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揭秘1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3章:共工氏群像:87M6、98M30和98M20号墓中的共工

如前所述,凌家滩遗址墓地有着极强的层次感和历史感,这不象是一个部落中的“穷人”和“富人”混葬的墓地,而更象是一部用泥土和玉器、石器所堆砌的共工家族兴亡史。


图缺

13-1:凌家滩87M6号墓。①为此墓出土的凌家滩“锛王”,长达42.6厘米,是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代的最大石锛。②为墓中唯一的一件玉璜,除在两端钻有系孔之外,璜身下部亦钻有一孔,似为残次品。③为此墓出土的凌家滩唯一的一件玉锛。

所有重要的大墓都出现在墓地南部的第三和第四地层以下,也就是说重要的大墓都是早期墓:这其中包括第三层以下的疑似炎帝墓87M4、疑似句龙墓98M16、疑似河伯墓07M23,还有全墓地唯一的一座位于第四层以下的大墓87M15,而87M15号墓墓主人疑似为炎帝之妻。

早期的墓葬向我们揭示了共工家族的起点:这是一群以末代炎帝或其妻子为首的没落的贵族或者皇族,他们不久之前分别在与本族的反叛者蚩尤以及与北方的黄帝的战争中被打败,从而不得不向南方迁徙。末代炎帝被黄帝降封为诸侯,而炎帝集团内的一部分精英包括宗教领袖祝融,水利专家伯陵等人则被黄帝集团所留用。祝融等人虽然在北方为官,但死后亦归葬于其父母的安息之地。

大约从第四代或第五代人开始,这个家族不再拥有贵族的身份。祝融的神职,这时已被北方贵族颛顼氏取而代之。祝融的儿子共工未能接替其父亲所担任的神职,在与颛顼氏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共工失败。共工的子孙们一部分被黄帝族留下来负责治河,另一部分则弃政从商,他们依靠祖传的手艺,制造了大量的石器并通过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输送到四面八方。

水利专家、泗河总管逄伯陵在与新兴的军事贵族有穷氏后羿的争斗中落败,死后亦归葬凌家滩。伯陵的儿子们大多有音乐天赋,于是成为北方贵族的御用乐师和宫廷乐器的监造者。共工的儿子句龙善于治水,死后被封为土地神。

我们说凌家滩遗址墓葬群就是共工家族的墓地,但却无法确认数十座墓中的哪一座墓的墓主人才是历史上那位最著名的共工。在南墓区,早已被盗掘一空的大墓为数不少,或许其中的一座便是曾与北方祝融作战的共工墓。在凌家滩,疑似为“共工墓”的古墓有很多,这是因为共工氏本身就是一个世代从事手工业、开展水上贸易以及从事江河治理的家族,他们的头领也都叫做共工。在那位曾经与重黎氏祝融作战的共工触山而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们仍在继续使用着共工的名号,并且一直活动了千余年。

图缺

13-2:被一座近现代墓从中部打破的87M11号墓。残剩玉环8件、玉镯11件、玉钺2件、玉璜2件、石钺和石锛各1件。光是从这些残存的器物中我们就可以推测这本是一座重要的大墓,但是更多的惊喜已经成为不可能了

共工后代子孙们的墓,大多出现在第一和第二地层之下。如87M6号墓,虽然仅有1件玉璜出土,但却出土了22件石锛、32件石钺。此墓不仅出土了1件号称“锛王”的巨型石锛,长达42.6厘米,而且还出土了全墓地唯一的1件玉锛。当劳动工具用极其珍贵的玉料来制作时,足可见这些工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87M6号墓开口于第一地层之下,是典型的晚期墓。墓中出土的器物似乎能证明:这位石匠或者石匠的首领虽然很富有,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他或许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但不算是贵族。

大量兵器的出现,或许能印证共工氏与北方的统治者之间时而合作时而爆发战争的的种种传说。不过,这些石锛、石凿特别是石钺还可能具有另外的用途:中国有一种古老的计量单位叫做“斤”,一市斤相当于现在的0.5公斤。斤原来的意思就是斧子,而最早的斧子就是石钺。在浙江省湖州市新石器晚期毗山遗址墓葬中,几乎所有的男性农民墓中均会出土两件石器,其中之一为石犁,另外一件就是石钺。这种现象在崧泽遗址、良渚遗址和大汶口遗址墓葬中非常普遍,也就是说石钺之类的近身防护武器对于从事农业或者农渔兼营的部落来说有着重大的用途。在五千年以前,石钺已成为一名青壮年男子随身必备之物,无论他是农民还是战士,穷人还是富人。直到今天,这种随身携带武器的风俗,仍然在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中继续保留着。

