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 >皮肤科 > 皮炎、皮肤瘙痒用药篇
来源 为菊科艾属植物家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以叶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沟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测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长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腺点和稀疏的白色软毛,下面灰绿色,有灰白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均为红色的管状花。瘦果长圆形,无毛。
生境与分布 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也有栽培。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甘肃均有分布。
采集季节 未开花前采集叶。阴干或晒干。
药理作用 1.局部作用:其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可引起发热、潮红。2.口服少量(3-5克)可增进食欲,大量则引起胃肠的急性炎症。3.临床和实验证明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的作用。4.抑菌试验: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艾叶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5.吸收与排泄:口服后很快由小肠粘膜吸收而达到肝脏,随血循环达全身,1小时内即可在尿中发现艾的成分,由小便逐渐排出。
性味功能 苦、辛、温。散寒除湿,温经止血。
主治用法 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痛经,月经不调,外用治湿疹,皮肤搔痒。用量:3-6克。外用适量,水煎熏洗。
参考配方 1.功能性子宫出血,腹痛:①艾叶炭6克,香附、白芍各12克,当归、延胡索各10克,水煎服。②鲜艾根90克,切碎炒焦,醋水各半共2大碗,煎取大半碗服。
2.先兆流产:艾叶炭6克,菟丝子、桑寄生各15克,当归10克,水煎服。
3.皮肤搔痒:艾叶30克,花椒10克,地肤子、白鲜皮各15克,水煎熏洗。
注:1.本品捣如绒,制成艾卷、艾炷,做灸法之用。2.同属植物艾蒿、野艾、黄花艾也可同等入药。3.大量口服艾叶制剂,半小时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振颤乃至痉挛,而后肌肉迟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引起子宫充血,出血,流产。也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愈后也常健忘,产生幻觉。慢性中毒则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
花斑叶别名 粪虫叶、抽筋散、花脸叶、下面红、哈蚂藤、青紫葛
来源 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青紫葛Cissus javana DC. Prodr.,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小枝近四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戟形或卵状戟形,长6-15厘米,宽4-1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每侧有15-34个尖锐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干时两面显著不同色;基出脉5,中脉有侧脉4-6对,网脉下面明显;叶柄长2-4.5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托叶草质,卵圆形或卵椭圆形,长3-5毫米,宽约3毫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二级分枝4-5集生成伞形;花序梗长0.6-4厘米,被稀疏短柔毛;花梗长2-15毫米,几无毛;花蕾椭圆形,高2.5-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全缘或波状浅裂,无毛;花瓣4,椭圆形,高约2.5毫米,无毛;雄蕊4,花药卵椭圆形,长略甚于宽;花盘明显,4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钻形,柱头略为扩大。果实倒卵椭圆形,长约0.6厘米,宽约0.5厘米,有种子1粒;种子倒卵长椭圆形,顶端圆形,基部有短喙,尖锐,表面有显著钝棱,种脐在种子背面基部与种脊无异,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在种子中部以上突出,两侧洼穴显著。花期6-10月,果期11-12月。
生境与分布 产于云南、四川等省区。常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山坡林中、草丛或灌丛中。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辛、温。疏风解毒,消肿散瘀,续筋接骨。
主治用法 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煎水内服并外洗。骨折筋伤,跌打扭伤,风湿麻木,捣烂包敷患部或泡酒服。
野亚麻别名 亚麻、疔毒草、繁缕亚麻
