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调查之十:大数据如何为网格化管理赋能减负
碧翰烽/文
关于网格化管理,高层有个提法: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更好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减轻基层负担。
应该说,网格化管理,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全国城乡各地全面铺开多年,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充分运用,不少地方将网格化、信息化紧密融合,赋予了网格化管理新的能力,取得了新的实效。但是,在推进大数据、信息化与网格化管理的进程当中,不少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重了基层负担,影响了基层治理实效,需要在基层探索和实践当中予以有效解决。
1
标准化管理的过度僵化,弱化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性,使得网格化浮在信息化的表面。在推行网格化、信息化一体化进程中,不少地方关于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规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不断压缩基层治理的自主空间。
一些网格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等情况,导致有的地方网格就是划在信息平台上。专职网格员建设管理标准过于专职化专业化,没有充分考虑与基层干部、社会力量等资源的有机融合,导致有的地方专职网格员成了信息录入员。有的网格事务闭环式处置流程过于繁琐化,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工作的灵活性,导致有的地方将刻意留痕转移到信息平台上来。
2
量化式数据任务的过度刚性,弱化了基层治理的实战性,导致网格化管理陷入数据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将信息化数据任务下达到网格,越来越具体、量化,使得本应以实战为重点的网格,最终演变成为数据而“战”。
有的地方网格没有统一,存在多个网格信息平台。比如有的地方存在党建、综治、城管等多个网格,有的地方上下不统一,省、市、县、乡都是各有各的信息平台,标准、任务各不相同,没有真正做到多网合一,增加了网格信息采集的负担。有的地方网格信息采集任务不切合实际,致使弄虚作假现象泛滥。有的地方搞监督、定位、打卡,滋生走访痕迹主义。
3
大数据概念的过度炒作,弱化了基层治理的智能性,导致网格化管理的科技支撑难见实效。当下,不少地方都十分重视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上马了不少大数据、信息化项目。但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这些项目,是不是促进网格化管理发挥了效果?是不是做到了深入民心、服务于民?
有的地方热衷于网格化信息化的演示汇报,忽视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了体现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主要在数据采集和录入上下功夫,以大数据云图、地图动态演示为形式,令人眼花缭乱。至于这些数据是否真实,是否解决了具体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值得深思。
有的地方热衷于拓展信息化新功能,忽视了基层实际工作需要。有的地方将大数据庸俗化,忽视了数据共享应用的真正效能。
4
以大数据共享联动为重点,切实解决条块协同难题。一是减轻基层数据采集难度。如果说网格化管理仍然停留在网格员采集基础信息层面,那么不仅是基层的负担,而且也难以提高数据质量和能力水平,只有推动部门大数据共享整合才是重要之策。二是推动部门单位履职尽责。三是提升分析预警预测能力。加强大数据整合共享的应用,注重大数据分析预警功能,及时筛查出重点矛盾、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的安全风险信息,推送给基层网格人员及时到一线组织核查、落实有关措施,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专门录入数据。
无论如何,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信息化的落实,是不是真的减轻基层负担?否则这样的网格化、信息化是没有多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