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上)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段是全文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术的根源理论。说明了太极拳是运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动规律而形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凭借太极哲理为拳术之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从而表明了太极拳术的以武载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我们要想彻底掌握太极拳,必须深切理解太极的本义才行。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即“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上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极”以论其理。先明其理,而后其拳自通,以太极的生化之理映射于拳术运动时成阴阳平衡,动静循环,相连不断,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这四句话,让历代的太极拳家们花费了不少的纸墨。其实这对于太极拳术的本身,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只是为后面的论述立个依据而已,有了这四句话,才能解释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意思。

太极一动则分阴阳(即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卦变化无穷,阴阳动荡错综,反映到拳术上的“动之则分”即是阴阳变五行而八卦,由动静而生前、后、左、右、中五行的八卦运化而成十三势,这就是“动之则分”的结果。动极而静时,就是回归一太极,形成“静之而合”。同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即太极拳术的修炼,动则成拳成艺,静则为炼气修道,修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这就是指明练太极拳时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合。这也阐明太极拳不但是一门拳术,而且也是以武入道的方法。

从而,我们则明白了太极拳的关键是掌握动与静。动静不但是练习拳架中的要求,而且贯串到太极拳的推手和实战技击的整个过程中。动与静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蕴涵、相互转化的。也就是无极而太极、阴与阳的相互平衡。太极拳作为一项武术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离不开刚柔、虚实、开合、进退、曲直、起落、急缓、化打、粘走、蓄发等等,而这些矛盾运动均蕴涵有动静变化哲理。然而,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身体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没有绝对的静,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则是运动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太极拳是“静极含动,动不舍静”的身心动态平衡。说明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亦即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对的运动,并以此形成动静的相对平衡,从而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练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心静”、“体松”、“立身中正”,是“静态”的简约说法。行拳走架做各种姿势动作过程中,样子像动态,实质是静态、动态相合互有、平衡统一的。这就是动静平衡过程,静中触动、动犹静的过程。掌握了动静要旨,行拳不论多长时间,结束时依然是神态自然,心静体松,心率、呼吸正常,这是动静平衡的明显实证,也是太极拳要求的动静之理。

【原文】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从上一段的理论延伸,渐至太极拳的技击功效特点,从动静上阐述其技法的战略原则。这一段的几句话,其实就是太极拳技击的总纲,也算是这篇《太极拳论》的重点,其中心思想就是阐述太极拳是什么样的拳和技击特色的。只有掌握了该拳技击方法的总则后,才有可能练习和运用该拳。取名太极拳,而没有“太极”之理,则不可能算是真正的太极拳,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伪拳。

太极拳术的行拳走架受“太极”之理的指导,始终要保持“中和”之态,以腰为轴的螺旋运动,一动无有不动,四肢协调完整。不失之过余的快、刚、暴,也不会有过余的柔、缓、慢,而是连绵贯串,周身轻灵,伸屈自然而无阻无碍。用于技击较敌时,不是用过刚、过猛的方法去对敌,也不是以逃避的方法来躲敌,而是以静待动,不论是防守的化解敌力或攻击对方,其力的运用和击打部位都是恰到好处,这就是“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真义。

在“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指导下,于对敌之际,敌方用刚猛之势进攻我,我不能硬架硬顶,而是以伸屈自然、曲蓄灵活的身法避过其力,并用手顺其力之方向而顺势化之,使其无劲可使或其力过猛而受我之顺牵化劲扑跌。这就是太极拳避实击虚的总则。敌刚劲而我柔劲化之,一化之下,我则成顺劲,而敌则成逆势的背劲,即我方由劣势而优势,敌从优势转成了劣势。