来源 为亚麻科亚麻属植物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 Planch.,以地上部分及种子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直立,基部略带木质,上部多分枝,细弱,无毛。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3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锐尖,全缘,两面无毛,具1-3脉。秋季开淡紫色或蓝色花,单生于枝条顶端,形成聚伞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顶端锐尖,边缘有黑色腺体,花瓣5,长约为萼片的3-4倍,雄蕊5,退化雄蕊5,与花柱等长,花丝基部合生,子房5室,柱头倒卵形。蒴果球形,直径3.5-4毫米。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及草原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青海、江苏等省区。
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分别处理备用。
性味功能 甘、平。养血润燥,祛风解毒。
主治用法 血虚便秘,皮肤瘙痒,荨麻疹,疮痈肿毒。用量3-10克,水煎服。大便滑泄者慎用。外用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疔毒疖疮:鲜野亚麻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2.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野亚麻子、白鲜皮、地骨皮各10克,水煎服,或煎汤外洗。
3.老人皮肤干燥起鳞屑:野亚麻、当归各90克,紫草30克,做蜜丸,每服10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风轮菜别名 断血流、落地梅花、九塔草、红九塔花、熊胆草、野凉粉草、苦刀草
来源 为唇形科风轮菜属植物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untze.多头风轮菜C. polycephalum (Vaniot) C. Y. Wu et Hsuan.,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1.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有香味,全株被有密柔毛。茎四棱形,多分枝,棱上被稀短毛,茎叶墨绿色。叶有柄,向上渐短,叶片卵形,长1-5厘米,宽5-25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夏、秋季开淡紫色或紫红色花,花较小,多朵,密集成轮伞花序,多集生于茎枝上部,苞叶叶状,苞片针状,花梗长,边缘有长缘毛,花萼筒状,常染紫、红色,13脉,外面脉上有粗硬毛,二唇形,下唇稍长,裂齿边缘有羽状缘毛,花冠上唇半圆形,直伸,顶端微缺,下唇有3裂片,侧片窄长方形,中央裂片倒心形,雄蕊2,药室略开叉,花柱伸出花冠筒外。4小坚果,宽卵形,棕黄色,光滑,包围于增大的宿萼中。
2.多头风轮菜(荫风轮、山藿香、断血流):与上种极相似。茎密被毛茸,较风轮菜密,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长圆短穗状,淡粉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园地、沟边、路边。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藏各地区。多头风轮菜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采集季节 5-9月采集。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风轮菜对犬的颈动脉、股动脉、肝脏、脾脏等处切口均有迅速止血作用。2.用2%风轮菜溶液注入狗静脉,可引起血压暂时下降。3.抑菌实验:风轮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凉。疏风清热,解毒止痢,止血。
主治用法 感冒,中暑,痢疾,肝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疔疮肿毒,蛇犬咬伤,皮肤搔痒,各种出血。用量: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或干叶研粉敷伤处。
参考配方 1.过敏性皮炎:全草适量,煎汤外洗。捣烂外敷治指头炎。
2.感冒,中暑,痢疾:全草30克,水煎服。
茅莓别名 蛇泡簕、三月泡、红梅消、虎波草
来源 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以根或茎、叶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米,茎近直立,枝呈拱形,与叶柄均被毛及小钩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片,有时5片,中间小叶较大,阔倒卵形或菱状阔卵形,两侧小叶椭圆形,长2-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有时稍呈浅裂状,上面疏被毛,下面密被白色短绒毛而成绿灰色,叶柄长5-12厘米。春末夏初枝顶及上部叶腋抽出聚伞状圆锥花序,有花3-10朵,花梗长2-4.5厘米,密生绒毛,具细钩刺,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尾状,外弯,花冠直径约8毫米,花瓣5,阔倒卵形,粉红色或紫红色,雄蕊多数。聚合果卵状球形,直径1.5-2厘米,熟时橙红色。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丘陵、路旁、疏林或灌丛中。分布几遍全国。
采集加工 秋季挖根,夏、秋采茎叶。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猪霍乱杆菌、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O17株及赖株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凉。滋阴壮阳,清热凉血,散结止痛,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咯血,吐血,痢疾,肠炎,肝炎,肝脾肿大,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月经不调,白带,风湿骨痛,跌打肿痛,外用治湿疹,皮炎。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熏洗。
