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大学生,为什么再次走上采血车?
今天看了山西省血液中心的一个抖音视频,一名大学生讲自己的献血经历。他讲到,第一次献血,是出于偶然,当天回家等火车,下午去了火车站,火车是晚上的,有大段的空闲时间,闲着没事儿就去献血车献血了。工作人员与他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晚上要乘坐火车回家,就给他塞了很多方便面八宝粥饼干等食品,让他坐火车的时候吃。献完这次血之后,也没想到再次去献血,“自己可能跟献血再也无缘了”,直到生日当天收到了祝福短信,仅有两条,一条来的美团外卖,另一条就来自省血液中心。回想当时带着满满的食物坐火车的温馨经历,加上这条情谊暖暖的祝福短信,又触动了他献血的意念,他又去献血了,后来又开始捐献血小板,两年下来,有十几次了,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会继续献下去”。我国每年新增的献血者不少,每年1500万人次献血队伍中,得有相当多的是初次献血者,街头采血车也常常见到新面孔。大学生献血者中新人更多,4000万在校大学生,献血率7.8%,有300多万人次,而这300多万人次中,有2/3以上是首次献血,换言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二次献血率也不高。而每年从高校走出的有过献血经历的毕业生,至有二三百万人之多,如果这些大学生能加入街头献血队伍,哪怕只有100万人,我国的献血人次将有7%以上的年增长率,用不了几年,血荒问题会迎刃而解。因而,如何让大学生中的献血者二次献血,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该怎么做呢?最好能激发大学生在校期间二次献血,如果成功,其转为固定献血者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如果没有第二次,那他大概率要沉寂下来。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献血是在大学一年级,学校一动员,同学一鼓动,个人一咬牙,就去了,多数人拿着红本本和玩具熊之类的纪念品,想着自己的血救助了一个人,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其实除了献血之外,大一新生对各种事务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参与度,而到第二学期之后,大学的新鲜感褪去,很多人变得宅而废,身体不愿运动,思想上呈现惰性,不想参加任何活动,也包括无偿献血。大学生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与健身类、文艺类、户外类的社团,让自己的身体一直在运动在线,大脑一直思考在线,提高自己的活化度。这时又见到献血信息,想想第一次的美好体验,自然而然就又去参加了。因为无偿献血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对他们奉献社会的行为以一定的形式(如加社会实践学分等)给予肯定和鼓励。建立无偿献血的公益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包括无偿献血之外的活动,以无偿献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山西这个大学生的案例看出,采血者对于献血者的尊重和关爱是促成他再次献血的重要原因。除去采血过程周到的服务,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的告知,用血去向的告知,这些献血者关心的问题,血站必须给予回应。而生日当天的问候,仅仅是一条系统的指令,不增加多少工作量,但对献血者来说,这是温暖的关爱,同时也是一条委婉的提示--你可以再次献血了。送祝福也不要仅仅限于生日,614世界献血者日,各种节日也是送祝福和送提醒的机会。工作人员暖心的关爱,一堆价值不高的食品,加上一条不费劲的祝福短信,换来两年十几次的献血量,这是一份超值的回报,我们不能期待每一次付出都会有这样的回报,但只要努力,哪怕只是偶尔出现,也足以温暖人心了。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既缺献过血的人,更一直坚持献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