随身携带武器的风俗证明了新石器晚期由于农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导致的土地纷争和部落战争的流行,而对石钺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农民们纷纷用自己所生产的粮食、兽类或鱼类去向世代从事石器制作的部落换取石钺、石锛和石凿,而比较富有的农民,也许还会用粮食去换取一些小巧精制的玉器。在所有的石制品中,石钺(斤)可能是最受欢迎的,一个部落的农民首先必须要保卫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于是,“斤”就成为原始商品交换的最基本单位,粮食的多少,也就用它价值几只石钺(即有几斤)来衡量。由于石钺充当着实用工具和货币的双重功能,故石钺又是财富的象征,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大墓中常常陪葬着数十件石钺了。

98M30号墓仅出土玉璜3件、玉钺1件,石钺2件。但却出土了石锛39件,石锛之多,可谓登峰造极。此墓主人所拥有的石制工具,大多数器型较小而且有使用过的痕迹。石制工具的器型小,证明了这些工具在长期使用、损耗、又经过反复修磨之后逐渐缩小了体积,所以这些工具是墓主人自用之物。而石器数量之多则证明了墓主人应是一位木匠的总管并且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木匠。

图缺

13-3:被一座汉墓和98M26号墓打破的98M30号墓。此墓出土玉器5件,石器41件。玉器数量之少和石器数量之多,正象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共工氏由一个贵族集团演变为工匠集团的历史。

98M20号墓出土了玉钺6件、玉璜4件、,玉芯111件、石钺16件、石锛24件、石凿1件。玉兵器、玉礼器之多证明了墓主人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大量玉芯的出土,则说明他是一位玉器作坊的总管,他有机会将制玉剩下的余料占为已有。考古工作者曾将此墓出土的一百多颗玉芯与遗址出土的所有钻孔玉器进行对比,看看有没有一件玉器的钻孔与之吻合,结果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件玉器与之相匹配。看来,大量产自凌家滩的玉器是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了商品。

这就证明了《路史》所记载的共工氏曾以贸易为生,他们虽然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真的。而有关大祭司祝融“作市”的传说,也是真的。历史上我国有很多的一些个庙宇,它们同时又都是兴旺发达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这种建在庙宇附近的交易市场又称之为“庙会”。神圣的庙宇与世俗的商品贸易相结合,信仰的满足与物质的需求相结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然而,除了大量精美的石器和玉器,5000年前的凌家滩是否还存在着一个更加能吸引人们趋之若鹜的理由呢?我们知道凌家滩的地理位置,是位于中国五大淡水湖的中心地带,居住在巢湖地区的人们离此最近,他们可以顺着裕溪河乘船轻松抵达。而凌家滩在遥远的古代曾位于太湖山脚下的一片湖沼附近,这一片湖沼应该就是古长江的一个泻湖,湖水是直接与长江相连。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五大淡水湖流域在内的所有部落,均可以乘船来到凌家滩。

所谓“祝融作市”,即祝融首创了商品交易市场,祝融及其后代利用了宗教的特殊凝聚力,来开展商品贸易活动。所以,凌家滩脚下并非只是一个巨大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一个宗教圣地。在今天的凌家滩,除了数十座古墓和一座早已残缺不全的祭坛之外,人们已很难找到大型建筑遗址的痕迹,但是这个矗立在太湖山脚下的神秘的建筑却可能存在过。

据《凌家滩》一书介绍,当地的村民介绍说早在数十年前在凌家滩上还散落着一些长达2至3米,重达数砘的巨石,后来村民们将这些巨石炸碎了用来盖房子。这些巨石是从5公里外的太湖山开采而来的,五十年前大约还剩下二十几块,如今是连一块都见不到了,只有极少数当地老乡的院子里,还可以见到一两块巨石的残余。

凌家滩附近是一处古战场,三国时孙权曾在此筑“濡须坞”以拒曹操。汉建安十八年和魏黄初四年,吴、曹之间的两次濡须口之战就发生在离此地不远的含山县东关镇。由此可以想象,孙权筑濡须坞也是需要大量石料的,那时凌家滩上的巨石或者远不止数十块,而是有数百块甚至上千块。由三国时代再上溯三千年,凌家滩上又该耸立着多少块巨石呢?

