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古时全靠“进口”,是厨房“一宝”,如今却在钓鱼领域大展拳脚

公丁香,一款经典的香料,混迹厨房的朋友再熟悉不过了,卤肉、炒菜的常用佐料。前段时间因苹果手机发售而火爆一时的“十三香”里,便有公丁香的存在,且扮演“主攻”味型的角色。倘若把公丁香的用途局限在这一点,恐怕太小瞧他了,不仅作为中草药得到广泛使用,竟然还在钓鱼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此为起点,一窥公丁香的前世今生及它的诱鱼机理。

公丁香的前世今生

公丁香原产自印度尼西亚,是我国传统的进口“南药”之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主要通过贸易,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贩运而来。直至50年代,我国才初步引种成功,可正常的生长、开花、结果,但产量极其不稳定:有时一年收获颇丰,有时一年果实零星;单株产量悬殊,最高可达10倍的差距。问题的关键,并非栽培技术不足,而是公丁香的生长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显著,一旦脱离适宜的温度、水质,产量极具蜕减。最终导致公丁香的产量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其中印度尼西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80%。

丁香有公母之分,将丁香树的花蕾,采摘去除花梗后,晒干便是公丁香;所产的果实便是母丁香,同样用途广泛。公丁香呈略有弯曲的圆柱状,棕黑色、香气浓郁。之所以公丁香释放香气,是因为里面含有丁香油,它是由挥发性的酚类、酯类化合物混合而成。

公丁香到底什么时间,出于什么目的,用在钓鱼领域,具体真实过程已经无从考证。据史料记载,唐朝一农夫生病,大夫开了一剂药方,里面就有不少公丁香。农夫按照药方抓药、熬药、服用后,便将剩余的药渣,倒入了临近的河沟里。等到第二次再向河沟倾倒药渣时,发现药渣入水的位置,不断有鲤鱼、草鱼翻动。原来是药渣里丁香的气味,将鱼群吸引过来。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做讨论,但这种机缘巧合地发现,在钓鱼领域众多,像蚯蚓、嫩玉米,也是钓友尝试后,才知道它们的诱鱼效果。

公丁香的诱鱼机理

前篇文章笔者对阿魏的诱鱼机理做了描述,指出中草药诱鱼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公丁香也不例外。首先和前文提及的类似,公丁香利用它浓郁的香味,吸引嗅觉敏锐的鱼群注意,令其“寻味而至”到达窝点位置,起到诱鱼、聚鱼的作用。其次鱼感知公丁香的香味,这些香味分子同时也能刺激鱼的下丘脑。和白芷、阿魏、肉桂等中草药不同,公丁香不仅有强烈的刺激效果,还能麻痹鱼的中枢神经,从而减少鱼群的应激反应。当再次投掷窝料,鱼在水底挣扎或频繁提竿时,鱼群不至于“激烈的躁动、不安”,随即逃离窝点。有经验的钓友,垂钓滑口鱼、应激鱼、病态鱼时,常在饵料加入少许丁香药酒,就是这个原因。

公丁香的具体应用

公丁香呈固体状,不能直接用于诱鱼,需要对其二次加工,具体如下。

首先是制作丁香油。丁香油是公丁香诱鱼的经典应用,春秋季节,把蚯蚓轻蘸公丁香,再钩挂抛入水中,引得鲫鱼疯狂抢食,效果显著。准备200克香油或食用油、30克公丁香。将食用油置入锅中加热;接着将公丁香倒入锅中,同时调制最小火,避免公丁香的“焦糊”;加热3-4分钟,等锅中有明显的香气溢出后,再熄火。整个过程需小心的搅拌,使公丁香受热均匀;最后等完全冷却后,将公丁香及香油一同倒入玻璃容器中,密封保存24小时便可使用。不管是添加饵料或荤饵轻蘸,都有不错的效果。

其次是药酒的制作。一种相对简单,将20克公丁香置入盛有500毫升的酒瓶中即可,密封保存一个月,便能使用;一种则为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水情、鱼情,通常和多种诱鱼物质搭配,共同泡制药酒。准备公丁香15克、阿魏1克、肉桂15克、白芷15克、山楂30克、红糖30克,牛B鲫小药、高度曲酒1斤。将它们分别置入玻璃容器里,密封保存30天即可,这时药酒呈深紫色、气味浓烈、刺鼻。如果泡酒米,1斤碎米或小米搭配30毫升药酒;如果是添加至商品饵,一般100克配5毫升的量。

写在后面

除去以上使用技巧外,钓友可大胆实践、小心求证,不断挖掘新的诱鱼方法。笔者曾见过有老钓友,经公丁香撵成粉末,添加至饵料、窝料。用钓友的话说,效果不错,等有机会笔者实测一下效果,再分享给钓友。

原创:老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