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纪念鲁迅,跟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
图源网络
1、
此间,纪念鲁迅提炼出的往往是一个无害的鲁迅、一个全民喜闻乐见的鲁迅,而全民纪念鲁迅的热潮下,却久久不见新的鲁迅,这是使我在铺天盖地的纪念中感到悲凉的原因。
2、
鲁迅现在是被全民纪念的,在鲁迅死了以后纪念,不算本事,若是鲁迅还活着,有人还敢站在鲁迅这一边,我敬他是一条好汉,否则再多的纪念固然好看,也只是让我们确信了,鲁迅先生已经死去的事实。
3、
某日,机器大师决定把鲁迅从阴间捡回来,重置在21世纪。最开始,鲁迅的生活一切顺利。他生在浙江书香门第,高考世家,考试、出国留学、公务员考试,都难不倒他。但后来,一个叫钱玄同的人怂恿鲁迅发了篇小说,言辞比较激烈,被领导看到。领导委婉地告诉鲁迅,写可以写,但要写纯文学,写正能量,不能总是写黑暗的东西,对单位影响不好。鲁迅这人头铁,不听。一来二去,领导也保不住他了。正好,鲁迅觉得在公家说话太多顾忌,他就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给媒体和杂志写稿。结果,纸媒倒了,《新青年》办不下去了,陈独秀劝鲁迅搞自媒体,跟热点,被封了。鲁迅名气太大,成为重点关照对象。评论不写了,写小说总行了吧。网文他身体耗不住,纯文学他又觉得太乖巧。鲁迅想写的文学,只好发在外网。这下落了口实。鲁迅想辩解,发现自己号已经没了。那就搞翻译吧!研究中国文学,搞搞翻译,总可以吧。结果,因为鲁迅已经不在学院,缺乏关系,又因为跟学阀笔战,得罪人太多,发C刊,比小说还难。翻译倒是可以,可千字80,怎么养家糊口。鲁迅一日跟钱玄同喝酒,说,你这是把我逼上梁山啊!钱玄同也过意不去,说,树人哥儿,你别着急啊,不如,我给你指一条明路!什么路!钱玄同扶了扶黑色眼镜框说,现在教育市场火热,你去做课外辅导吧。教语文,教写作,你名气那么大,肯定不缺学生。鲁迅摇摇头,本不欲做此事,但经济负担大,也别无他法。于是,鲁迅成为一名光荣的编制外老师。
不久后,他被人暴揍了一顿。
《觉醒年代》剧照
4、
5、
鲁迅中后期的一个困惑,就是新青年一定比旧人好吗,启蒙后的一代人,是否就比旧人更进步,更能担得起社会革新的责任。他曾经是进化论的拥护者,认为“一代新人胜旧人”。在《狂人日记》里,他呼吁“救救孩子”,对已经被吃人的历史束缚乃至同化的旧人,其实已不抱希望。但是到1927年,尤其是四一二事件、四一五广州大屠杀等事件以后,当鲁迅看到“五四”后的青年,把玩着血的游戏,看到他曾寄希望的新人,有那么一部分却流露出和旧人一样的残酷、恶意和麻木,他其实对自己过去的信念有巨大的动摇,《答有恒先生》里,他说:
“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如果对于动物,也要算“暴殄天物”。我尤其怕看的是胜利者的得意之笔:“用斧劈死”呀,……“乱枪刺死”呀……。我其实并不是急进的改革论者,我没有反对过死刑。但对于凌迟和灭族,我曾表示过十分的憎恶和悲痛,我以为二十世纪的人群中是不应该有的。斧劈枪刺,自然不说是凌迟,但我们不能用一粒子弹打在他后脑上么?结果是一样的,对方的死亡。但事实是事实,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现在已经看不见这出戏的收场。”
但鲁迅并非全然对青年死心,他后来加入左联,声援革命青年,帮助萧红、萧君、柔石这样的青年写作者,仍流露出他对青年、对理想主义的爱护。只能说,国民革命、清党运动、南方社会的现状,让鲁迅对“新与旧”有个更复杂的认识,对进化论和启蒙进一步去魅。鲁迅相信没有历史包袱的青年更可能肩负起社会变革的可能,但他同时意识到,此地的青年若无正义之心,很快会变成老人,此地的青年若无弱者之同情,会酝酿出比保守者更血腥的残酷。所以,重要的不再是“对青年的崇拜”,而是去思索,许多青年为何过早衰老,为何会在看似进步的光晕后,表现出更守旧、慕强、崇拜权力的一面。为什么那些看似激进的青年其实更保守。这是困扰着晚年鲁迅的一个问题。
6、
鲁迅是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
见如下两段文字:
1925年11月3日,鲁迅《热风·题记》:
五四运动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的了。但那时革新运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是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后来又将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骂讥笑的,正如笑骂白话文的人,往往自称最得风气之先,早经主张过白话文一样。
