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 自成风景——评花鼓戏《浏阳李白》

摘要:谍战剧由来已久,1940年代即有谍战话剧《野玫瑰》《蓝蝴蝶》等,直到影视界出现《暗算》《潜伏》等开始再度风靡,继而回归至话剧界,再而影响戏曲界,这种形式是经过观众检验的,花鼓戏《浏阳李白》顺应潮流而动,即已自带话题,至于对市场低迷的戏曲界有多少裨益、价值几何,需要留给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基层院团的作品,它另辟蹊径,自成风景,有首创之功。
关键词:浏阳李白;花鼓戏;谍战戏曲
花鼓戏《浏阳李白》能在地方历史名人拥挤的戏曲舞台上具有高识别度,这与它的形式创新不可分离。《浏阳李白》作为湖南第一台谍战戏曲剧目,自会拥有它的历史地位。谍战剧由来已久,1940年代即有谍战话剧《野玫瑰》《蓝蝴蝶》等,直到影视界出现《暗算》《潜伏》等开始再度风靡,继而回归至话剧界,再而影响戏曲界,这种形式是经过观众检验的,《浏阳李白》顺应潮流而动,即已自带话题,至于对市场低迷的戏曲界有多少裨益、价值几何,需要留给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基层院团的作品,它另辟蹊径,自成风景,有首创之功。
一、谍战戏曲:基于题材的合适处理
自2004年涉案电视剧撤离黄金档,谍战剧开始崛起,尤其是《暗算》《潜伏》等佳作的出现,为谍战剧赢得广泛声誉,从而使得谍战题材再度回归话剧界,《潜伏》《幺幺洞捌》《初阳台》等谍战话剧相继出现,进而又影响到戏曲界,有了川剧《天衣无缝》、京剧《北平无战事》等谍战戏曲剧目。
谍战题材成为一股风潮,席卷戏剧影视界,是建立在观众需求之上的。谍战花鼓戏《浏阳李白》的出现,是否有迎合这一潮流的因素,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不是削足适履,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题材的合适选择,有什么样的粉就做什么样的饼。单凭这一点,它就是成功的。
《浏阳李白》的主角李白,是我党秘密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通过电台在上海架起一座与党中央直接联系的空中桥梁,将上海方面的情报源源不断地秘密传递给党中央,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在高压监控之下,其工作、生活的惊心动魄。谍报工作,暗潮汹涌,这是角逐机智与坚毅的舞台。在敌人的刺刀上舞蹈,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工作,是李白烈士的真实生活样貌,真实反映李白烈士革命事迹,不需刻意为之,即成谍战剧。此前已有的反映李白烈士事迹的作品,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无一不是作谍战类型处理。花鼓戏《浏阳李白》所努力的方向,即是将类型化作突出处理,使之更为惊心动魄,牢牢抓住观众,这是类型化之路上对完美的追求,也是戏曲低迷阶段的必要举措。
剧中李白用旧收音机改装的电台成功蒙蔽日本人,这是见诸于史料的,却也是此前该题材作品所舍弃的。成功蒙蔽,即是事件,一个关乎生死的事件能得以化解,必然有故事可供挖掘。别人弃而不用,《浏阳李白》首次采用这一史料,不创也新,更令人欣慰的是,创作者还以此为基点做了发散,结构出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纱厂女工裘慧英受组织委派,以夫妻之名做掩护来协助李白工作,因为涉足情报工作才半年,还不够老练,在单独外出接头时被汪伪特务丽娜发现端倪而跟踪。精于无线电技术的丽娜对从李白家中搜到的收音机焊疤生疑,又从李白手指的茧上进一步锁定其身份,但她并不急于抓人,而是为自身酝酿惊天的阴谋。丽娜怀疑李白而又一时无从佐证,由此她武断认为,技术如此精湛的无线电人员共产党培养不了,李白一定供职于蒋方,并且服务于高层。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利,汪伪政权已日薄西山,丽娜要另寻靠山为自己留后路,对李白身份的猜测如果得以坐实,无疑是她投靠蒋方最好的牵线人。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丽娜将收音机送由日本专家鉴定,如果收音机能顺利蒙蔽日本专家,一方面证实自己的推测,另一方面李白日后被日本人抓的可能性小,值得她冒险利用;反之,如李白不能过日本专家这一关,则利用的风险太高。当然,作为汪伪特务找人牵线投靠蒋方,等同于把自己的阴暗袒露给对方,因此丽娜相当谨慎,纵然李白过了日本专家一关,她又让李白发电报去重庆,以再次证实李白身份。李白发现丽娜心思,借机报告党中央,最后危机由中央化解。在一步步考验过后,丽娜彻底相信了李白,也拉开李白利用丽娜长期套取对方情报的序幕。
