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民族大义!(两宋繁华往事239)
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在异族的残酷统治下,那些身陷囹圄的汉人们,开始了漫长的屈辱生涯。直到,一位英雄的出现。
英雄的名字,叫张议潮。
沙州沦陷12年后,他出生在沙州的张府。张家是沙州的豪门望族,汉人的翘楚。其祖上颇为显赫,父亲是唐朝前工部尚书。为了笼络当地汉人,吐蕃人给予了张家特别的礼遇。张家许多子弟在吐蕃的政权中位列高官。
张议潮,作为家中长子,这条富贵之路,也是异常的平坦。他几乎什么都不用做,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当然,这首先得抹平内心作为被征服汉人的屈辱感,心平气和地接受被奴役的角色。
这对很多人,或许不是问题。但,张议潮觉得很难。
从小,他就看着吐蕃贵族们,在家中的厅堂来往出入。平心而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凶神恶煞,他们一样生活在沙州,一样以沙州为家。对张家的大公子,他们更是礼数周全。但,张议潮却无法在内心里接受他们,更不能接受他们的反客为主。吐蕃人越友好、越友善,他越觉得屈辱,越发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
他立志要驱逐吐蕃,光复故土,回归大唐。为了实现胸中大志,他一方面与吐蕃贵族称兄道弟、虚与委蛇,一方面苦学兵法、勤习武艺,并以万贯家产为军资,招募死士、联络豪强、训练义军。在蓄积力量中,等候时机。
据说,唐朝使节曾出使西域,途经沙州,只见城邑如故,城中百姓口音已混杂胡语,唯大唐衣冠如故。当中原旌节出现在沙州街头时,城中百姓奔走相告、夹道欢呼,直至热泪盈眶。张议潮,就混杂在人群中,即便已人到中年,即便衣冠楚楚,一样痛哭流涕。
等了大半辈子的张议潮,终于在50岁的时候,等来了起义机会。这是公元848年,沙州城已经陷落六十余年了。
此时的吐蕃人,已过力量的巅峰期,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对于河西的统治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沙州、瓜州等地的城防,也越发的孱弱。
干,还是不干?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50岁,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张议潮,有着庞大的家族,优渥富足的生活,就这样下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好。而一旦起义失败,不仅富贵将不复存在,还将拉上整个家族、甚至全城的汉人作为陪葬。
人最难的决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深爱的人。
夜神人静,张议潮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索性披上衣服,信步走出房间,在院子里徘徊。院子里有座凉亭,地势颇高。他沿着石阶走了上去,可以俯瞰全城。如水的月光,正洒满沙州。
他有千条理由说服自己,不要轻举妄动,忍耐、再忍耐。可是,总有一千零一条理由,激励自己,要勇敢地站出来,起义。
他终于下定决心。这一刻,虽早已不是血气少年,但热血依然在心中沸腾。
起义,在清晨爆发。大唐的旗帜,再次飘扬在沙州街头。城中汉人,奔走相告,纷纷响应,义军的队伍迅速扩大。张议潮一马当先、披坚执锐,率领义军与吐蕃守军激烈巷战。自清晨战至黄昏,大部吐蕃军队被歼灭、余众逃窜,义军光复了沙州城。
从张议潮、到义军将士、到城中汉人老幼妇孺,无不痛哭流涕。喜极而泣。这一天,他们足足等了六十年,一个甲子。
(写到这里,想到我们的宝岛~台湾,都一个甲子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张议潮式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