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解读柴胡剂的临床应用】
提到柴胡,经方大家没有一个对柴胡不熟悉的。如刘渡舟老先生,常喜用柴胡桂枝汤;胡希恕老先生非常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刘绍武老先生,也非常喜欢使用柴胡剂。刘绍武对柴胡剂的使用,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刘老一上午看120个病人,那柴胡剂的临床应用要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有必要通过《伤寒论》的条文。对柴胡剂的临床应用指征做一个客观解读。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01
什么是柴胡剂
一提到柴胡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小柴胡汤。实际上我们需要给“柴胡剂”下个定义。凡是有柴胡这味药的方剂,都叫柴胡剂。在《伤寒论》中。柴胡剂共有7首,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四逆散。
这7首柴胡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用柴胡八两,即大剂量使用,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二类,用柴胡四两,即中剂量使用柴胡,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第三类,柴胡二两,即小量使用柴胡,如柴胡加芒硝汤;第四类,小剂量类,如四逆散。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02
什么是柴胡证
我们经常听到经方大夫说柴胡证,究竟什么是柴胡证?这个概念也需要明确一下。一提到“柴胡证”,大部分人就想到小柴胡汤证,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伤寒论》里的“柴胡证”,是指柴胡这味药的“药证”,不是指“方证”,也不是指“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包括了“柴胡证”,所有含柴胡这味药的方剂,都包含有“柴胡证”。关于“柴胡证”的药证、方证。现在已经研究得非清楚了,黄煌老师也有这方面的专著,研究得非常细致。
“柴胡证”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柴胡剂的方剂里找“柴胡证”。《伤寒论》中,四逆散是含柴胡剂量最小的方剂。由柴胡、积实、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四逆散条文中,叙述的症状非常简单,所以从条文中找不到“柴胡证”,这就需要我们从《伤寒论》第96条来寻找。第96条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条文后的煎服法,记载了或然证的加减治疗。从加减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柴胡汤中除了柴胡、甘草这两味药不能去掉,其他药都可以随症加减变化去掉。因此通过柴胡、甘草两味药的主症,就可以找到柴胡的药证。即“柴胡证”。
小柴胡汤的四个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中,半夏、生姜治疗呕,黄芩除烦,人参、大枣治疗默默不欲饮食,剩余两个就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样看来,其他的症都可有可无。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两个症不能少,柴胡、甘草这两味药也不能少。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柴胡药证的症状就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什么叫“柴胡剂”。即含有柴胡这味药的方剂就叫做“柴胡剂”;什么叫“柴胡证”,即柴胡的药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两个症状。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03
柴胡剂的煎服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柴胡剂的煎服法。现在大家所公认的,汉代一两约等于15克。《伤寒论》中柴胡的最大剂量是八两,约合现代的120克的量。时至今日,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使用观察,尚未发现有人使用这么大剂量的柴胡。很多临床医家。柴胡一般使用24克或者40克左右,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退热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张仲景使用120克的量,是怎么计算,怎么使用的?我们先来看小柴胡汤的煎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关于煎服法,我个人有不同的观点。“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三升就是600毫升。这里有两个字需要和大家探讨。“煮”字,“煎”字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将食物或者其他东西放在有水的锅里烧。提到”煮”字,我们都有这样一种认识,水一定要多,要淹过所煮的东西。比如煮稀饭。“煎”字就不同了,一提到“煎”字,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认识。“煎”就是水少,水淹不住锅里的东西。如现在老百姓一般都说“煎药”,用的水就少。
现在我们熬药,一般熬两次到三次,即两次提取或者三次提取。《伤寒论》中张仲景一般是一次提取,而小柴胡是“再煎”,这个“再”字需要明确一下。比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煎煮法,“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这里面用了一个“更煮”。再如柴胡加芒硝汤的煎服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这里面也用了“更煮”。那张仲景为什么不用“再煮”或“再煎”呢?我们都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更”就不是第二次的意思了,“更煮”就是接着煮、连续煮的意思,因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煎煮的方法就是连续地煮,即放入大黄、芒硝之后再接着煮。“再煎”的概念就不样了,就是第二次煎。