这险象环生的一步步考验,都是基于收音机改装电台成功蒙蔽日本人的史料,发散、虚构又都是合情合理的。纱厂女工裘慧英涉足情报工作不够老练被丽娜发现端倪,突出的是情报工作的艰难,李白烈士这样杰出的情报工作者都几度被捕入狱,因此丝毫不会损害裘慧英的形象。丽娜的多变、奸诈、谨慎等,无不是在反衬李白、裘慧英夫妇的坚毅、机智、忠诚。
李白利用与丽娜的“合作”,用一些无关轻重的情报与对方“互通有无”,长此以往,不免引起丽娜的疑心,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李白的处境在一步步恶化。当敌方分区停电搜捕电台,利用美国设备五分钟可以锁定电台的情况下,李白为了紧要情报江防图,不得不铤而走险,由此被捕。分区停电搜捕电台、发送江防图被捕,这是谍战,更是史实。全剧在开篇定下的基调上,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将李白烈士的事迹结构进来,惊心动魄,又妙趣横生。因此,可以说谍战是基于史料的最佳选择。
二、基调亲切:题材、剧种、人物及其他
《浏阳李白》亲切扑面,给人一种亲和感,这得益于创作者选择了合适的题材,运用合适的剧种,并巧妙设置人物。种种努力,定下了全剧的亲切基调。
题材。李白烈士的革命事迹广受创作者和观众喜欢,1950年代即拍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几代观众的记忆,此后又不断有剧种涉足,尤其是近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出世,使得这段历史再度热化,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已变得妇孺皆知。当然,选择这个题材也有利有弊,已有多部作品在前,如不能出新、突破,就是无意义的炒现饭,好在创作者已成功突破;利的方面特别明显,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观众因为熟悉而感到亲切,更为重要的是李白烈士是湖南浏阳人,该剧的主体观众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是此前该题材作品所无从比拟的。
剧种。尽管该题材此前已有多部作品,但选择花鼓戏体裁来表现还是首次。李白烈士是湖南人,选用湖南最富观众基础的花鼓戏来表现其革命事迹,更多了一份亲切感在其间。众所周知,花鼓戏擅长于表现凡人小事,而李白烈士是我党秘密战线上的杰出代表,被评选为共和国双百人物,剧种与人物如何顺利对接,这是很考验创作者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创作者采取“生活的革命化,革命的生活化”,即将李白烈士的革命事迹以生活化的场面、细节呈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极富湖南地方文化元素、极富剧种特色的现代花鼓戏。
人物。李母这一角色的设置值得称道,这位浏阳乡下母亲在敌我双方高来高往的职业化人物中冲淡了色彩,带来一抹隶属于剧种的特色,这正是剧种所擅长的凡人小事。一个乡下老太太闯进上海十里洋场,亦庄亦谐,剧种特色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她为儿子儿媳带来了浏阳土特产,也为全剧带来了地方文化元素,使得该剧诙谐幽默的剧种特色得以突显,令人颇感亲切。
此外,剧名《浏阳李白》也为剧目的亲切感增色。她不仅令人好奇,何以为人熟知的诗人“李白”前冠以“浏阳”为前缀,勾起探究的冲动,而且拉近了剧中人物与现实的距离,与该剧主体观众的距离,剧中人就是自身所处地域的人,亲切、自然。
结语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花鼓戏《浏阳李白》不仅道了,而且道得有声有色,这得益于她另辟蹊径,选择了合适的形式,做了合适的处理。不亢不卑,不落俗套,做出了自身特色,自然给观众留下独特的印象,自成风景,令人称道。

作者:何光辉 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