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微香、芳烈纯阳之艾草
艾草植株
风动微香、芳烈纯阳之艾草
艾草禀木火之生气甚足,得东升之暖阳,春时宿根再发,茎杆质硬,直上三尺盈余,单叶互生,上青下白,叶片羽状而深裂,边缘呈粗锯齿状,具五尖或九尖者为胜。
仲夏午月之天地至阳正气,为阴邪鬼魅所惧,万物值此皆盛。端午日,为重午,阳上加阳,乃天地纯阳正气汇聚之时,此日所割艾草火性更足,其祛病避邪之功力最佳。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1] 故宜在艾草叶茂盛、花未开之时割取地上部分,遴选生发之气至浓之梢上嫩叶曝干为用,其味辛微温,气锐芳烈,火灸则热气内注,通筋入骨,煮服则上升,故止下痢,可治妇人冲任脉虚漏血,疗心腹冷痛,为理气行血,调经开郁之要药。
艾,风动微香,属纯阳之草。阳喜灵动、升散而恶静滞,若置陈年封藏者,一则蓄势待发已久,其阳动之性必有强烈之释放;一则其暴戾之气已去,犹人之成年,故艾以陈久者得力,名陈艾。在《离娄章句上》中,孟子藉艾与疾病之关系以论治国之道:“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2]可见夫子亦深谙医道。
仲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用柏叶汤(柏叶、干姜、艾、马通汁)[3]治吐血不止者,若吐血日久,血耗气亦随之亏虚,方中柏叶属金而善守,其状如脉络,故治络不敛固而溃、脉不摄藏而崩,善清上部之逆血;干姜体质收束,温阳守中;艾叶辛温能散,使无留滞之患;马通者,必达洞肠乃出,故曰通,可导气下行,使遵行隧道,而血自止。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清酒)[4]主之。妇人冲任脉虚而崩漏下血、经水淋漓不止者,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而下血不绝者,或妊娠胞阻而胎漏下血、腹中疼痛者,总以摄血安胎,调经止痛为治。阿胶益心主之血而善固,故治心腹内崩,安胎止血;艾叶能温子脏之血以息痛;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即后人所裁用之四物汤,以益血之虚,调补冲任;甘草者,甘上行而发以托举;行以酒势者,则血能循经养胎而无漏下之患。
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称:“妇人下血,则中气虚寒,下焦无摄纳之权,以致血行失道,无故妄下。《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固阴和阳,是其正治,非血热妄行之下血也。” [5]
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炒艾叶、炒陈皮等份共捣为末,加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一日二次,每服二十丸。
治小儿肚寒、夜啼:陈艾一团,炒热包脐眼,一夜一次。
治小儿脐疝:先将脐疝揉平回复后,取艾绒一小团,以适量米醋浸艾绒填脐内,以满为度,胶布固定,一般数天即可。
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每次二钱。
艾可主百病,又名医草,其气芳烈纯阳,为行气开郁之药,能醒一切沉锢伏匿内闭诸疾,可回垂绝之元阳,用之则走足三阴经,温熙利脉络,转肃杀之气为融合,善除沉寒痼冷。但若热多烁液、阴虚血燥及一切因热所致衄血、下血者,则非其治。但有昧者不加辨证,不分泾渭而妄用,以致热气冲上,狂燥不能禁,甚者乃上攻有疮出血者,良药势成鸠毒,艾又何辜?
艾叶药材
参考文献
[1] 董海霞.节日也有魂[J].中关村,2018,(7):95
[2] 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孟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5:122
[3] 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4
[4] 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1
[5] 张山雷.本草正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1
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