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安峥地先生

我所认识的安峥地先生

文/刘登锋

安先生1993年的秋天去世了,活了77岁,为艮化土而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陷入深重的静穆与沉思之中。

我不是安先生的学生,年龄相差近50岁,却是终身默默神会的追随者。

我第一次拜访先生是1986年的秋季,当时我在县乳品一厂做季节工。因家里原有的一些老物件而慕名去造访了安先生,当时先生在老县城(现在称堑城)文庙居住,初次见面,显得不那么自然,只能以古物件说话,先生逐一说出自己的认知与看法。在聆听过程中,看到先生桌上摆放的一层层厚重的工具书和资料,对先生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先生给我讲述的宫里镇街道原学校北周太祖宇文泰墓的情况。先生说,如果能在宇文泰的墓中发现几片带文字的纸,就是了不得的事。当时我听了也就那么回事,现在知道先生当时的话的分量。北周、西魏时期历史资料贫乏,而北周太祖宇文泰、西魏文帝元宝炬、北周宇文护的养女封富平公主,无论哪个墓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物件,都能填补北周、西魏时期的历史。从八六年以后去的机会也就多了,大都是带着疑问和打听富平已故前贤去的。

先生是庄里镇长春安家下窑人。最先谈论的就是庄里的胡家(胡景翼六兄弟),魏家(在庄里发源早),张家(清乾隆后发家),庄里北索村徐志鸿以绅士身份被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政治的情况,此人赋性刚直,对不良政治有较强的反抗精神。与富平名贤张扶万、景岩征和三原于右任过从甚密且有亲戚关联。还谈洪水白马村的清末贡生、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北洋曹吴军中人称副帅的田维勤(字毅民)。被冯玉祥害。我前三十年前在田家还见到过冯玉祥称田维勤为大哥,冯赠给田的官箱(字体刷金粉)御制几盒故墨。有幸获得一方古砚。至今保存(砚底刻有民国二年田的方印)。

以及庄里民国时期以书画闻名的魏琪、雷缦云夫妇。魏琪字宝珊,以魏体书法见长。雷缦云号剑华女士,以墨兰、花草,雄鹰为名,常博得胡景翼的赞赏,魏琪与胡景翼同在健本学堂学习,胡对魏以大哥相称。胡早期书法入门也是常去魏家学习,至今我的忘年交魏永忠先生(魏琪的孙子)还保存胡景翼逝世的照片和许多资料。如多年前送我的《秦中官报》几册,还有富平境内的刘守中、张扶万、焦子静、景志傅、景志尹、杨介石、杨玉亭、武 观石父子的情况。先生知道我是宫里人后,特别提起宫里镇的石刻名手刘生荣(1821--1909)宫里南陵大队刘南堡人。传说当时为陕西巡抚复刻一批书法名品。刘生荣给巡抚说的一番话:

“说书法家写字功在读帖,穷年累月,揣摩领会,体味其字的神韵。复刻名家珍品,更得细细琢磨,凝心静气,然后才敢放手专心精镌细刻。成品究竟如何,尚待大人鉴定。听的巡抚赞口不绝。他和他的好友刘来福用功力和职业道德观念征服了巡抚大人。还有刘应文早年曾给袁世凯的叔父袁宝恒、陕甘总督刘世安复刻古帖。后来成为于右任先生的专刻手。仇智林,光绪三十年(1904)领石工班子为涧头堡镂雕的周仓、关平像闻名省内外,据说关公手中的刀能转。

后被省历史博物馆列为石雕珍品,运走收藏,(当时石雕班有仇炳盛、仇积玉、仇济荣、杨博学、王景森、王造壁等)。1992年我去先生处,先生拿出本县宋新潮先生1991年10月出版的著作《殷商文化区域研究》让我看,最后先生也遗赠给了我,我至今保存。

此书以宋新潮同志亲自参加过的田野考古与发掘资料与文献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殷商考古所取得的成果来研究商代的历史和文化,用他导师胡厚宣先生的话说:“宋新潮同志历史学理论扎实,而且能够站在学科的前列运用科学的方法,作出开拓性的探索,他在许多问题上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得承先生的泽爱,我今以先生逝世后我收藏先生的遗物,以资怀念先生为富平文化事业执着的信念和贡献。

一、1963年,先生以文物专干的身份受文教局的委派,普查富平的文物胜迹,遍访各社队1600余村堡。调查登记材料打印500余份,计划发送有关机关、公社、大队、文物工作爱好者,征求修改意见,未及发出,被当局认为文物保护工作是为没落阶级服务的封建落后勾当。打印的全部资料封查、销毁,惜仅存社队调查(除文物)的具体详实资料原稿文件让我收藏,所存资料的重要调查项目为:

