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健脾,神阙妙用

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

配伍】配三阴交治五淋;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 ;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 配关元、气海(重灸) 治中风脱证。

附注】《甲乙经》谓不可刺。

神阙,又名“脐中、气舍、气合”,是任脉的脐部腧穴,穴下内部是小肠,为胎儿生命的根蒂,故名“命蒂”,与人体内脏有密切的联系,为温阳、回阳救逆的要穴。它是下元虚冷、中阳不振、寒从中生和穴位所在处阴寒内盛、寒凝血结等病证的常用穴位,并常用于“温之不温,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难急复,阳当速固”,真阳欲绝,顾阳为其急务的病证。它之所以有以上作用,是因为居于脐部,肚脐位于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介于中下焦之间,脐下肾间动气之处之故。“不可刺者,宜灸之”,故而临床多用灸法。《针灸甲乙经》指出“脐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可治。”《素问●气穴论》篇王冰注也认为“禁不可刺,刺之使人脐中恶疡,遗矢出者死不可治。”后世医家均从之,禁用针刺,施用温灸,并创用了多种灸法,以及药物填脐、敷脐、贴脐、温脐、滴脐、吸脐等法应用于临床。(近代,随着针具更加精致和消毒更加清洁,全息疗法脐针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主纳运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凡真阳虚衰,下元虚冷,胃肠虚寒,脾阳不足以及与此有关的病证,都属于本穴主治范围。

用艾灸或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能振奋中阳、温补下元、回阳固脱,类似乌附片、干姜、良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艾叶、小茴香、冬虫夏草、红枣、补骨脂等药物的功效。用艾灸十至三十分钟,能逐冷散结、温散寒邪、温通血脉。

神阙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脱证、厥证、腹痛、寒疝型腹痛、腹满、便秘、霍乱、泄泻、痢疾、水肿、虚劳、呃逆、反胃、呕吐、慢惊风、慢脾风、奔豚病、脱肛、伤寒(太阴证)、痰饮、多寐等,亦治疗积聚、带下、不孕证、痛经、月经不调等。

艾灸神阙配合灸中脘具有温阳益脾、暖胃散寒的作用;

艾灸神阙配合补关元、太溪,温补脾肾,回阳固脱的作用;

艾灸神阙配合补足三里、天枢(加灸),类似真人养脏汤(罗谦甫方)之效。

艾灸神阙配合补合谷、足三里、关元(加灸),温阳益气、回阳固脱。

艾灸神阙配合泻关元(加灸)、大敦或太冲(加灸),暖肝散寒。

艾灸神阙配合灸关元、水分,泻中极,类似实脾饮(《济生方》方)

艾灸神阙配合灸水分、中极,温化水饮

艾灸神阙配合补关元、阳陵泉或太白,温补脾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