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之路》笑中带泪,邓超把乔树林演出了三个层次
《我和我的家乡》成为国庆档首部票房过15亿的电影,这证明了观众对电影的认可和喜欢。电影由五个单元故事组成,五个作品的质量和七位导演的水平难分伯仲,但对于观众来说内心会有一把标尺,总会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选择的标准,主要还是能够被笑点和泪点戳到吧!而戳到我的,《回乡之路》里的邓超。
《银河补习班》让我对邓超的演技和导演水平有了新的认知,所以这次对《回乡之路》自然有很高期待。看过之后很感慨,《回乡之路》真诚动人,让观众笑中带泪。同时邓超也完成了一次新的突破。
观众会觉得一部电影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半小时左右的时长,对于导演来说不过是小试牛刀。但创作难度其实并不亚于一部常规电影。
一方面作品要紧扣“家乡”主题,并且在半小时左右的篇幅里讲好具备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本身剧本创作和拍摄的难度就很大。在我的认知里,邓超喜欢抒发细腻的个人情感,而面对《回乡之路》这个项目,他必须要有所舍弃,放弃固有的创作习惯,去探索新的风格,这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并且把剧本干巴巴的文字转化为银幕上的影像是另一个层面的艺术创作,确实很难;
另一方面,受限于篇幅,邓超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塑造乔树林,除了剧本技巧之外,相对于常规电影邓超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很难展现人物的成长、做必要的铺垫,人物个性要鲜明、人物行动要直给,并且要通过情绪的变化、人物关系的拿捏向观众交代合理的人物动机。基于这一点,其实《回乡之路》的人物和剧情不违和就已经及格了,没想到邓超不仅及格还很优秀,因为他把乔树林演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邓超用极富张力的演技盘活了乔树林这个角色,并完成了《回乡之路》中大量的喜剧输出。电影中闫妮和邓超,用一冷一热的人物性格营造强烈反差,也成为了营造喜剧色彩的先决条件。然而自始至终闫妮的闫飞燕都处在一个被动、抗拒的状态,她表露情绪主要集中在后山对高妈妈诉衷肠的部分。
而面对这个警惕性强、油盐不进的女网红,邓超饰演的乔树林则完全放下自尊,使劲浑身解数和对方攀关系、套近乎,从而输出各种笑料。但好笑和尴尬一线之隔,不够放的开,观众会觉得你没有“解放天性”,表现的太过火,观众又会觉得你违和、尴尬。
邓超成功的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没有人物背景介绍,飞机上出场就单刀直入的和闫飞燕套近乎,这一段邓超表现的自然且生动,我们常说,最好的表演就是变成角色本身,这样就会不露表演痕迹,邓超确实变成了乔树林,可让我不解的是,邓超对这个人物的表演经验到底是从哪来的呢?特别是强加微信、和对方合影等肢体动作太真实了,每一次观众都回馈热烈的笑声。
第二层,邓超的乔树林,兼顾了生意人的圆滑,和毛蛋儿的“土味”。时间有限,作为《回乡之路》的核心人物,邓超不能浪费乔树林每一帧的画面。二刷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被邓超用来完成角色塑造和情绪传达。一般来说,久经商场的生意人和乡村人的“土味”无法兼顾,可邓超做到了。和闫飞燕毫无心理障碍的套近乎、打电话假装成功老板,还有在巴士上偷偷的说要将闫飞燕“拿下”,都能感知到乔树林作为生意人的圆滑。
然而邓超又兼顾了毛蛋儿的“土味”,这种“土味”形象是邓超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更难得的是,邓超靠的不是服装、不是妆发,因为他的外在形象确实像个企业家,再不济也是个皮包公司老板。他的土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像是在小时候被叫做毛蛋儿的时期就渗透到了骨子里,我们很难通过他的方言或举手投足去定义,从邓超身上,我看到了演员塑造角色的奇妙。
第三层,邓超完成了前面不要脸、后面有反转的终极任务。自我看来,《回乡之路》喜剧是过程,感动观众才是目标也是终点。因为作品要传达的核心是成功之后反哺家乡,以及对治沙人的歌颂,因此只有做到笑中带泪才算成功。乔树林前半部分是不要脸、不着调、不靠谱,甚至因为吹牛,被老同学鄙视,扔在了半路上。然而最后小朋友的口述给了这个人物一个180度的反转,剧本是原动力,但不要忘了,闪回的部分也要靠邓超的表演啊!除了完成一前一后形象的反差外,在他赶到校庆,众人拍拍打打的送上前排那场戏,邓超的表情控制和情绪拿捏都太精准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作我是乔树林,在那个被众人拥簇、突然有了主角光环的场合,大概也就是这样的表现吧!所以邓超确实做到了真实、接地气,用每一场戏的精准表演,成功塑造了乔树林,从而带给观众笑中带泪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