(1)主要农产品。

(2)主要土特产。

(3)气候特征(种收的影响)。

(4)环境特点(山、河、浴、沟、川、塬等名称、位置、地形、土壤)。

(5)重要新建的位置(厂、矿、农业、机械队、铁路、火车站、公路、桥梁、水渠、水库、机井、管井、抽水站、完全小中学等等)。

(6)大队的名称,办公室所在地名和公社的直线距离。

(7)县、区、社的重点队。

(8)全部村名(特别注明边界上的自然村名)各生产队的土地、人口总数。

全县1964年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413733人,蒙古族3人,回族133人,藏族6人,满族10人,侗族3人,其他未识别民族9人,总计413897人。

二、1973年冬季,先生配合省文管会发掘唐献陵陪葬虢王李风墓。并在吕村公社举办“唐李风墓出土文物展览”。1974年2月,省文管会将李风墓出土文物全部运往省博物馆。主要文物有李风墓志及盖,刘妃墓志、石册书、壁画、三彩陶器、陶俑、陶马、鎏金、琉璃饰物等300余件。虢王李风(公元621--767)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在唐高祖、太宗、高宗等时期曾任豳王、虢王、以及邓、虢、豫、宋、寿、青州诸军事和刺史,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该墓是李风和妻子刘氏的合葬墓,献陵陪葬墓之一。解放前曾遭数次盗掘,1972年因雨水冲开,所在地群众取砖破坏很严重,所以省文管委和县文化馆1973年进行抢救发掘。当时发掘后初步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墓志文是近年出土唐墓志文最长的一个,约3000字,它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

(2)墓志文中记载有李风在青州镇压农民起义的事实,补充了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料,批判了所谓“贞观、开元盛世”的谎言。

(3)出土了一些三彩陶器,将我国三彩陶瓷的发展史提前将近30年。

(4)出土的“册书”刻石,是少有的发现,为研究唐代社会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5)线条流畅的壁画、造型生动的陶俑、雕刻流利大方的石刻,是我国1300多年前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惜我收藏的整套拓片因几次搬家丢失了)。

三、1976年12月,县文化馆领到省文管会的发掘执照与专款,发掘唐高祖献陵陪葬墓房陵大长公主墓。先生参与对该墓发掘文物的整理与释读工作。当时出土的文物有墓志,石棺椁、石墓门、陶俑、陶马、石刻、梳妆盒等200余件,运回县文化馆存藏。1977年4月先生陪同省文管会来人揭取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运省博物馆收藏。

1980年8月先生参加了陕西省在渭南地区各县进行的文物普查试办工作,分赴五区对革命文物、流散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向地、省、逐级汇报。

1978年3月31日,先生陪同陕西省博物馆王修、柴中言、范文藻、王仁波等同志与我县馆王明道、刘成永、田毓国同志游览了唐代名将契丹人李光弼墓园的遗物玉兰花树,高四丈余(如图),此玉兰树花盛开时,似雪生辉,削玉片片,身姿绰约,莹润温柔,代表一种一往无前的孤寒气和决绝的孤勇优雅而款款大方。它永远疏放随意,姿态高蹈。惜1982年6月9日14时被龙卷风刮倒,从此再也看不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九瓣玉兰花了。

四、1983年12月29日先生,创作的《漫话富平》十章十册修改竣稿,先生编后语是这样说的:“我是个富平人,在本县工作了几十年,与县内各个角落的劳动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我把群众屡次向我提出的问题,作为我编写《漫画富平》的重心,所谈的内容,谁说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一堆鸡毛蒜皮,或指责他是不合习惯体例的乡土货,这些都不必理它,让其评头论足吧!”多么朴实的话语,暖人心田,直接地气。

我读完先生的《漫话富平》有地方性、知识性和资料性,可说是90年代富平民俗乡土志。先生在前言中说:“我出于爱家乡,更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更爱中国共产党的一点赤诚,我从十年浩劫的灰烬中,从余悸残存的记忆中,全新收拾起三十多年来,一步一步查勘过的断碑残拓,一句一句记录下的片纸只字拉杂拼凑,勉强集成。无以命名,故称之“漫话”。”心中有希望,有信念,多么积极向上的善举。

1983年3月19日至25日,在富平招待所召开政协富平县委会四届三次会议及富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齐会印县长做县政府工作报告时,与在座的退休老教师纪聘贤(我在迤山中学的物理老师)说:“我今年67岁,准备着手撰写《富平文物志》稿。”

先生晚年以研究书法自娱,如与兰州大学教授赵俪生成为书友,经常有书信来往,为富平辛亥革命人物焦子静书写碑文,在退休前将自己经手和写作的关于富平文物方面的资料全部移交。(如图)

跟安先生的交往时间不长,但我珍惜这些点滴,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安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的发挥,认认真真的不虚度时光的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

于2021年3月写于古欢斋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