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破译老子之天道
老子说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两种存在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万物”;人之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象”。宇宙万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间万象都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同一般平衡论一样,老子讲“天之道”,其意图并不在“天”,而在乎解决“人之道”问题。
《老子》中的“智”是人类的“剩余智慧”;“明”是万物的“生存智慧”。老子反对剩余智慧,极力主张“弃智”、“无智”,认为天之道对人类很难实行、很难认识的原因正是人类的“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类如何实行道、认识道?老子开出的处方是:人法天地、人法自然。老子通过分析比较“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差异,倡导“人之道”效法和回归“天之道”。
老子之伟大在于发现了宇宙万物的本质:“道”——平衡之道。平衡不仅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万物的运行规则。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和运化的一个过程,同样应当效法平衡之道。老子认识到,天道自然平衡,人道自己不平衡。人类要实现平衡的办法就是用“天之道”反思“人之道”,“人之道”效法“天之道”。老子中有三处说“去彼取此”就是:去人之道、取天之道。
《老子》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老子中有关天之道、人之道的论述,还如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人类在天之道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勇于敢者不知天高地厚,为求名求利破坏自然平衡,但天之道看似不争并非无制约,不说并非无报应,不召报复自来,看似无生命其实比人聪明得多。“知天道”是为了更好的师法天道。
老子接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就是天道,天道自衡,看似稀疏,却从不漏失。勇于敢者破坏自然平衡,天之所恶,天地不容。可怕的是,当今人类似乎全都成为求名求利的“勇于敢者”。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不要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应“辅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第一存在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人之道——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七十七章终于有了结论:天之道总是趋向平衡,而人之道总是趋向不平衡。此一语道破天机,此一言参透人性。天之道,求存求活求平衡;人之道,求名求利反平衡。所以,老子主张无知、无欲、无为、无事…庄子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天之道总是求平衡——天道自衡,而人之道总是反平衡——人道失衡。天之道:生存之道,因“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自我平衡并趋于平衡。人之道:名利之道,因人的“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总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在利益分配方面表现出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人类社会在名利上不能自我平衡,以至社会内部结构,直至人类与自然总是趋于不平衡。人类社会的不平衡反映在人类社会内部结构的不平衡,以及人类与自然的不平衡。老子在此揭示了:天之道总是趋于自我平衡,而人之道总是趋于不平衡。所以,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利而不害:有利万物而不伤害万物;为而不争:为求存求活而不与人争名争利。天之道是第一模式,无所谓利害。圣人之道是第三存在模式,虽有剩余智慧而不求名求利,只求存求活,所以与世无争。天之道求生存求平衡,故利而不害;人之道求名利反平衡,故害而不利;圣人之道效法天道,故为而不争。
老子八十一章,中心思想无非:道法自然,人法天道。天之道无不求平衡+求存在,惟有人之道才反平衡+求名利。 这天之道+人之道——正是一般平衡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天道自衡+人道失衡+师法自然+天人平衡——则是一般平衡论上中下三篇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