13-4: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巨石阵。据说凌家滩曾经存在的巨石阵比这个还要古老。

将这些巨石从太湖山运至凌家滩,这对于祝融或者共工们来说并不算困难,因为在五千年前,全中国几乎所有最优秀的石匠都聚积于此。学者们说凌家滩的巨石阵(假如它的确存在过)是目前全中国所发现的仅有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遗存,它比在英国发现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和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那么这些巨石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曾是一座神殿之所在,它曾象一座巨大的灯塔一样矗在长江之滨。神殿上所供奉的神灵应该不只是炎帝,历代炎帝和祝融、共工等不过是这些个神的晚辈和子孙。凌家滩神殿所供奉的神一共有三位或者最少有三位,他们就是在凌家滩遗址中曾两次出土的一组共三个神秘的小玉人所代表的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可以猜想到在五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也是有祖先的,我们祖先的祖先是“三皇”,他们就是“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昊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之迹于雷泽,生疱牺于成纪。蛇首人身,有圣德……始划画八卦。”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案: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举其著者,如伏羲、女娲、共工、相柳、窫窳、贰负等是矣;或龙身人头:如雷神、烛龙、鼓等是矣,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此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固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也。

据此,则炎、黄二帝的子孙,皆信奉人面蛇身之神。而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亦有一件小玉人,他的模样与凌家滩遗址所出土小玉人一般,都保持着双臂上举的姿态。这说明了南北两大农耕民族或者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就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

除了巨石阵,凌家滩还保留着古祭坛的遗迹,这个祭坛是矩形的,南北向。现已发现的三座早期的特大墓,均位于这个祭坛的南部。在《山海经》中,曾记载了一些古代祭坛的位置,其中还特别提到了一处与共工氏有关的祭坛,名曰“共工之台”。

《山海经·海外北经》说:“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东?)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我们知道传说中共工的形象是“人面蛇身朱发”,而《山海经》说共工的祭坛是四方形的,旁边有一条大蛇,头冲着南方。而“虹”字的本义,既指彩虹,亦指巨蛇。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条大蛇也是用巨石雕刻而成的,它昂首注视着南方的长江。或许这只所谓的大“蛇”就是一只巨大的蛇形的石璜,而凌家滩遗址亦有蛇形玉璜出土。

13-5:北京天坛祈年殿。根据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的玉版,我们应能复制出一个与索尔兹伯里巨石阵或者与祈年殿相类似的建筑。虽然这个建筑不可能有祈年殿那么豪华的精致,但是基本上应能体现天圆地方的格局。

距离凌家滩村不远,其东南方不到一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名叫“码头口”,我们不知道这个村子得名于何时,但是凌家滩这个地方,曾经集神庙、祭坛、集市与码头为一体,是一个热闹非凡之处。

那么凌家滩的神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它又是什么时候被毁的呢?我们知道古代的战争常常会毁灭一切,就象荷马史诗所记载的特洛伊战争彻底摧毁掉特洛伊古城一样。共工曾经与祝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个祝融当然不是共工的父亲、炎帝的儿子祝融,而是北方贵族颛顼的孙子、新任的祝融。有可能共工在与北方祝融的战争中失败后,不甘心看到由自己的父亲一手创建的神殿为敌人所占有,于是决定亲手毁掉一切。这样的一幕,大约2000年以后,曾在位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古蜀国上演。不过由于共工氏与北方“五帝”的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究竟是哪一次战争使凌家滩王国受到了毁灭性的一击,一时尚难以定论。

凌家滩的神殿,应该就是一座模仿天庭的建筑,这座神殿就建立在祭坛之上,而它的蓝图就是我们在87M4号墓中出土的那块神秘的玉版上所见到的模样:在方形的祭坛的前方竖立着四根巨大的石柱,石柱之间用石梁连接,在石梁的上面铺设着一层石板,在这层石板的上面是一座有八道飞檐支承着的圆形穹顶式建筑,即所谓的天庭。天庭之内并列供奉着三座高大的神像,他们都面朝南方。天庭的藻井正中刻画着一个巨大的八角星太阳纹图案。

