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制作技艺复杂,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
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 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徽墨从清代顺治年间一直到光绪、宣统年间代有传人,到了1956年1月歙县仅存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而且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
工艺特征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工艺流程
一、炼烟
在进入正式的制墨环节之前,墨工需要在密闭的燃炉中烧制烟灰。
二、和胶
则可使分散的烟凝聚成块,古人熔胶,要求"煮化得胶清,墨乃不腻"。墨的质量高低与胶的关系非常密切,古往今来,制胶工艺一直是制墨的秘技之一。
三、杵捣
捣杵颇费气力,需反复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四、成型
墨丸嵌入印板后,将被搁置到毛竹所制的坐担下。这时,墨工就坐在竹担上,腾挪一番,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将墨压平整。挤压规整后的墨锭,需冷却定型后才能脱模,夏季脱模的时间通常长于冬季。
五、晾墨
脱模后的墨锭将被送入晾墨场中翻晾,古代制墨常用炉灰来脱水,而今则以室内晾干为主,但对晾墨场的要求极高:需要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风大要关窗,梅雨季节要促进空气流通,晾墨时,墨工还要勤翻动墨锭,以防收缩不匀而变形。墨锭的大小决定了晾墨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墨锭越大,需要的翻晾时间就越长。
六、锉边
晾晒后的墨锭还需经专人修边,除去边缘的余墨。修墨师傅将一块挖了槽的木板钉在木墩上,再把墨锭固定在木槽中,然后用工具将墨锭的毛边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七、洗水
洗去修好墨锭表面的灰尘。
八、填金
再将成形的墨锭根据图文填描金粉、银粉以及其他颜料。
九、装潢
加以包装后,便成了徽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使用范围狭窄的墨锭了。文房四宝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原材料紧缺、人才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浪费大、成本高等问题。原料石楠树的砍伐增多,导致原料奇缺,价格疯涨,制墨企业的效益不佳。
其次,在传统徽墨制作中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特别是制烟环节,脏又累,需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年轻人很少有人愿学、愿干。而老一辈的制墨艺人逐渐年老去世,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传承人物
周美洪,男,汉族,1957年6月生,安徽省绩溪县人。2007年6月,周美洪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歙县申报。
汪爱军,男,汉族,1965年2月生,安徽省绩溪县人。2009年6月,汪爱军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绩溪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1年12月29日,绩溪县徽墨协会成立大会举行,来自全县各个徽墨企业以及收藏、研究徽墨的人士代表参加会议。大会通过了《工作报告》和《章程》,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机构,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军当选为会长。
2018年5月3日,宣城市政协副主席宦朝东率"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调研组,到绩溪县调研"徽墨技艺保护和产业发展"情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获得"徽墨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主要流派
歙派,以歙县呈坎罗小华为代表,程君房、方于鲁等人是这一派的重要成员。罗小华所制的桐油烟墨,被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程君房的制墨则取象立义,并贯以儒家伦理,上天文,下地理,中宇宙,匠心独运,其题铭与图多出自书画家之手,具有艺术造诣。方于鲁造出的"九玄三极墨",更被人们誉为"前无古人"。
休派的创始人是汪中山与邵格之,继起的有邵琼卿、汪春元、桑梓里、汪鸿渐父子、桑正林、王俊卿、叶玄卿、汪岂凡、叶向荣、吴去尘、汪时茂、邵正林等。他们大部分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制墨工,操作技艺熟练,不但制造出"太极""玄香太守""客卿""松滋候"等名墨,还首创了成套的丛墨,即所谓的"集锦墨";同时"以豆瓣楠为匣,内用朱漆,签以中款",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7年9月8日至12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黄山市举行,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汪爱军现场表演制作技艺。
荣誉表彰
1915年,徽墨"地球墨"分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1989年,徽墨获国家质量金奖。
1994年,徽墨荣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
2000年至2004年,徽墨连续荣获中国文房四宝国之宝证书。
濒危状态
1、由于近代以来钢笔、铅笔、圆珠笔等新型书写用具以及价廉易得的化学染料与工业碳黑的出现,书写确实比用毛笔蘸墨书写更加便捷;尤其是电脑的普及、打印机的广泛应用,迫使徽墨渐渐局限到书画家这一极小的范围之内。 2、制墨工作的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特别是炼烟、制胶等工序,又脏又累,且还需在高温环境下操作,使得无人愿学、愿干。 3、在技艺“传男不传女”、更不传外姓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真正的徽墨制作技艺只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4、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原材料品质难以控制,加之对徽墨的原料与质量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与相关质量标准,市面上以劣充优、以假乱真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真正采用传统工艺技术从事徽墨制作的企业难以生存。 5、制造墨印的石楠树砍伐日益加重,数量越来越少,导致制墨印用料奇缺。另外,具有较高刻制墨印技艺的从业人员数量极少,该技艺濒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