参考配方 1.过敏性皮炎:茅莓根、明矾各适量。茅莓根煎汤加入明矾,外洗患处,每日1次。
2.泌尿系结石:茅莓鲜根120克,洗、切,加米酒120克、水适量,煮1小时,去渣取汁,2次分服,每日1剂,至结石排出或症状消失。
3.糖尿病:茅莓根60克,玉米须30克,猪膀胱一只,水煮服。
4.阳痿:茅莓根60克,锦鸡儿根30克,无根藤(大菟丝子)12克,水煎服。
5.白带过多、血尿:茅莓根60克,红枣10个,酒酿30-60克,水煮服。
6.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茅莓全草60克,黄毛耳草、胡颓子根、白茅根各30克,水煎服。
7.乳腺炎:茅莓根60克,水煎冲黄酒服。
白饭树别名 鱼眼木、鹊饭树
来源 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Bail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4米,全体无毛。茎皮红褐色,嫩枝有棱。单叶互生,叶柄长3-6毫米,叶片近革质,长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1-5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圆而有极小的凸尖,基部楔形,边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夏末秋初开极小的淡黄色花,直径2-2.5毫米,成稠密腋生的花丛,花梗极短,萼圆形或矩圆形,无花瓣,雄蕊5,突出,子房卵圆形,花柱3,2裂。果肉质,球形,直径约3毫米,熟时白色,有种子3-6粒。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边、坡地、灌木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 随采随用,多鲜用。
性味功能 苦、微涩,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痒止血。
主治用法 外用治湿疹,脓包疮,过敏性皮炎,疮疖,烧、烫伤。鲜品适量煎水洗,或用叶晒干研粉,茶油调敷患处。
白屈菜别名 山黄连、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
来源 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黄色,密生须根。茎直立,嫩绿色,外面有白粉,多分支,有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汁液外流。复叶互生,一至二回单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以上,小叶5-8对,由上而下渐小,顶端小叶广倒卵形,上部3裂,每裂又2-3浅裂,基部呈楔形而下延,终与两侧小叶基部相连,茎生叶与基生叶相同,长5-10厘米,小叶3-4对,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粉白色,有白色细长柔毛,在凸起的脉上更明显,老叶则较少。夏季开黄色花,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萼片2,椭圆形,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雄蕊多数,子房条形,由2心皮组成,平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蒴果条状圆柱形,成熟时由基部向上开裂。种子细小,卵球形,生网纹。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湿润地带,村旁、水沟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内蒙、山西、新疆、山东、江苏、江西、河南、四川等省区。
采集季节 花盛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1.白屈菜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类似吗啡,有抑制痛觉中枢作用,并有麻痹知觉神经末梢的作用。2.抑菌实验:对卡他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凉,有毒。清热解毒,止痛,止咳。
主治用法 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虫咬伤。用量:3-10克。外用适量,研粉调膏或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胃炎、胃溃疡、腹痛:白屈菜10克,水煎服。或将白屈菜制成20%的酊剂(含橙皮10%),治疗慢性胃炎及胃肠道痉挛引起的疼痛,每服5毫升,每日3次。
2.肠炎、痢疾:白屈菜10-15克,水煎服。
3.百日咳:白屈菜,冷水浸过药面,煮沸1小时,过滤,连煮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加入65%的糖,再浓缩。6个月内儿童每服5-8毫升,6个月至1岁服8-10毫升,1-3岁服10-15毫升,3-6岁服15-20毫升,6岁以上服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8-12日为一疗程。
4.水田皮炎:白屈菜、黄柏各60克,狼毒30克,樟脑6克。前3味加水适量煮一小时,过滤,反复3次,制成膏状,再加入樟脑涂患处。
田旋花别名 箭叶旋花、野牵牛、猪草、车子蔓、曲节藤、鸡儿弯、中国旋花、扶田秧、扶秧苗、白花藤、面根藤、三齿草藤、小旋花、燕子草、田福花