然而,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灵活的理论指导,掌握了这一理论原理后,就可于实战中顺其自然了。不管敌进攻的动作有多快多猛,我能用这种方法应付;即使敌方的动作技法是沉蓄暗逼,我也可以用相应之法应付。审机度时,化打结合,或先化后打,或边化边打,任凭敌方使出千招万法,而我始终如一,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之于万变。这就是说技术方法纵是千变万化,而道理始终是一回事,那就是化和打,即经文中的“走”和“粘”。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这样优秀的技击,不是凭空得来,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训练,由初级渐次而入阶的。“由着熟”,就是从招式入手,古老的太极拳招式并非指现今的拳式套路,而是指捧、捋、挤、按、采、捩、肘、靠八法,结合进、退、顾、盼、定而成的十三势。掌握其方法的运用以及姿势的准确,达到纯熟于心,并能灵活运用时,还需要两人的相互推手操习,这也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从两人的推手锻炼,将八法运用娴熟,松柔沉稳,能做到上下相随、轻灵和缓、虚实分明时,这就表示“着熟”了。进一步的推手锻炼还要去体感每一法的用劲,以听劲渐悟懂劲。所谓听,并非用耳朵去听,而是靠大脑中枢神经的灵感指挥,靠自己平时两人推手的皮肤触觉感应,来体察和掌握对方来劲的意图。两人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运用这种触觉去听劲,听劲是推手的基本功,也是练好推手、达到懂劲的关键,知道如何去听对方的劲,然后才能逐渐懂对方的劲,进而根据对方来劲的刚柔、劲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早迟、部位的高低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顺势借力,或化或发,使对方偏移重心,身体失去平衡,受制于我。

在懂劲的基础上,方能渐入化劲和发劲的境界。所谓化劲,乃寓消解对方来力而不着痕迹之意。化劲必须是在沾粘绵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下进行的,因此,就不能硬拨、横格、硬扯,而要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心偏移、来劲荡空。化劲方法,是两臂绝不自动,而一定是以腰为轴、以腰脊之力而领动的。心为主帅,心意略一动,腰脊微一领,外面好像没有看见如何动,而对方来力已落空了。推手化劲到了高级阶段,完全是以虚灵轻妙为主,出手轻轻接触对方,粘其皮毛,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跟随走化,使对方摸不着实地,找不着重心,东倒西歪,任我控制于股掌之间。所谓发劲,乃是在一瞬间积聚全身力量于一点,并作用于对方身体的一种柔弹爆发力,而绝不是一种硬性的推撞力,是在顺势借力的原则下发挥威力,用时松沉软弹,伤人内脏而不留痕迹,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

要达到这种化发一体的神明境界,必须要通过累年累月反复的实践训练,刻苦研究,将此法豁然贯通,进至炉火纯青、神而化之的境界。

(0)

相关推荐

  • 在“变”字中找太极打拳,是不是太极拳?推...

    在"变"字中找太极 打拳,是不是太极拳?推手,是不是太极推手?要在"变"字中找! 1.道是虚无是0.无极是太初浑然一气是一.太极是二,为什么呢?--老子说:&q ...

  • 读经典 |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杨澄甫注: 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变动而生太极,遂生阴阳,放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复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太极者, ...

  • 你修习的太极拳一直很行|不信者一定不行!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作为一种拳术,今天大多数人修习的太极拳已经不适用于实战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仍要修习它? 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武术,除了健身的功能外,还有防身及技击的效 ...

  • 【干货】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不看你真的亏大了)

    前言: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 ...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

    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 ...

  • 杨澄甫宗师详注《王宗岳太极拳论》

    疗金句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读之四(下)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读之四(下)

  •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太极者,无极而生 2020年3月29日 王志祥老师讲解 各位老师.各位群友,大家早上好.在今天的讲课以前,首先讲两个小问题.第一,非常感谢昨天付老师,还有汪晓虹老师,王子平,以及脚 ...

  •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 - 王志祥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从今天起开讲.目的是为了向大家介绍分享我长期以来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实践所得到的,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认和体会,同时对我 ...

  •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王志祥老师讲述 各位老师.各位拳友.大家早上好!水性太极拳随谈----解释<王宗岳太极拳论>现在开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拳论中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 ...

  • 必背经典之《王宗岳太极拳论》

    试答如下: 首先你得多读读拳论了.拳论写得明白,太极出功夫是可以防身克敌,也就是能打.而且太极较之其他强的地方,是让天下武学高手能养生逸年. 其次,请不要对太极报太多幻想,因为从历史上看,太极拳名家很 ...

  • 「孔子儒学」与「王宗岳太极拳」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先界定两个概念 这里说的「孔子儒学」是真正的「儒学」,与我们所理解的儒学,并不是一回事. 「王宗岳太极拳」是真正的「太极拳」,与我们所理解的太极拳,也并不是同一回事. 二.「王宗岳太极拳」的特点 ...

  •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和释义

    清代王宗岳所撰写的<太极拳论>,在我国现存清代王宗岳所撰写的<太极拳论>,在我国现存的太极拳古典理论著作中,是最早的,也是评价最好的一篇论文.王宗岳,山西人,乾隆年间(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