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珍惜幸福铭记历史

珍惜幸福铭记历史

作者/陈志民

今年八月十五团圆节,三弟包揽了全家的团圆饭,我和爱人、女儿,趁着秋高气爽,想去欣赏一下朝歌风光。遗憾的是由于前段的洪涝灾害,县域全部景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闭门谢客,再加上上午时间也不允许,决定去离县城较近的红卫水库看一看。

这段时间我参与编纂《淇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工作,了解到革命时期、建设之中等淇县一些往事,能给她俩介绍一些,同时能领略到朝歌山水风光,遂启程前往。

私家车沿着太行大道西上,雨过天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心情爽朗,像行驶在画廊之中,一幕幕一帧帧闪现而过。看,107国道上的“街心花园”,迎客松招手示意;太行大道平缓开阔,车水马龙;淀粉糖厂外围便道上,一辆辆装满几十吨玉米的大车,首尾相接排成长龙;南水北调工程横穿公路,清澈长江水源源不断向北流淌。再向远处看,太行山脉近在眼前,山峰叠嶂,似画儿展现,“尖山”、“咪咪山”清晰可见。紧挨“咪咪山”北侧有一头像,仰卧朝天头顶北山,南与“咪咪山”相连,形成一女人身躯,我们称之为“女娲”显灵。

我们行至大海线向北,过灵山小镇不远路口左转,进入灵山风景区,新建的风景区大门矗立在此,大型停车场尚未投入使用,里边有农民收获的金黄玉米晾晒在那里,过牛心岗,看到停工多年的鹤辉高速今又开始施工。陈志民

过大桥左转,一路上坡,看到红卫水库溢流坝,如水帘倾泻而下,久旱的灵山又显灵气,止不住驻足拍照把时光定格。山上开泉,公路上也成溪水,汽车通过,水花四溅,人在车内似龙宫仙人,享受顷刻。“灵光阁”到了!

灵光阁建在红卫水库中段北岸,是去老家---赵庄、红色基地---大石岩和灵山风景区、特色民宿---凉水泉的必经之路。灵光阁没受洪水灾害的袭扰,反倒让灵光阁在水面的映衬下,煜煜生辉更加动人。

灵光阁没有围栏,没有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大殿,三座大殿依次向南,步步升高,宏伟壮观。最南边大殿是灵光阁正殿,三面环水,一面环路靠山,山清水秀,香火兴旺,灵光楼阁。在游览拍照的同时,我现学现卖地给爱人、女儿普及红卫水库的有关知识。

红卫水库1966年10月至1976年4月,建在赵家渠上游,尖山北侧,牛心岗村西,水坝高29.5米,顶长251米,底长80米,底宽26.5米,顶宽3.2米,坝体溢流段居中,高26米,长80米,库容量270万立方米。红卫水库过去为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为减轻洪涝灾害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返程来到“钓鱼岛农家院”,女儿看到门头“绝不接待小日本”。门柱对联:忆家仇警钟长鸣;思国恨同仇敌忾。随即说:老板爱国!点个大大的赞。我说,为什么绝不接待日本人,有个关联故事等会儿换个地方讲给你们听。

我们移步到了牛心岗村,在小广场停好车,开始了我的解说:

1938年,淇县被日军占领,小日本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山区无法控制,在铁路至西部山区,南北挖了三条大型封锁沟,日夜把守,以阻止共产党抗日力量。当时淇县县党部和淇县抗日自卫团就在大石岩村,而牛心岗这个村位于淇县西北的灵山口,是进出山区的门户。

1941年8月13日,淇县抗日自卫团长辛长山带9人到附近村庄催粮派款,他们返回途中路过大洼村时碰上前来扫荡的日军,他们一边打一边跑,其间打死了一名日本军官,这下可惹恼了日军。7时许,辛长山撤到牛心岗村里吃饭休息,没多久,日本人追了上来,辛长山带着人便往山里就跑。村民们来不及收拾碗筷,日军一二十个人,扛着两挺机关枪就进了村庄,他们不敢贸然进山追赶,就将怒火发泄到了村民身上。

村民王清泉的3岁孩子,正在屋后的酸枣树下捡酸枣吃,日本兵看到后抓住就朝墙上猛摔,看孩子没死,又残忍地将孩子撕成两半。王清泉的媳妇想去护孩子,日本兵也将他刺死!之后,气急败坏的日本兵将村民撵到村东的打麦场上,村民王锡玉看形势不对上前说情,没想到还没两句就被恼怒的日军用刺刀将他刺死。残暴的日军强制让老百姓跪下,用机枪一阵扫射,瞬间,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刚会走路的娃娃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日本兵担心有活口,又用刺刀扎了一遍。有一个妇女中枪倒下后,怀里抱着的几个月大的娃娃没死哭了起来,被日军发现后用刺刀刺死。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孩钻到了村口磨盘的磨道里,日本兵就用刺刀往她的屁股上扎了好几下才走。然后把尸体拖到一起,铺上麦秸秆,浇上汽油,点火烧了。

临走时,他们还抢走了村里的牲畜和粮食,把村里仅有的39间房屋付之一炬。在牛心岗惨案中,全村42口人,除了2个上山放牛的人、2个小孩儿、5个在深山里避难的村民以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王锡祥,其余32人全部惨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我接着说:牛心岗惨案虽然已成历史,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这就是村民开的饭店为什么“绝不接待日本人”的真正原因!

