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黄金搭档成霸业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为振兴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在当时并不是秦国独有,早先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任用吴起变法,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而商鞅变法集各国变法之大成,是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的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是将秦国从原来的采邑制,变成了国君集权制,集中秦国资源和财富,大幅度的提升了秦国民众的生产潜力和战斗意志。这些让秦国在与诸侯的激烈战争中快速脱颖而出,为最终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

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进行变法呢?

最紧要的原因是秦国面临被灭国的危机。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内乱频繁,国君被杀、被驱逐,让秦国元气大伤。魏国任命吴起为将,侵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将秦国锁在函谷关内,如果不是魏国将目光投向中原,根本没把秦国放在眼里,秦国可能已经被灭了。

其次是秦国被认为是西方戎狄,被中原各国所轻视。当时秦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还未开化,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兄弟妯娌都还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这种习俗让中原各国很鄙弃。秦国是被周天子正式册封的诸侯国,然而其他诸侯并不把秦君当诸侯看待,更不愿意跟秦君平起平坐。例如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国隶属于战胜国,然而之后的践土之盟,秦国却并没有被邀请参加。

曾经流亡在外的秦献公回国即位后,力求改革,学习魏国的变法措施,让秦国的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从魏国手里夺回了大部分河西之地,但秦国也消耗甚大,秦献公自己也在作战时受伤,最终不治身亡。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已是满目疮痍,再也经不起战争的动荡。为了保存国力,秦孝公只能止戈息兵,并奉还了献公从魏国手里夺回的河西之地。以割地为代价换取短暂的和平后,秦孝公开始思考怎样让秦国强大起来?因为他知道,只有当秦国足够强大,才能换得尊重。想要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于是秦孝公向天下贤士颁发求贤令。

商鞅是魏国公叔痤的家臣,当时魏国李悝变法的余威还在,商鞅结合李悝的思想,钻研法家,颇有心得。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接任国相之位,魏惠王觉得公叔痤是生病病糊涂了,并没有放在心上,公叔痤死后,商鞅在魏国空有一腔抱负和满腹才能,却无用武之地。恰巧秦孝公颁发招贤令,商鞅便来到了秦国。

在景监的引荐下,商鞅顺利见到了秦孝公。也许是想试探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前两次分别讲了帝道和王道,这两道固然好,但在群雄并起的战国,还没等这两道起效果,秦国就已经被灭了,所以孝公听的昏昏欲睡。直到第三次,商鞅才亮出真本事,讲了法家的霸道和强国之术。他还建议秦孝公,要办大事就必须将权力捏在国君手里,应该收回贵族的治理权;以军功为条件加官进爵,这样才能鼓励人民为国征战。秦孝公越听越来精神,他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强国之策,两人一连讨论了好几天之后,秦孝公决定要任用商鞅变法。

经过方案讨论,公开辩论,以及前期准备,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的新法得到了全面推行,贯彻落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秦国的国力空前强盛,在随后一系列战争中连续取胜。

但是新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由于孝公的支持,贵族并不敢公然违抗,只能唠叨两句。而孝公去世后,赢虔立刻跳出来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最终处以车裂的酷刑。不过新法没有被废除,依然维持着运转,让秦国最终得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