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

厥阴十七

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如前,而言我不结胸,其心下不满,而小腹则满,按之觉痛者,此冷气结在膀胱关元之间也。(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之会也)。此推广上章之义。上章病在胸中,此章病在少腹。

1 此是厥逆,厥阳不结胸,厥阴反结寒。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此或是寒疝。观《金匮》腹满寒疝篇。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厥阴十八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五六日,正传厥阴之时,不结胸,而腹亦濡而不满,此内无冷结也。但脉虚而厥逆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盖血中温气,所以充经络而温肢节,营血虚寒,故肢冷脉虚也。

1 此脉虚者,是弦细微涩欲绝之义,复厥者,脉虚热不复,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必死。

2 本条脉虚复厥不可下,下之必死,对应厥阴三,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又对比厥阴四,厥应下之,能下则脉不虚也。

厥阴十九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厥者,手足逆冷之证。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悸者,此为里湿,内有水气也。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气阻滞而郁冲,故心下动悸。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停水即去,再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本条治厥,就是泻湿就可,预防病进。

2 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交济,则不厥逆。表阳一伤,则里阴即盛,阳伤阴盛,则发厥逆,脾陷胃逆,阴阳不交。厥的主要表现,就是手足逆冷。而手足逆冷,恰恰就是脾胃虚寒。里阴盛而生水湿,水饮停留,经脉阻滞,木气郁冲,所以心下动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渗利水湿,水气渗泄,则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厥能自愈。如先治厥,不然水渍入胃,必作下利,利则脾更陷而胃更逆,则阴阳更复厥逆也。故必先治水,以防下利。脾胃升降,厥热相平,其厥自愈,厥愈则表也自愈。若不愈者,也是厥热往来,热盛则泻之,厥盛则温之。

厥阴二十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此欲自利也。

  四五日,将传厥阴,土湿木遏,肝气不达,侵克脾土,故腹中作痛。若雷鸣气转,下趋少腹者,此湿寒下旺,肝脾俱陷,风木贼土,疏泄失藏,故欲自利也。

1 寒伤表阳,则里阴盛,三阴沉陷,则气陷少腹,木陷疏泄,故欲自利。

厥阴二十一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下利而脉大者,此中气脱泄,离根而外浮,阳虚之诊也。但使自利,未必如此,是其强以苦寒下之,愈亡其里阳故也。设脉见浮革,因而肠鸣者,此利亡血中温气,枯木贼土,属当归四逆之证。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革者,温气亡脱,营血虚寒,内虚外实,如鼓上皮革之象,浮大中虚之脉也。血冷木陷,郁勃不宁,阴邪宕激,是以肠鸣。当归四逆,养血达郁,使木气荣利,不至遏陷,则阳回而利止矣

1 强下之脉大,阳气离根,外浮而内大,此为虚大,重按虚空无力之义。此区别于阳明腑实之脉大,沉而缓实,大而有力,下利脉大,此大浮取,外浮而内空。厥阴三,厥不可下,虚家不可下,一定之理,此强下不死,已是万幸。

2 设脉见浮革者,浮革者;如鼓上之皮革,外皮浮紧而脉内中空。外见弦紧,内见亡血虚芤之义。外见弦紧,即是外实之义。此为当归四逆汤证。此是误下,厥阳浮革之阴阳俱虚,对比厥阴脉细欲绝之阴阳俱虚,故也是当归四逆汤,厥阴化厥阳也。当归白芍,补养营血疏木以退浮芤,细辛回阳以退外寒之革,通草通经,桂枝汤升发肝脾,助阳之升发,以达皮毛而外解。

论脉;

  革者,如鼓上皮革,外皮弦紧而脉内虚芤,外浮紧而内中空之义,阴阳俱虚之义。

  大者,浮而内空,外大浮虚,重按无力,外不弦紧,而内浮虚也。中气脱泄之义。

厥阴二十二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 大汗,或大下,败其中气,下利而厥冷者,阳亡火败,宜四逆汤,双补火土,以温阳气。

2 此厥阴病,从误治之来,利而厥冷,欲从太阴亡败也。四逆汤,回阳建中。若是厥阴病,大汗大下,皆为大忌。

厥阴二十三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1 伤寒,表寒闭其内热,大汗即出,热应解矣,若大汗出而热不去,此阳亡而失归也,此大汗出,即为阳亡之象,仍然发热者,阳亡之热也;厥阴之内寒,里阴盛则内拘急,表阳虚则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外热不去,又转恶寒,表里之阳败,火土双败,宜主四逆,典型的外热内寒。三阴统于太阴,此也是厥阴从太阴之亡败。太阴之病而附于厥阴之篇。

论;本条典型的外热内寒证。曾听广播,中医专家讲座,一大领导,发热一个月,西医不能退烧,又用中医,也不能退烧,遂组织中医专家会诊,诊断过程中,该领导口渴,自已却倒热水,此举引起专家组注意,发热却喜热,遂心里有底,选用附子干姜类大热之药,药下即热退。此发热病例,即是典型的外热内寒证。阳格于外,不能内交,故见外热。外热却后又恶寒者,即阳亡而后虚也,附子干姜,温燥脾肾,以回阳气。此阳浮之外热,阳亡之内寒,区别太阳外感,发热恶寒证。(太阳三,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3 拘急者,肝主筋脉,里虚内寒,寒则收引拘急之义,此是肝气下陷之义。如同虚劳,少腹弦急之理。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