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作者是向桥乡王塝村王小生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第一次过生日是四岁那年。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正在玩耍的我被哥哥姐姐喊着拉回家。刚进家门就看见母亲端着一碗面条出来,更让我眼馋的是面条的上面还有两个荷包蛋,桌子上一个盛水的碗里也放着几个煮熟了的带壳鸡蛋。
“孩子,今天是你四岁的生日,妈给你煮了碗面条和几个鸡蛋,希望你吃了面条和鸡蛋后健健康康、泼生泼长。”正在我盯着面条和鸡蛋发呆的时候,母亲笑着对我说道。我过生日,这面条和鸡蛋是专门为我做的?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我过生日,而且还有面条和鸡蛋吃,但玩得正有些饥饿的我也顾不上那么多,在母亲亲切的关注下,在哥哥姐姐姐的艳羡中,我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就是在那一天,我从母亲那里知道了:为了纪念自己出生的那一天,人们把每年日期相同的这一日称为生日。一个人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自己的年龄又增加了一周岁。那天在我们农村一般都会下一碗面条煮几个鸡蛋给过生日的人吃,以示纪念祝福。在那个吃一顿饱饭都难得的年代里,居然有这么一天不光有面条还有鸡蛋吃,是多么难得。于是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年除了了盼着过年就是盼着过生日。记得每年我们姐弟三个人谁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都会下一碗面条并煮上几个鸡蛋以示庆贺一下,而且在我们家还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过生日的人在这一天里会受到全家人的格外关心和宠爱,他(她)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甚至是做错了一些小事情,也可以免于处罚和挨骂。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若是看到有谁拿着带壳的鸡蛋时,基本就可以判定是这个人或其家里有人过生日了。而那些拿鸡蛋的人总会在人多的时候把鸡蛋磕破,然后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剥去蛋壳,再一口一口地慢慢享用吃掉……
十六岁那年,我正在中学进行升初三年级的暑期补课。记得那天上午快放学的时候,我们正在教室里自习,突然窗外传来一声"内(nei)"的叫喊声打破了安静,我循声看过去,只见一个熟悉的的面孔正在窗户外边望着我,我惊呆了,是母亲。在大家的笑声中我红着脸跑出去,在走廊上我见到了母亲,她正满头大汗地提着一个包着大碗的布囊,见我出来了她笑着对我说:今天是你过生,我在家里做了一碗鸡蛋面给你送来了"于是中午放学后,我在寝室里吃着大碗的鸡蛋面,平时那些都吃着蒸饭冷菜的同学们都满脸的艳羡,而母亲则一直站在我的旁边满意地笑着看我吃完,才将碗筷重新包起来回去。
九八年我刚好二十岁,那时我在王塝村小学当一名代课教师。那一年正赶上各中小学搞"普九"验收,学校为了迎接当时的检查验收,整个暑假我们都呆在学校里忙着准备。那天早上我吃完早饭,正准备去学校上班时,母亲追了出来对我说道:“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一下你去学校里叫一下你的同事们,请他们晚上到家里来吃顿饭庆贺一下”还嘱咐我到学校后,要在办公室里向大家发出邀请,没想到大家都表现得很兴奋,满口答应。
下午放学原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和父亲准备了一大桌菜,这个时候同事们也陆续来到了我家,学校集体还给我带来两个开水瓶和一个脸盆以作为我的生日礼物,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在家里为我庆祝过生日。兴许是大家在学校里的生活过于平淡,那次过生日的一个邀请提议,后来在我任教的那个学校里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后续只要有哪个老师过生日,都会邀请大家一起去庆贺,学校集体会买些热水瓶和脸盆之类生活用品作为生日礼物庆贺。大家不在意礼品大小,在乎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的那种开心快乐的气氛。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离开学校十多年以后,在和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闲聊时得知,他们还保留着有人过生日大家一起庆祝的习惯,想到当年我一个不经意的开端大家居然一直延续下来并形成了传统,令我感慨不已。
2003年我25岁。那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昆山后过的第一个生日。那天下午,妻子为我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炒了几个小菜叫上住在附近一起务工的几个亲戚和老乡一起为我庆祝。那时我初出远门,身在异乡,刚开始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但过生日那天妻子的良苦用心和那么多的亲朋好友的祝福深深打动了我,令我心里的阴郁豁然开朗,大为感动,至今回想起来都心存温暖。
2009年,我在苏州新区一家叫瑚北光电子的日资企业上班,而妻则还在昆山的一家公司上班。记得过生日那天,妻专门请假从昆山坐车赶到我所在的公司为我过生日。那天晚上在公司傍边的饭店里,我叫了几个同事一起吃饭。当大家知道那天是我的生日,有人专门跑去给我买了一个蛋糕,当场给我唱起了生日歌,令我十分感动!那天晚上大家都特别开心,7个人竟然一共喝了5箱啤酒,我当场喝得叮咛大醉,以至于最后我和到妻子只好在附近找了一家旅馆住下……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我也由当初的懵懵少年逐步迈入了不惑之年。不知从何时起,往日对生日的那份渴求与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减弱、消褪了。相反,随着生日的到来,心底里却渐渐变得有些焦虑与不安。想起儿时的梦想与理想,年轻时的激情与干劲,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总以为自己还年轻,只要通过努力去奋斗,心中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迈入不惑之年,才体会到岁月的无情和社会的无奈,纵使你再努力,但理想与现实总是依然相差一截,而过一个生日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想到自己的家业事业还是那么平淡无奇甚至毫无建树时,心底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不安油然而生……
最近这几年,每逢到了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我再也没有让妻子买生日蛋糕,也没有叫什么亲朋好友来庆贺,更多的时候则是不动声色地带上妻和儿子,找一家偏僻一点的餐厅,点上几个小菜,然后三个人慢慢地吃完,甚至有时候妻发个朋友圈都被我阻止了,我觉得我现在心里注重的更多的是一份安静,一份悠然。
今年5月份,老家那边有初中同学来昆山这边小聚,那天刚好农历四月十五,有人提议一起去昆山慧聚寺上香祈福。在天后宫里,我们几个人怀着虔诚的心一人抄了一份经文,抄经文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桌面上用繁体字写的抄经要求:抄写经文时身姿端正,心怀虔诚,屏心静气,心无杂念。也许是真的怀着一份信仰,一份诚心,我发现我在抄经的时候,平日里那份糟杂浮躁的心居然真的安静了下来,傍边来往的人我都视若无睹,只听见手中笔抄写经书时沙沙的响声和心中起伏的心跳声,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真的很享受,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心灵洗礼。
当我们几个从慧聚寺抄写经书的殿房出来时,我的脑海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今年我40岁生日时,我一定会带上老婆和儿子来这里,上一柱香,祈一次福,在祝愿自己和家人以后生活安康幸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让他(她)们和我一起抄一次经文,体验一次远离糟杂浮躁的心灵洗礼。
写于2018.08.08晚
作者简介
王小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向桥乡王榜村人 ,1997年至2002年曾在向桥乡王榜小学任代课教师,曾在《蕲春报》《黄冈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散文和通讯报道,还曾被《蕲春报》聘为特向桥乡约通讯员。2003年外出至江苏昆山市务工。曾在公司任过车间主管、品保副理等职,现在昆山自营着一家餐厅。曾在昆山日报发表过散文多篇。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