1926年11月11日,鲁迅《写在<坟>后面》:
记得初提倡白话的时候,是得到各方面剧烈的攻击的。后来白话渐渐通行了,势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
7、
当年,有个人对鲁迅说:“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
后来,鲁迅真的做公务员了,但领导不给他提意见,不给他说真话。赶巧,有个叫陈独秀的人办杂志,托人请鲁迅写东西。
鲁迅交出了中国第一篇成熟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愤怒地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小说被读者看了,读者说:“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她有缺点,我们一起修正,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觉醒年代》剧照
8、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这是鲁迅真说过的话。
9、
活着的鲁迅死了,死去的鲁迅活着。
10、
这两天最开心的事,是见到了以前在人文社实习认识的朋友,得到这套鲁迅的丛书。长大以后,愈发佩服鲁迅了,因为在中国,说真话总是很考验人的。
11、
鲁迅写信很讲究,写给不同人,落款也不一样。比如寄给母亲,是“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致沈雁冰,是“树,顿首”;和报刊上的论敌对话,是“鲁迅”,加上“鲁迅”印鉴;给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信,是“后学周树人启上”。有时候,落款也很可爱,比如写信给妻子许广平,曾自称“你的小白象”,而许广平被称作“小刺猬”。鲁迅常给人冷峻感,其实,他也有情意绵绵的一面,他曾对许广平说:“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12、
所谓盛唐,是国都长安,是万邦来朝,是杜甫的诗文,是万民骨肉堆起的宫殿,但在这种对盛世的想象中,真正的庶民被忽略了,长安之外的国境,也很少人去深究。人说武周浊世,开元盛世,安史之后,天下衰微,奈何在这几个时期里,百姓的生活其实没太大区别,一样的兼并严重,一样的流离失所,所谓盛世,更多是地主和士大夫的盛世。用鲁迅的话说,封建王朝,不过是做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区别。
13、
百年过后,当我们重温鲁迅的文字,似乎要庆幸自己,没有活在那个痛苦的人世间。在鲁迅的笔下,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不是雕栏玉砌、光彩照人,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是大部分国人仍没有摆脱贫困、饥寒和痛苦的境地。今天对于平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但是我们仍要追问,在今天,孔乙己和祥林嫂真的远去了吗?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故事,是否就不再发生?太阳升起,仍有它照不到的暗影。对失败者的嘲笑,并没有从这片大地彻底远去。这是我们今天依旧读鲁迅的原因。如果只是把鲁迅的文字当作历史来读,那是读鲁迅莫大的遗憾。鲁迅的意义不在于故纸堆,鲁迅的意义,是在于每一次阅读他依旧感到恒常如新的时刻。
好的小说会随着时间生长,在一次次时间的共振中,发出回响的余音。某种意义上,鲁迅的文字是被现实增值的,历经百年,他的小说没有因为时间而速锈,反而一次次让人获得新的体验。他捕捉到了极为真挚的东西,这种真不只是社会层面的真,也是人性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部分。他的文字之所以持久,就在于他总能震动趋于麻木的心灵。因此,鲁迅不会被遗忘,因为阅读鲁迅的人,就活在他所写的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