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李世民最大的差距?体现在这两点上
读明史,读到洪武之治,突然就想到了李世民;
李世民出身陇西贵族,朱元璋出身赤贫之民,一个唐朝,一个明朝。除了两人都做过皇帝、打仗都很厉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一次想到李世民,是看到洪武帝朱元璋杀谏臣;
话说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令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处,提出批评或建议;
浙江宁海有个叫叶伯巨的地方官当即上书道,当今之事,所过者有三:分封太侈也 ,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这本来是非常中肯的奏疏,谁成想朱元璋阅毕后,直斥其忌 ,气得大叫:“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
结果叶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李世民和朱元璋刚好相反;
魏征是李世民时期有名的谏臣,在李世民面前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以至于有一次退朝后,李世民气的咆哮:“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但当魏征因病故去的时候,李世民痛哭流涕:“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一点上,朱元璋完全没有可比性。
第二次想到李世民,是看到朱元璋取缔了丞相制;
大手笔啊!从此帝国越来越专制;
唐朝政令下达流程:
唐朝,其政令是由中书舍人起草,中书令润色后盖章,再呈交给皇帝预览;
注意图中皇帝的权责,他只有批示(给建议)的权力,没有驳回权;真正的驳回权在门下省,即使皇帝强烈要做的事,但门下省不盖章,一样无法实施;
政令由门下省盖章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按照唐律,宰相即便有罪,也应该由监察官员弹劾,然后被免职,再然后由司法部门派出官员审问。
话说武后时期,宰相刘炜之反对武后当政,于是武后就派了一个地方官 王立本 去审问刘炜之,这显然是违法的。因此,刘炜之就对王本立说了这句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问题。
(注:武后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不经凤阁鸾台 即 没有走正常的政令下达流程)
明朝政令下达流程:
诺,明朝政令下达,简单粗暴。
朱元璋和李世民的差距,体现在这两点上:
1. 胸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朱元璋只有恐怖统治;
2. 系统思维,唐朝的帝国运转靠的是体系,明朝则靠皇帝个人;
孰优孰劣,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