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科吧推翻了爱因斯坦。

文丨春辞 排版丨Arc翼执泠

封面丨Arc翼执泠

说来有点突然,爱因斯坦的理论被我们国家的一位不知名网友推翻了。这位网友的实验过程如下:

经过缜密的实验设计和为了保证实验操作者的不同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设计者精心选取了自己的媳妇和自己的丈母娘作为对照组,通过晴天和阴天不同数据得出的“光速”的变化。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在这帖子下,民科吧的吧友们开始为这个实验添砖加瓦。他们抛出自己的观点来佐证这个试验的正确,加入推翻爱因斯坦的一员。

他们讨论介质的变化对光速带来的影响,又或是对吧友取得的巨大成功增上诗意的庆祝的同时,探讨全新的思路。

直到楼下讨论的层数开始多起来之后,楼主终于绷不住了,发出了那个象征自己身份的表情包。

没错,这位楼主就是在钓鱼,而且放的钩还像姜太公一样,直的不行。

而在民科吧这个神奇的地方,吧友们的主要活动一般只有俩,一个是钓鱼,另一个就是看猴。这也不是我们乱说的,是民科吧的小吧主说的。

在这个贴吧中,你会看到这些轻易颠覆你三观和常识,理论逻辑让人觉得无懈可击五体投地的科学研究内容。

比如,他们通过逻辑论证太阳的口味。

当然了,如此严密的逻辑自然有吧友怀疑它的立论是否存在问题。有吧友提出pH值计算的是并不是H+(氢离子)浓度而是H3O+(氢氧离子)浓度作为反驳,又有吧友提出氢离子在数千度的高温下会分解,而这位楼主则提出他的解释:

逻辑的完整度直逼天际,震撼亲妈一整年。

而这一类逻辑完整,思路清晰,动辄尝试强奸人类三观常识的科研成果(钓鱼技术结晶)在民科吧比比皆是。

民科吧的吧友,能够洞察到常人所不能洞察到的科学的侧面,就如同盲生发现了华点。

不仅发现了华点,还通过精妙的数学论证,为地平假说贡献了有力的证据。

当然这假说钓鱼太过明显,下面纷纷有吧友表示楼主格局太小,以至于其思路被惨遭表情包归纳,最后落得5个大字:

经验值+3。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思路论证

除此之外,吧友们对于现代科学还有像是第一类永动机的发现,而这一个帖子也和其他的帖子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这篇帖子中,楼主用大量的计算和表述来证明他的学说,并且配上了丰富的图解,具有非常完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一眼看下去差点以为这是真的)

图片内容太多就不放完了

而在缜密的逻辑背后,楼主有更大的野心。在标题中,楼主写到要终结民科和官科的争斗,在帖子的最下面,还有一张更夸张的照片。

没错,这张照片并不出自“民科吧”,而出自“重建基础物理吧”。我们去查了一下这个贴吧,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发帖人都是同一个,梦想非常炫酷。

聊点正经的,民科的起源在中国大概可以追溯到1979年。

那时候国内突然流行起了“气功”,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生命未开垦的地区”。当时赫赫有名的“气功大师”张宝胜出道后就引起了大量的关注,而这个人拥有现代民科几乎所有的特点。

现代的民科流传颇为丰富,其中以数学和物理为最,据不完全统计民科一年可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高达3000次以上,前段时间知乎有一个高中生也解决了一次,过程是这样的。

仅用4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牛逼

而物理方面,除了有刚才提到的重建基础物理学,搞第一类永动机的天才之外,民科吧还有一位叫做“雷绍武”的领军人物。

雷绍武最近在民科吧的发言

雷绍武早在15年就活跃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言论,而在雷绍武的言论的回复下,往往都是辱骂和阴阳怪气。

回复中阴阳怪气用到的表情包

而这种情况几乎可以概括现代人对绝大多数人对民科的印象。大多数人对于民科的认知就是他们是反科学反常识的,科学应该是严谨的,但民科是极其不严谨的,甚至是好笑的。

图源微博A岛匿名版

像是这样没有人反对,所以就是正确的思路在民科中非常常见,而正是这种反智的逻辑,让大部分网友对此不屑一顾,素质好一些的选择文明观猴,下场调戏失败被封禁的选择破口大骂。

就像A岛的网友所说,在民科吧最有趣的现象有二:

而这种反差非常好的体现在了民科吧的关注数和发帖数上,关注7万,发帖319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娱乐的玩具,但对于那部分想要尝试研究科学的人来说,即便被骂的狗血淋头他们也相信他们自己的科研的正确性。

盛极一时的郭英森卖肾事件

在两个人群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认知鸿沟,而这一部分反智的民科人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器官也要继续自己的研究,但在大众看来这种研究注定是飞蛾扑火。

而民科人大部分都并没有拥有解决现实生活基础生存的问题的能力,需要家庭供养。

在民科吧置顶的帖子里,北大哲学系田松教授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他在北京的一家杂志客串的时候,读到了一份民科研究,名字很高大上,叫做《从物质波子到引力子和引力波的研究和预测》。

但这个作者的设备却非常朴素,他用一根长玻璃棒指向天空,在上面发现许多流动的光点。作者详细记录和描绘了光点的形状和运动,并为这些光点安上“超光子”“物质波子”一类的名字,最后论文厚达50余页。

可最后,没有一家杂志要他的研究,因为他根本没有基础的物理学知识。后来,田松教授遇到了一位拥有不小规模企业的民科学者,他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平时和其他文科学者交流一样的回答,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种悲壮感和使命感。

而正是这种悲壮感和使命感,割裂了他们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