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 生活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没意思了
有天参加活动,比预期晚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晚上十点多,风一吹微凉;路上安静,脚踩在落叶上,沙沙声清晰可辨。
原本这种时候,我更愿意放空自己,一人漫步,可手机只剩 1% 的电,莫名恐慌。
想快点回家。想快点把头扎在李雷的肚子里。
场地和地铁有段距离,我正纠结要不要冒险用仅存的 1%打开导航,身边经过一辆公车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嗯,是熟悉的线路。
只一瞬,绿灯变红,车子在路口重新启动。我下意识地在它后面追赶,不知道多久会到站。幸好,很快它便又停下了。
50 米,追一下追一下,应该赶得上。
20 米,似乎赶到车尾就开走更符合我的气质。
10 米,马上了马上了,车还没开,加把劲再跑两步。
离车越近,越怕它开走。
终于,我喘着粗气上了车,和司机大叔连道两声谢谢。
随即刷卡,机器提示余额不足,我又试了一次,还是一样。刚想拿出手机,用最后的电量完成扫码,大叔摆摆手,示意我直接去坐下吧。
习惯性地走到后排,我才发现空旷的车厢里,自己是被等待的唯一乘客。
我坐下来,窗里吹进同样的风,但这一刻,温柔了许多。
小时候,常在饭桌上,听父亲和叔伯们回忆他们的黄金年代。
我自是知道,这些逃票、利用职务之便的擦边行为不应被提倡,可我觉得他们那时的生活好有趣啊!
我一次课,都没逃过。
初高中学习压力大,循规蹈矩不在话下。乖习惯了,到外地读大学,所有马哲、选修课,即使坐在教室,做高数作业或是玩两节课手机,也从不缺席。
我拿到了满勤学分,得了奖学金,但对逃课去海边踩沙子的同学却偶尔心生羡慕。他们在教室外,踏着浪,经历着汗流浃背的夏天。
我自是知道「没逃过课的青春不完整」这种说法毫无逻辑,但偶尔犯规的体验,有着奖学金无法衡量的快乐。
印象中,我第一次报复,在香港。
那天,我和青旅里才认识的伙伴们一拍即合,去兰桂坊喝酒。先是每人一杯啤酒,随后又点了2杯。可服务生再端上来的时候是8杯。
我放慢语速反复用英语和老板强调,他们听错了,只需要2杯,但老板拒不承认,不肯退单,甚至连打个折也不愿意。
当时是凌晨4点,我们无奈付了多余的钱,然后把所有喝不完的啤酒用塑胶袋打包。出了酒吧,街道上寂静无人,我们把啤酒一袋袋摔在门口。
我没经验,扔的太近,反而溅了很多到自己身上,但扔出去的那一刻,暗黑的夜似乎有被啤酒的金黄色点亮。
我自是知道,幼稚地扔啤酒解决不了问题,但扔完心情舒畅,这也成为了我和这些和萍水相逢的伙伴产生联结的纽带事件,让我多年后每每想起,不会为了被坑的几十块愤愤不平,而为了自己反叛意识的觉醒感到庆幸。
电视节目里,听不只一个中年演员分享自己的从艺经历,他们大多最初并未立志做演员,只是偶然陪亲戚朋友视镜,导演却偏偏看上了TA。
很多优秀的演员在机缘巧合下被挖掘,于是成就了经典的作品。
87版红楼梦里演贾母的李婷奶奶,原本是剧组的工作人员,因为贾母的人选一直没定下来,导演便让她试试,结果塑造出了无法超越的影视形象。
这20年来,中国社会以指数增长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演员,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变成资本操控、有社会影响力和一定话语权的公众人物,成为受追捧的爱豆和崇拜、模仿的对象。
少数人的成功帮青少年们坚定了从艺的人生目标,市场越来越大,艺考求学路也越来越规范化,一级一级考试,一次一次面试。可如今,好作品,越来越少了。
我自是知道,规范是的社会进步的标志,尤其在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但这和高考一样,既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人才」,也因为制度本身的缺陷流失了许多「天才」。
小时候在家门口的杂货店买辣条,身上没钱,老板娘说,等你爸下班我跟他要。
读书时候小区旁的牛肉面店,每次老板只要看见我爸带我去,就直接和服务员讲「一大一小,宽面,多加点牛肉」。
广州虽是一线城市,但兜兜转转,我始终住在老城区。
记得刚搬家的那天下着雨,货拉拉司机开到巷子口就进不去了。管停车的阿姨说,车停在这会挡住出口,司机留下来准备随时移车,那个从不认识的阿姨帮我把桌子一起从巷口抬进新家。
有次旅行徒步,正值午后烈日当空,快到山顶的时候有一家糖水铺,卖冰镇绿豆沙。山上信号不好,扫码常不成功,店主立了块牌子,写着「信号不好,可以拍照二维码,回去再给」。
我自是知道,买东西不赊账理所应当,但总有些窘迫的时候,就像那晚公交卡余额不足、手机也突然没电的我,会因为两块钱真的「走投无路」;扫码下单、线上支付,在大城市效率更高,但被熟悉的店家记住喜好那种温馨也荡然无存。
↑一张有故事的车票↑
我们的生活和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明确的社会制度和生活规则框定了我们的行为规范,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大多数人不再有自由探索和试错的机会,因为错过一次就会被印上「不好」的标签。
于是人们小心翼翼地走上同一条被规定好的路,不敢去望岔路的风景,也因此丧失了诸多生活本来的乐趣。
制度和规则还让社会氛围变得冷漠。老街坊之间的关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通融,正在逐渐消解。为什么社会越规范,人情味反而越淡?
如果开足马力向前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使命,那么能否在一座城市同时保留两种不同的生活和商业形态?
城市CBD向外延伸,它应该更现代、更高效、更便捷、更规范;社区则是向内聚合,保留更多的烟火气、人情味、信任感和归属感。
我很喜欢「突破」这个词,它意味着我是勇敢的、创新的、随性的、追求自由的。但为什么会喜欢「突破」?因为存在既定的规则、秩序和限制。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是希望制度和规则的设定,可以多一点人性化的考虑,多给普通人的生活留些乐趣和可能性。
「视角」是一个新栏目。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通过输入-输出的形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思维能力。但对于如何执行始终没有定好基调。
学习是多维度的,不只是书,优秀的电影、纪录片、文章、可遇不可求的深度访谈、有趣的线上线下活动,当然还有旅行和深度感知生活,都能让我们从中有所收获。
所以我会持续更新这个叫「视角」的栏目,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记录我所接收和吸收的一切。也期待通过「视角」,连接到更多终身学习者,共同讨论、成长和创造。
下面插播一则广告
月初,我整理了天台,种了些花花草草,买了帐篷,设想天气晴好的时候,把在客厅举行的方桌论坛活动搬到天台
—— 在帐篷里,点一盏夜灯,开着风扇,吃着水果,喝着茶,聊聊天。
↑卖家效果图,请勿期待过高↑
4月的主题,我想和大家聊聊「突破规则」这个话题,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找我报名,咱们天台见~
如果你想了解那张神奇车票的故事,请戳↓
感谢关注,欢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