来源 为旋花科旋花属植物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inn.,以全草、花、根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条纹及棱角,无毛或上部被疏柔毛。叶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具小短尖头,基部大多戟形、箭形或心形,全缘或3裂,侧裂片展开,微尖,中裂片卵状椭圆形、狭三角形或披针状长圆形,微尖或近圆;叶柄较叶片短,长1-2厘米;叶脉羽状,基部掌状。花序腋生,总梗长3-8厘米,1花或有时2-3花至多花,花柄比花萼长得多;苞片2,线形,长约3毫米;萼片有毛,长3.5-5毫米,稍不等,2个外萼片稍短,长圆状椭圆形,钝,具短缘毛,内萼片近圆形,钝或稍凹,或多或少具小短尖头,边缘膜质;花冠宽漏斗形,长15-26毫米,白色或粉红色,或白色具粉红或红色的瓣中带,或粉红色具红色或白色的瓣中带,5浅裂;雄蕊5,稍不等长,较花冠短一半,花丝基部扩大,具小鳞毛;雌蕊较雄蕊稍长,子房有毛,2室,每室2胚珠,柱头2,线形。蒴果卵状球形,或圆锥形,无毛,长5-8毫米。种子4,卵圆形,无毛,长3-4毫米,暗褐色或黑色。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江苏、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生于耕地及荒坡草地上。广布于两半球温带地区,稀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微咸、温。活血调经,止痒,止痛,祛风。
主治用法 神经性皮炎,牙疼,风湿性关节痛。
参考配方 1.神经性皮炎:鲜田旋花全草适量,用70%酒精浸24小时,每日涂2次。
2.牙疼:田旋花鲜花3份,胡椒1份,共研细末混匀,塞入蛀孔或置病牙上咬紧,勿咽下。
3.风湿性关节痛:田旋花根10克,水煎服。
毛麝香别名 麝香草、凉草、五凉草、酒子草、毛老虎、饼草、香草
来源 为玄参科毛麝香属植物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 (L.) Druce.,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30-100厘米,揉之有类似麝香的气味,干时黑色,全体被粘质腺毛。茎粗壮,基部圆柱形,上部四棱形,中空,常有分枝。叶对生,具柄,叶片披针状卵形至宽卵形,长2-7厘米,宽1-4厘米,边缘有钝锯齿,两面有毛,下面有明显而稠密的橙色腺点。7月开花,花单生叶腋,或在茎枝顶端集成总状花序,花萼钟形,顶端5裂,上面4片线形,下面1片披针形,花冠2唇形,紫红色或蓝紫色,长约18-28毫米,雄蕊4,二强,上面的一对药室发育,2室等长,下面的一对退化成腺体状。蒴果卵形,先端具喙。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山坡、疏林下湿润处。分布于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区。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洗净,阴干。
性味功能 辛、苦、温。祛风止痛,散瘀消肿,解毒止痒。
主治用法 小儿麻痹症初期,受凉腹痛,风湿骨痛。用量10-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治跌打损伤肿痛,痈疖肿毒,黄蜂螫伤,鲜草捣烂敷患处;湿疹、荨麻疹煎水外洗。
参考配方 1.水田皮炎:毛麝香、飞扬草、旱莲草、毛果算盘子、黑面叶、两面针、穿心莲各等量。将毛麝香、穿心莲共研细粉,其他药加水煎4-5小时,过滤去渣,加上述药粉再煎片刻,以一斤药量煎成一斤药液为宜。涂患处,每日4-5次。
2.风湿痛:毛麝香适量,煎水洗患处。
毛果算盘子别名 漆大姑、漆大伯、毛漆、生毛漆、痒树棵、毛七公
来源 为大戟科算盘子属植物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以根及叶入药。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1米。枝密被淡黄色扩展的长柔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纸质,卵形或窄卵形,长4-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的毛较密,托叶锥尖。夏季叶腋开淡黄绿色花,花单性,同株,雄花常2-4朵成簇生于叶腋内,具短梗,萼片6,矩圆形,略钝尖,长约2毫米,外面有粗毛,雄蕊3,雌花无梗,通常单生,萼片6,其中3片较窄,两面均被毛,子房5或4室,被粗毛,花柱短,直立而粘合。蒴果扁球形,顶基压扁,具5条纵沟,密被长柔毛,顶端具圆柱状稍伸长的宿存花柱。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路旁向阳处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区。
采集加工 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夏秋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本品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平。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主治用法 根:肠炎,痢疾。叶:外用治生漆过敏,水田皮炎,皮肤搔痒荨麻疹,湿疹,剥脱性皮炎。根用量30-60克,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患处。
参考配方 过敏性皮炎:毛果算盘子叶、杠板归、千里光、盐肤木叶各30-60克,煎水熏洗。
广防风别名 防风草、落马衣、秽草、抹草、马衣叶、土藿香、排风草、野苏麻、豨签草、假豨签草
来源 为唇形科防风草属植物广防风Ebimexedi indica (L.) Rothm.,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高大草本,高1-2米。茎分枝,叶柄长至4.5厘米,向上渐短,叶片阔卵形,长4-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钝齿。秋季开淡紫色花,轮伞花序在茎枝上部排成一顶生、稠密或间断的假穗状花序,花萼钟状,长约6毫米,外被长柔毛及腺点,5裂,稍不等大,裂片三角披针形,具睫毛,花冠管长筒状,长约10毫米,内面有毛环,花冠裂片较浅,略呈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几水平扩展,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4,二强,突出,花柱单一,细长,柱头小。小坚果近圆形,平滑光亮。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边、路旁、山坡湿地。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功能 辛、苦、微温。祛风解表,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 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痛,胃痛,胃肠炎,外用治皮肤湿疹,神经性皮炎,虫蛇咬伤,痈疮肿毒。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鲜草捣敷或煎水洗患处。
