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陈应时、陈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音乐史学术研讨会将于周末召开
传承中国音乐史学先辈精神
推动学术交流助力学科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的两位教授陈应时、陈聆群先生分别在古代音乐史与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创造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在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在先辈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对中国音乐史做出传承与创新,9月25日、26日,“传承·弘扬——陈应时、陈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音乐史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
本次学术研讨会将持续2天,数十位中国音乐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在7场研讨会上围绕陈应时、陈聆群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与学术人生,乐律学、古谱学、琴学等相关领域展开专题研究,并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问题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展开探讨交流。
(下拉滑动查看详情)
陈应时,1933年生于上海南汇,1956年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9月免试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修民族音乐理论,师从沈知白、于会泳、夏野等先生,1964年7月即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起曾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律学学会副会长、顾问,东亚乐律学会中方理事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陈应时先生心系上音,在上海音乐学院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为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杰出的贡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陈应时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古谱学等领域发表了《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1982)、《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1983)、《论姜白石词调歌曲谱的“ㄣ”号》(1982)等近两百篇学术论文,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的一座丰碑。此外,在国际化研究方面,自80年代起,他还发表了大量的英文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国际影响,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应时先生提出了唐代乐谱节奏研究的“掣拍说”理论,更为合理地解释了敦煌乐谱中所记载的节奏符号,为复活敦煌琵琶谱找到了一把学术界广为认可的钥匙。为彰显其学术贡献和成就,陈应时教授荣获第26届(2014年)民族音乐学小泉文夫奖,从而使其成为继黄翔鹏和沈洽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学家。
(下拉滑动查看详情)
1933年1月,陈聆群教授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江。1945年9月随父母到华中解放区。解放战争中,先后在动员支前民工的宣慰团和三野文工团、新安旅行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旅、华东戏曲研究院和上海越剧院担任乐队指挥、戏曲音乐研究和作曲编曲。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58年起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与教学,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在民族音乐研究室、作曲理论系、音乐学系任教和从事研究。1982年后为音乐学系教师,1995年聘为教授,1996年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科分支副主编,《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
陈聆群教授学问渊博,在近现代音乐史领域成就斐然,教材有《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音乐简史》、《中国音乐简史》(陈应时、陈聆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等,著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八十回望:我的音乐历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岁月悠悠——我的上音园散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印制);合编《萧友梅音乐文集》(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汪毓和、陈聆群主编,重庆出版社,1994),《萧友梅全集》(文论专著卷·音乐作品卷)(陈聆群、洛秦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007)等。他从教半个世纪有余,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
作为20世纪国内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领军人物,自20 世纪80年代起,陈聆群教授发表的系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研究文论,以及90年代与上海音乐学院戴鹏海教授率先提出的“重写音乐史”话题,引发了学界对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带动了一批学者致力于该学科的发展与专题研究,成果颇丰,推动了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研究中心”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共同协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工作委员会承办。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学术交流与社会普及,不仅体现了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亦是上音对标“双一流”建设为推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做出的重要举措。
届时欢迎通过扫描二维码
收看本次研讨会内容
9月25日研讨会
9月26日研讨会
研讨会日程安排
来源:音乐学系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