

开悟成佛,就是人中觉者。特立独行,十八不共法,等等,是佛的德能。彻见了人性人心的普遍性,也就消融了自己心中的差别法,放低,放下,放手了特殊性,走出了小我和假我,无我无人,无佛无魔,心中无一物可得,则不再为万象纷然的差别性所迷惑,那就是真正大智慧本来具足也。

不若此者,为心所迷。不忘于心,即难见性,那就是未真入道也。

四、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观山临水,被眼前风景所迷,外相纷然未曾障碍心性,心性自迷于相也。但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还在。

不能彻见本来面目,忘记了普遍性,乖离本体,也会丧失特殊性,断根之树,枯萎了矣!故知,对自己不好,也还是愚者也。

但是,明心见性后,忘不掉佛心佛性,着相于佛,佛心,佛性,佛法,等等执着心一起,被阴魔所乘,得不偿失了也。佛魔之间,必定成魔。宗家方会,禅者知乎?

不忘于水,被水转心,则迷惑人也。舍法,舍心,舍佛,才是言语文字之外,真法,真心,真佛。起任何一念,都是其心不善。忘情于水,才是真英雄,才是大丈夫,才能是如来种心,现前妙用无穷也。

(0)

相关推荐

  • 《天道》道就是规矩,有所能必有所不能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遥远的救世主>中所讲的天道,具体指的是什么?依托于规则,利用规则,但如果规则不断变化呢?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得自己悟,别人告诉不了你,也给你说不清楚,一 ...

  • 达摩《悟性论•慧解即圣分第二十一》探玄

    [原典]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

  • 达摩《无心论•寂然太上分第九》探玄

    [原典] 又问:"何名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 三界之天,虽有延康,至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 十住菩萨 ...

  • 达摩《悟性论•佛不自成分第十七》探玄(下)

    [原典]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 ...

  • 达摩《绝观论•道遍于草木分第二十三》

    [原典]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问曰:"道若遍者,何故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

  • 达摩《绝观论•世有伪人分第二十六》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问曰:"世有伪人,不闲正 ...

  • 达摩《绝观论•如杵叩钟分第二十九》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

  • 祝玄冲: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365医学网

    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 作者:祝玄冲[1]  单位:武当玄武派十四代道医传人[1] 解溪穴出自<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 ...

  •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自署 ...

  • 《解人颐》第二十一辑:辟蠹集

    <解人颐>钱德苍 | 来源: 汉典古籍 赌博赋 有志之士,惟亲简籍.无籍之徒,专事赌钱.圆如骰盘,静极而方.方若骰子,动极而圆.红四绚烂,金幺鲜妍.钱财盈诸袖里,筹码堆于案前.习之者如醉如 ...

  • 达摩《悟性论•圣人无心分第十二》探玄

    [原典]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