对于“再煎”,我个人的观点是:加上水熬第二次,即二次提取。这样小柴胡汤的煎煮法就是第一次加水,煮取六升,倒出药汁;再加水,煮第二次,取三升。第二次加水,就比第一次加的水少,因此叫“煎”。这就是“煮”“煎”“更“三个要明确的概念。
“去滓,再煎”,历来被认为是浓缩法。徐灵胎对“再煎”提出一种说法,就是药性和合;近代伤寒大家左季云也说:“柴胡欲出表,黄芩欲入里,半夏欲祛痰,纷纭而动,不和甚矣,故去渣复煎,使其药性合而为一,漫无异同,俾其不至偾耳。”小柴胡被成无己解释为和解剂以后,以后的注家都在“和解剂”的概念上做文章,都牵强附会地说“去渣,浓缩再煎,就是使药性和合。”
这里面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张仲景为什么要浓缩?少加点水不可以吗?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张仲景取的药量太大,每次服两升太多了,所以要浓缩,这个解释我不太认同。现实中,病人药多了就会喝多点,熬少了就会喝少点,他们不会因为药熬多了而去浓缩。所以张仲景不会因为六升太多而去浓缩成三升。第二,药物经过浓缩以后疗效会更好,张仲景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不好说。从民间的熬药习惯看,一煎、二煎、三煎是符合临床习惯和民间用法的。
小柴胡汤,第一次熬了六升,第二次熬了三升,其计九升,一次服一升,一日三服,九升相当于三天的药量。现在再来看小柴胡汤的药量,柴胡120克,相当于每天40克,一次的量也就是15克左右,这和我们现在的用药习惯及临床实际就比较吻合。
刚才介绍了“柴胡剂”一些共性的东西,包括“柴胡剂”“柴胡证”、柴胡剂煎服法中“去滓,再煎”,我提了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04
服柴胡汤后的各种反应
刚才我讲到了小柴胡的煎药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小柴胡汤去滓再煎,即二煎。头煎取六升,二煎取三升,共取九升,为三天的量。小柴胡汤三天的量,给我们提示了什么问题呢?伤寒外感发热病,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一般情况下会一剂而愈。但小柴胡汤不是这样的,不可能一剂而愈。临床大夫可能都有体会,如果临床使用柴胡剂,很少会一剂后就热退身凉、病愈,一般病程比较长。
柴胡汤证,一剂药可以退热,但过两三个小时后,又会热起来,这种情况会反复出现一到两天。张仲景对小柴胡证有很深的体会。一剂药是不可能治好的,所以一次熬出了三天的药。
我们从小柴胡汤后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柴胡证不能一剂而愈。如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小柴胡汤,是一个调节水液代谢的方剂。《黄帝内经》里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液代谢涉及上、中、下三焦。所以张仲景说服小柴胡汤后,会出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是机体水液代谢得到调节的结果。
“身濈然汗出而解”说明小柴胡汤有发汗、退热的作用,但小柴胡汤不是解表剂。小柴胡汤有抗炎的作用,可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就不可能一剂而愈。第101条、149条中的“复与小柴胡汤,是再服小柴胡汤的意思。”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即服小柴胡后,还会出现发热的情况,因此小柴胡需要连续服用。第148条“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还有通大便的效果。“不了了”表明服柴胡汤后,病症仍然没有消除,需再服药,大便通而病愈。
小柴胡除了发汗、通大便外,还能利小便。如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说明小柴胡汤能退黄、利小便,但方中并无利尿药,而是通过调节三焦水液代谢发挥作用的。
上面介绍了服小柴胡汤后的各种药理反应,即发汗、利小便、通大便,都是通过节三焦水液代谢实现的。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05
柴胡截肝阴之说
由于柴胡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特别是温病学派就反对大剂量地使用柴胡,所以叶天士就提出柴胡劫肝阴的说法,我简单来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小柴胡汤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可以发汗、利小便、通大便,因此阴虚、体液不足、血容量少,肯定不能使用小柴胡汤。叶天士的话一点都不假,如果汗、吐、下后,病人血容量减少、体液大量丢失、阴虚明显,再使用小柴胡发汗、利小便、通大便,会加重病人阴虚的症状。所以叶天士提出的柴胡劫肝阴之说,我们不要局限于“肝”的说法,可以扩大到水液、体液,这样就对了。
柴胡的作用靶点在肝,因此不能因为柴胡截肝阴之说,遇到肝胆病的时候就不使用柴胡剂了。《伤寒论求是》中记载:“即使肝阴虚损,如果出现肝病,在养肝阴方剂中少佐柴胡以调肝,不但不会劫肝阴,还会提高疗效。”所以我们要理解“截肝阴”是针对发汗、利小便而言的,不是针对肝而言的。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皂苷有保护肝细胞、退黄的作用。可以提高小白鼠的免疫系统功能。日本的研究也证明,小柴胡汤可以促进蛋白合成,增加糖原。改善高脂血症,调节抗体产生协同作用,进促肝细胞再生,抗炎症,抗变态反应。抑制试验性肝损害,因此肝胆病是柴胡的适应证。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
小柴胡汤:
既是泻药也是补药,既是凉药也是热药,既是升药也是降药,既是收药也是散药。
寒热、收散、升降、补泻作用均有。
柴胡升,半夏降,黄芩寒,生姜热,甘草泻,党参补,柴胡散,大枣敛。
七药八法,成为宣通表里,贯通上下的有效方剂,使机体后天之本得固,气血之源得充,正气得扶,诸病得消,实为协调之妙方。
在60多万个方子中,唯有小柴胡汤可以达到合调五脏,洒陈六腑,协调整体,双向调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