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 药简力专,中医起沉疴

诊治医生:尹周安

病例整理:黄小丽

图文编辑:李金儒

责任编辑:朱文彦

首  诊

2021-02-07

主  诉:发热1月余。

现病史:患者诉2021年1月初即开始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波动在37.3℃-38℃,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相关检查考虑“疱疹病毒所致颅内感染”。经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更昔洛韦22天,多西环素2天,头孢曲松钠22天),体温未恢复正常。患者为求中医治疗,经病友推荐前来诊治。

现在症:目前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淡黄,体温一直维持在37.3-37.5℃之间,伴有恶寒,偶有汗出,午后2点-5点体温稍高。伴头目不清爽,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肢体、指间偶有麻木。纳食及二便正常,无口干口苦及恶性呕吐等症,月经基本正常。

舌  脉:舌淡红,苔薄黄白腻,脉濡细。

R:①建议暂停西医治疗,改纯中医治疗

②麻杏薏甘汤×5付

二诊

2021-02-12

患者微信反馈,自诉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即恢复正常,自觉舒适,体温降至36.5℃-37℃之间。昨日右侧嘴唇长疱疹,伴有轻微头痛,情绪紧张。

舌脉不详。

R:①麻杏苡甘汤加苍术竹叶×5付

②小柴胡颗粒(自备)

1日3次,每次2包。

三诊

2021-02-18

服上方,患者自觉舒适,体温未再升高,已能正常工作,情绪甚佳。近日偶有轻微头痛。

舌淡红,苔薄黄白腻,根部焦厚。

R:①清震汤×3付

②随访

四诊

2021-02-21

患者于今日来门诊就诊,自诉服上方后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未再反复。唇口生疮已愈,头痛亦减轻。目前夜寐多梦,偶有头痛,大便不畅。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R:表湿基本清除,改十味温胆汤善后处理。

(单位:g)

一笑堂主人按

1、关于湿病、湿温病的论述:

有关湿病、湿温论述,历代医家论述颇为详尽:《金匮要略》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指出湿病特点在于“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等特点,并提出风湿相博,必须采用“发其汗,但微微似喻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的小发汗法,提出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等系列方剂来治疗。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意,名为湿温”,提出用三焦论治辨证方法。

2、本案辨病辨证:

本案患者发热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热时间长②午后体温稍高③伴有全身肌肉酸痛、麻木、乏力、头目不清、面色淡黄等症。

上述三个特点皆提示发热乃湿邪困阻肌表,卫阳不畅所致:湿阻卫阳,卫气郁闭则恶寒,郁久则发热;湿困肌表、经络则见肌肉酸痛,麻木、头目不清;湿邪缠绵,则病程长达1月余不愈;发热以午后明显,恰如吴鞠通所言湿温发热的特点即是“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此外,本案采用排除法:发热不高,无明显口干口苦,提示湿邪偏重,热象不重;无明显纳差,恶性,呕吐等病症,提示湿邪依旧在表未入里。

 3、辨证选方:

湿温在表治疗,古人提出“汗”法“利小便”之法最为常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18条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此乃微微发汗之法;并提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本案首诊选择用麻杏苡甘汤来处理,麻黄解表发汗,宣畅气津,配伍甘淡微凉、善清利湿热、止痹痛、利小便之薏苡仁,从而达到“发汗、利小便”之目的;“肺为水之上源”,方中麻黄配伍杏仁加强宣肺以利水湿;麻黄配甘草,乃麻黄甘草汤之意,乃治痰饮之专方。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湿,清利湿热之功效,故本方实乃开解表清热化湿之先河,后世三仁汤亦是从该方演化而来。

方药对证,取效颇快,服药2剂,发热即退,体温转正常,守方跟进,疗效可靠。期间嘱间断服用小柴胡颗粒,乃缓解患者焦虑之情绪,与清震汤乃治疗湿热所致之“雷头风”,亦是为处理患者湿阻头痛、头目不清而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