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三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凡学历在高中以上的人,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恐怕少有不知道的。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恐怕也少有“不知道的”:在网络上,在“百度”或google的搜索栏中,键入这几个字,能找到许多的与此相关的解释或评论,大致的说法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明了“在奴隶、封建社会,天下是君王的“家天下”,“国家为君王的私有财产”...等等、等等。长久以来,本人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解,也是如此。
近日读《孟子》,至“万章上·第四章”一节“孟子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我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来——自己错了几十年!
原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后,还有一句“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才是完整的一句话。而这个《北山》的第二章,它表达的意思只是作者的一种抱怨,“都是君王的事,我却特别累”(请参看文后所附资料)...
当然,这样的错误,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事实上,这种错误,也不是现代才发生的——从咸丘蒙与孟子的对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孟子那个时代,这个错误已经非常流行了。
而不可思议的则是:孟子已经发现了世俗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了,而《孟子》做为《四书》之一,被国人读了两千多年,不但不能使这个错误得到纠正,反而愈演愈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罪状一,许多的专家、学者,无不言之凿凿。
——看样子,这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寻章摘句、一知半解...的毛病,由来已久;古、今的专家学者们,都难以幸免。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等"政治"需要,中华传统文化被不断的割裂、扭曲、或者被漠视。而绝大部分的"文化传播者",要么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宏观把握能力,要么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即混饭吃),要么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总之,在"文人、专家、学者"中,滥竽充数者居多。
因之,中华传统文化已经伤痕累累——谁来救救她们?
================
附1——《孟子》卷九·万章上·第四章(摘录)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
附2——《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赏析(网落资料)】:这是反映西周末期统治阶级内部劳逸不均的诗。有人说作者是大夫,有的认为是低于大夫的“士”;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身份都属于统治阶层。
全诗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给父母带来忧愁;次章说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别繁重;第三章自我庆幸年轻力壮,还能应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章连用十二个“或”字,两两对举,具体揭示了劳逸不均的事实。诗人在这一系列鲜明的对照中,尽情地倾诉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骚,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