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最大的谎言:涨工资可以让员工更努力
减薪不得人心,加薪也收买不了人心了吗?
过去,实体行业的高管们相信,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他们必须用低工资策略保持竞争力。毕竟给员工减工资的提议容易通过,对成本的降低立竿见影,对高管的前程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决策者们随即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人力预算降低导致人手不足和高离职率,然后运营问题频出,销售额和利润随后减少,人力预算不得不继续降低,人手不足和高离职率问题随后加剧。
随着电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许多实体零售商一反常态开始给员工加工资。这并不容易,加薪的提议很难通过,还可能危及到决策者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盈利压力的时候。但过去3-5年,沃尔玛、麦当劳、GAP、等主流跨国公司仍在尝试提高薪酬待遇。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千方百计给员工加薪,员工还未必买账。换言之,薪酬激励可能不会直接带来员工的效率提升,以及业绩的增长。为什么会这样呢?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泽伊内普·托恩(Zeynep Ton)花了15年研究这个问题。
她观察自己的研究对象——一家大型零售商给员工薪酬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多,还为新员工投资了至少两周的培训项目。但这家公司不仅员工业绩平平,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的评分也很低,公司的高管对此非常郁闷。
泽伊内普对照了自己的其他研究对象发现,对于那些经常入不敷出的零售业一线员工来说,有竞争力的薪资虽然很重要,但金钱不是员工们诉求的全部。
这家公司的问题在于没有倾听员工想法的机制,所有与推销有关的决策都由总部做出,总部和一线之间的隔阂很深,比如某些品类的商品种类极多,员工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做枯燥的补货上架工作,消极情绪不断积累,这种参与感和向上沟通的缺失无法用金钱弥补。
我们再说一个例子。
2018年的一天,沃尔玛CEO高福澜(Greg Foran)去了华尔街,他告诉投资者:“如果你们给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先不去计较利润,我们保证将收入提高。我们需要三年时间。”
接着沃尔玛做了什么呢,他们投资27亿美元,来为全球5000多家门店的一线员工提高薪酬、福利和建立培训学院。但加薪和培训不是沃尔玛改革的全部,只是系统性改革中的两个用来鼓励员工成长,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沃尔玛有一个名为“路径”(Pathways)的项目,新员工入职后的最初几个月中,会得到一系列的零售技能,包括客户服务、促销、团队协作和沟通培训,成功完成课程的员工薪酬会提高。
同时,沃尔玛做了很多自下而上的创新,比如加强数字化建设,并增加店铺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而让一线员工参与到其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的改进中来。完成改革后,沃尔玛的销售额增长速度逐渐快于成本,开始高歌猛进,员工保持率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而原来投入的27个亿也很快回本了。
可见,有些企业的薪酬激励是成功的,有些企业的薪酬激励彻底失败,我们很难知道,一名企业高管需要走多少弯路,撞多少次南墙,才能理解薪酬不是员工诉求的全部。
有一点必须指出,企业的机制改革不是为了在内部打一次激情四射的“鸡血”,而是为了适应环境。它往往伴随着新的市场环境和新的管理对象的转变,比如电商的崛起以及90后、00后员工的逐步成为职场主力。新的市场背景和人文环境需要企业的改革转变传统的思路。
许多公司的改革往往出于快速见效的冲动和自上而下的决策习惯,企图通过一纸命令完成改革,你必须抑制这一冲动。员工是有理性也有情感的复杂的人,不可能被“遥控”得明明白白。改革的顺序应该从一线开始,自下而上推进。
尽管这种改革顺序速度可能更慢、成本更高,但这就是那些传统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也是互联网企业奉为圭臬的运营准则。
如果一线员工参与转型方案的制定,各门店、各部门、各事业部的具体诉求能够被充分考虑,他们的支持率和参与度都会变高。如果你在高级写字楼里枯坐,连和一线员工说一句话都办不到,怎么指望设计出符合他们利益诉求的机制呢?许多企业的薪酬激励失败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是每家公司都懂得从一线开始设计机制,《自运行机制》的很多学员曾经表示:“我们以前从不问一线员工的意见,我们往往直接发布政策,告诉他们怎么做。”因此,在他们第一次接触自运行的时候往往会感叹“太对了”。自运行理论创始人戴天宇老师的话让他们深受震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线员工是企业创造最多盈利的群体,自运行机制是从一线开始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