传说共工在战败之后曾以其头触“不周之山”,不周山到底在哪里?自古以来,关于此山说法甚多,其中有六盘山之说、昆仑山西北之说、帕米尔高原之说、祁连山之说、贺兰山之说等等,所有这些地点均与凌家滩相去甚远,其中最远的,一直扯到了国外,说不周山在“东非大裂谷”。为了找到真正的不周山,作者特在此考证如下:

《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图缺

13-6:南岳山风光。南岳山为汉武帝所敕封。原名天柱山,亦名霍山,又名衡山,近代又称之为小南岳。图中的巨石,不知是否为共工所撞断的“天柱”。

又《山海经·大荒西经》上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从上看来,不周山不仅是共工与祝融的战场,亦距离共工之国不远。既然末代炎帝及其子孙祝融、共工等曾活动于“南岳衡山”,而此“南岳”即安徽霍山,那么霍山县一带最有可能是“不周山”所在之处。《康熙字典》释“霍”曰:“《尔雅·释山》江南衡。《注》衡山,南岳。《又》霍山为南岳。《注》即天柱山。《疏》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別矣。《注》即天柱山。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也。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按据此注,霍山有二,南岳衡山及天柱山,皆名霍山。白虎通: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物也。风俗通义,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

图缺

13-7:南岳霍山地形图。北望平头岭诸峰,或即“诸毗之山”;南临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或即“临彼岳崇”,“岳崇”即“岳宗”,指大别山群山之主峰。霍山只是南岳神之所在,真正的南岳,应是大别山。

读来颇觉头大。总之霍山又名衡山,为南岳之神,又名天柱山,即今之霍山县南岳山也。至于文中又扯到“江南衡”,则是湖南之衡山。汉文帝所置之“衡山国”在今霍山县,不在江南。

《山海经》谓“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似为对安徽霍山之描述。云“不周山北望诸毗之山”者,不知此“诸毗”在何处。但是霍山正北面淠水对岸却是横着一道平头岭,且毗字又有“毗连”、“毗邻”之义,那么平头岭诸峰或即“诸毗之山”也。

《尔雅·释山》曰“大山宫,小山霍”,今之霍山(南岳山)并不高,海拨只有405米,但霍山县南临大别山,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即在霍山县南境,海拨1777米,比湖南衡山还要高出477米。此即所谓大山宫(高),小山霍(护)也,亦可谓“临彼岳崇”(岳崇即岳宗,指群山之主峰)。

至于“东望泑泽”,“泑”字与“幽”、“澳”二字音义皆同,幽者深也,澳者亦深也,故“泑泽”即幽深之泽,可泛指一切大泽。今之巢湖古时为大泽,正在霍山县东部,此可谓“东望”也。

《白虎通》又说“霍之为言护”,而《大荒西经》亦谓“不周山有两黄兽守之”,守者护也,似乎也能证明“不周山”即霍山。

《大荒西经》说不周山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今东淠河(淠水)将霍山县分为东西两半,霍山位于淠水之东南,淠水之西是否有“湿山”我们不知道,但淠水又名“渒水”,“渒”(卑)者湿也,故“渒水”即“湿水”,其水出于“湿山”,所以“寒暑之水”即淠水。

图缺

13-8:考古学家张敬国先生实地考查霍山玉,证实古代凌家滩人所用的玉料,确实来自霍山地区。

自古以来,人们多以“不周”二字释山之名,说“不周”即指“山形有缺而不周”,殊不知天下之山,千姿百态,本无定形。何谓“周”?又何谓“不周”?若山之形必“周而不缺”,则天下之山,十之八九皆“不周”也。

笔者考不周山,认为此山本当名为“淠舟山”或者“淠舟之山”,何以见得?不周山的“不”字,古文与“否”字通,其音为“痞”,如成语“否极泰来”便是。而“痞”字发音,正与“淠”字相同。又《说文解字》释淠字曰“淠,舟行貌。笺云:淠淠然泾(通)水中之舟。”故而,“不周之山”即“淠舟之山”,淠水出于霍山,水可行舟。南船北马,炎帝氏共工部落久居南方,极善造舟,天下闻名。共工氏采霍山之玉,以舟载之而出,因此山有水可行舟,故曰“淠舟之山”也。《大荒西经》谓不周山为“不周负子山”,古人多以为此“负子”字系多余的“衍文”,今以周字原本作“舟”,则知此二字并非“衍文”,舟行于淠水载人出霍山,亦可谓“淠舟负子”也。