参考配方 神经性皮炎:广防风、生半夏、生南星各10克,薄荷脑1克。用75%乙醇泡一周,过滤,滤液搽患处,每日1次。
土茯苓别名 冷饭团、红土苓、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
来源 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以块根状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攀援灌木,茎无刺,根状茎横生于土中,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隔一段生一块状结节,块根状根状茎长5-15厘米,直径2-5厘米,深入土中可达1米,质颇坚实,外皮坚硬,褐色,凹凸不平,内部肉质粉性,黄白色,密布淡红色小点。单叶互生,革质,长椭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园或楔形,全缘,表面绿色,下面有白粉,主脉三条显著,细脉网状,叶柄长1-2厘米,托叶变为两条卷须。7-8月开小白花,花单性,雌雄异株,为腋生伞形花序,花序梗极短,长1-3毫米,小花梗芊细,长1-1.7厘米,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被裂片6,二轮,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子房上位,三室,柱头3,稍反曲,浆果球形,熟时红黑色,外被白粉。
生境与分布 野生于山坡林下、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采集季节 四季可采。
性味功能 甘、淡、平。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用法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风湿关节炎,痈疖肿毒,湿疹,皮炎,汞粉、银珠慢性中毒。用量10-60克。
参考配方 1.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鱼腥草、夏枯草、海金沙、车前草、大青、贯仲、马兰各10克,流行季节每天1剂,煎水当茶饮。
2. 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6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较重,体质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克。若高热、症重者可适当静注葡萄糖及维生素C。
3.慢性期布鲁氏菌病:土茯苓30克,防风3克,木瓜、没药、当归各10克,金银花12克,水煎,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剂,10天一疗程,隔5-7天服第二个疗程。
4.恶疮热疖:土茯苓120克,水煎服。
5.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1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渣服。忌食酸辣、茶叶、萝卜菜、腥气。
6.腹泻:土茯苓120克,切碎,水煎取汁,分数次服。
7.皮炎:土茯苓60-90克,水煎代茶饮。
注:功效相近的还有蓝果土茯苓、暗色土茯苓、卵叶土茯苓。但菝葜、粉菝葜不能作土茯苓用。
亚麻别名 亚麻仁、胡麻子
来源 为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以种子入药,根亦入药。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有纵条纹,仅上部分枝,基部稍木质,皮部富含纤维,无毛。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8-3.2厘米,宽0.2-0.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渐窄,全缘,叶脉通常3处,近乎平行。夏季开蓝色或白色花,花生于枝顶端及上部叶腋间,花梗长2-3厘米,萼片5,卵形,宿存,花瓣5,倒卵形,易凋谢,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退化雄蕊5,仅留齿状痕迹,与雄蕊交互生,子房5室,花柱5,分离,柱头头状。蒴果球形,径约6毫米,淡褐色,成熟时顶端5瓣裂。种子10粒,扁平,矩圆形,有光泽。
生境与分布 栽培植物,广布全国各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微温。润燥通便,养血熄风。
主治用法 肠燥便秘,老人皮肤干燥起鳞屑,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疮疡湿疹。用量3-1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参考配方 1.老人皮肤干燥,起鳞屑:亚麻籽、当归各90克,紫草30克,做蜜丸,每服10克,开水送服,每日2次。
2.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亚麻籽、白藓皮、地骨皮各60克,
做蜜丸,每服10克,开水送服,每日2次。
3.疮疡湿疹:亚麻籽15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15克,苦参15克,水煎,熏洗患处。
4.肠燥便结:亚麻籽10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2克,水煎服。5.跌打损伤:亚麻根加香附或细辛,同捣烂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