今天的团圆饭来之不易,显得格外香甜。我们要勿忘国耻,爱党爱国,努力工作,振兴中华!

(2020年9月21日)


(0)

相关推荐

  • 探秘:中国豫北3620年古村落赵庄,山顶还有大草原

    3620年古村赵庄,请君品鉴! 豫北有一个叫"朝歌"的古城,深山里有一座古村落"赵庄",人称"财神故里".赵庄古村有明清古村落100多处,多 ...

  • 淇县包公庙村名由来

    关永江 包公庙在淇县城东南5公里的包公庙村.北宋仁宗嘉佑年间还叫东岗村,为何改为包公庙?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淇县包公庙村包公庙 当村村里人个叫王福的人家,这年秋天王福的父亲病故,办理丧事自然找一些人 ...

  • 廖新发‖松峰山下新唐纯

    松峰山下新唐纯 文/廖新发 改革开放前的五华县棉洋镇唐纯村,是穷山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而今,却令人刮目相看."山明水秀盛世兴,和谐吉祥万户荣",这就是松峰山下新唐纯的真实写照. ...

  • 【每天老照片】-1万-66-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记80多年前日寇在一个村庄的暴行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只有触摸历史经纬里的铮铮铁骨 才能感受那段真实清晰的岁月 (1937年10月22日,行进在山岭的日军向山西娘子关逼近.) 继续关注80多年前日寇在山西省制造的惨案.今天老兵要说 ...

  • 【每天老照片】-1万-2471-日寇在浙江一个村的暴行,杀害百余人,妇女糟蹋后用刺刀捅死

    痛荒郊碧血,故园凄泪: 千秋肝胆,百战魂消. 这是80多年前发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的一段惨案. (1938年,南京,日本妇女祝贺旗行列.) 1938年8月2日上午,大批日寇冲进海宁县荷叶地村杀人放火,当场 ...

  • 【每天老照片】-1万-89- 满衣血泪与尘埃,日寇屠刀下这个100多口人的村庄死得仅剩7口

    历史会被尘封,但不会被掩盖,更不会被扭曲,老兵为你还原那些真实的罪行. 战争年代在侵略者的刺刀之下到底如何生活,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来说也许有点陌生,也由于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所以也有不 ...

  • 与红旗渠有关的最美淇县人

    徐永立 薄惠贞,1939年出生于淇县高村.吴祖太,1933年出生于原阳县白庙.一个是小学教师,一个是水利技术员,他们郎才女貌,是令人羡慕的知识青年. 相爱3年,新婚5天分别.婚后不久,新婚妻子薄惠贞为 ...

  • 两周时间,宁波第一赏樱环线,没有第二

    宁波市赏樱环线,皎口水库-赤水玻璃观景平台-茅镬古树群-杖锡樱花园-柿林村(或罗汉谷)-大岚镇-上马岗樱花园-白鹿村-中村-皎口水库,正好形成环线,沿途风景优美. 每一站都值得停留,杖锡樱花园.上马岗 ...

  • 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文图/陈志民 四月的一天,春风拂面,同学相约在古村落--淇县北阳镇油城村. 初中两年的同学相见,一下回到了四十四年前,青春激情顿时迸发,寒暄.握手.相拥,把上初中七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迁民合作社(下) 文图/陈志民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发生在合作社里的一个交易过程,那时家家户户都没几个钱,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拿到合作社去换成需要的商品,如:盐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迁民合作社(上) 文图/陈志民 母亲吩咐道,去,去合作社(供销社)打点儿酱油.这是难忘的儿时记忆. 母亲提到的合作社就是迁民合作社.那时的合作社就像是现在的超市,过去说的农村商店.过去的商店不像是现在 ...

  • 陈志民:小拱桥

    小拱桥 文图/陈志民 小拱桥,它建在我的祖籍后张近陈街自然村的村西赵家渠上,它也时长挂在我的心上. 我虽出生在后张近,但跟随父母在迁民村长大,现在工作生活在县城,后张近村成了我的老家和故乡.在九十年代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哄母亲玩儿 文图/陈志民 有个老年语说:"老换小是块宝".总结的很到位,很有哲理,我非常认同. 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我们的照顾,我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比如,作 ...

  • 陈志民:梦里的小河

    梦里的小河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到过长江去过黄河,可唯独梦里,常见到迁民村东边的哪条小河. 草青青,水荡漾,赤身裸体任徜徉--,六.七十年代,迁民村的水系比较发达,村里.田间到处是沟沟壑壑.坑坑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