霍山又名“天柱山”,这正与共工“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之义相符。霍山地区位于我国四大地震带所属板块之一之区域内,所以共工虽然撞不了“天柱”,但是地震却可以造成天崩地裂。或许共工正与祝融争斗之时,恰遇地震来袭,一时山崩地坼,天昏地暗。人们以为是此地震是共工触山造成的,故留下“共工触山”的神话。又或许因共工氏常年在霍山采玉,开山裂石。时间长了,造成山体垮塌,大小石块伴大量泥土等,顺着山坡滚滚而下,轰轰隆隆,声震四野,其情景一如天柱崩折,鬼哭神惊,故而留下共工氏触山而亡的传说。

大别山之名,不知出于何典,古人不得其解,故云汉帝巡狩至此,谓此山与其它高山大有区别,此亦是一种传说而已。今见淠水出于大别山,而南方方言之“别”、“淠”二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无独有偶,淠水是当得名于淠山,而淠山即别山,亦即大别山也。

总而言之,共工是炎帝之孙,他活动的范围当在中国中部或南部。所谓“不周山”,不应在中亚或者西亚,更不可能跑到东非大裂谷。而霍山,最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不周之山”。

(0)

相关推荐

  • 【苏】徐州汉墓出土玉器杂略天齐山陶楼陶家山

    之前在徐州博物馆展陈的徐州汉墓出土玉器,诸如东洞山.狮子山.铁刹山M11.北洞山.韩山刘女宰.子房山.骆驼山等出土玉器较多的墓葬,大多以墓葬为单位,已做单独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 近期整理 ...

  • 天门胜境|双龙拱璧的神话密码

    二龙戏珠,即双龙嬉戏宝珠(火球)的组合图案,作为中国古代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其广泛出现于古今各类建筑构件.家具.服饰.画像石.陶瓷器.金属器.玉器.竹木牙角器.剪纸.灯艺之上,民间的舞龙表演,甚至一些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章:序言 图1-1: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和他的惊人发现.对于张先生而言,发现凌家滩是他此生最大的荣耀:对于凌家滩而言,在屡遭盗掘之后能遇到张先生乃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中华民族而言,凌家滩是现存最早的, ...

  • 凌家滩遗址揭秘2: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2章: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图2-1:凌家滩共工氏家族墓地的位置:左有巢湖,右有长江.古长江水位上升时曾在太湖山南侧形成巨大的湖沼,故古代凌家滩人实为水居部落. 要想全方位了解凌家滩 ...

  • 凌家滩遗址揭秘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3章: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大洪水以及部落战争 史籍中关于共工氏的记载,几乎无一不与洪水以及战争有关.上至女娲,下至大禹,数千年之间,共工氏几乎成为所有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路史·共工氏传& ...

  •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4章:凌家滩玉璜与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 玉璜,是一种装饰在史前先民项下.胸前和腹部的半环形.桥形或者半璧形的饰物.它是凌家滩遗址作为共工家族墓地的重要物证之一.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礼器 ...

  •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5章:玉璜是古老的共工家族特有的标志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共工是上古传说中著名的水神之一,而且是古代南方民族的水神.神是有形体的,南方水神的形体就是彩虹,神也是有载体的,南方水神的载体就是玉璜.玉璜就 ...

  • 凌家滩遗址揭秘6: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6章:共工氏真正的身份是一群工匠和他们的首领 如果说凌家滩遗址大量出土的玉璜是其作为共工家族墓地证据之一,那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另一大宗物件--大量的石锛.石凿.石铲.石斧等,则更进一步证明了共工家族 ...

  • 凌家滩遗址揭秘7: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7章:共工家族源流及其在传说中的著名人物 共工氏的族源和族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较为详细.仔细了解共工家族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迹,这对我们揭开凌家滩玉器上的一些神秘图像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

  • 凌家滩遗址揭秘8: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8章:共工家族与河伯家族的历史渊源 据<路史>记载:"炎帝器,器生鉅及伯陵.祝庸."也就是说共工之父祝融还有两个兄弟:老大叫做钜(巨),是黄帝的高级参谋.老二叫做伯陵 ...

  • 凌家滩遗址揭秘9: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9章: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4是墓地最南边居中的大墓,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墓地布局,此墓主人的地位在全墓地中最为尊贵.此墓墓口中部放置着一把的巨型石钺,重达4.25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