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反思之被催眠:牢记“言象意”三部曲,“说出你想要什么?”

每天都在发生故事,故事就是被记着的过去的事,记忆则是当下建构,也就是说故事本身不重要,讨论故事才重要。

跳出故事看故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启示。

当我们说“言者明象,象者存意”,“言者象之蹄,象者意之荃”,“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关注核心还在意图,故事不重要如何看待故事才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牢牢抓住“会意”这个“牛鼻子”,目的是避免被故事催眠,我们可以被感动,被激励,但不可掉入陷阱,不可被动。

咨询中来访者必然要讲故事,才能表达问题,咨询师也必须会听故事,听出言外之意,而不是被表面迷惑,简单感性化。

来访者会讲很多故事,比如自己与母亲吵架后,母亲就会生气,然后不做饭不洗衣不扫地。比如,与家人吵架后离家出走,半夜里走很远地方,没有公共自行车卡不能骑车,就在那里原地踏车,夜里2、3点很冷清,回到小区保安室在椅子上睡一会,很快就天亮了。比如,自己摸透了父母脾气,而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

如果愿意,来访者会讲许多类似故事经历,上面这些故事本身当然不重要,如果听了这些带着忧郁无奈痛苦的建构故事,你信以为真,就是被催眠,如果感动的热泪盈眶,直言“做人家孩子真不容易”,那就是掉进陷阱。

这些都是逮兔的夹子,抓鱼的兜子,我们目的在于抓鱼逮兔而不是工具本身,再好的兔夹子鱼兜子得不到结果,也毫无益处。

这也是同情与共情的最大差别。同情是听故事被感动,沉浸其中无力自拔,自己也失去了力量,只好陪着痛苦甚至痛哭。而共情则不同,走进去感受还要走出来表达,感受除了情绪情感同情,还有更多深度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个人特性,情境力量),这样又是为了什么(动机、需要、意义、情绪),真实意图是什么,自身具有资源如何。

只有同情,就只看到言与象,唯有深入思考,才可能领会到意,抓住兔子逮住鱼。

这样做并不容易,要知道动若脱兔,逮兔子要去掉言语的伪装,而下水捕鱼更难,要去掉情绪的外衣,更加困难。

觉察凡事都有“言象意”三部曲不失为好办法,不被言语故事催眠,不被表情情绪催眠,要抓住深入水底的“鱼”才算完。

因此,回到上面案例故事,这些“言”语描述都是消极经历,透露的“象”则是自己不幸与委屈情绪,深层的“意”则是需要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被理解、被爱。

我们如何帮助?那就是“临门一脚”,引导说出诉求、需要、希望、请求,“你想要的是什么?”

直接表达诉求,合理化沟通,这是心理健康标志,也是情绪管理根本,如果止步于表面言与象,则距离真意就遥不可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