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夫子方解 | 麻黄汤
【药配主成】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尖,七十个)。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核心功效】
辛温峻汗,发卫通营,外散风寒,兼有宣肺降气之功。
【主治病证】
风寒外束太阳之表(足经为主),营卫郁滞,毛窍闭塞。
【典型症候】
必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紧。或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或伴呕逆不食,或伴咳喘;初病之日可暂未发热而但恶寒,而半日后或至次日乃发热而恶寒不除;其病多日不解者,脉或有浮而略数、或但浮而不弱者。
【方文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拓展说明】
1.立方本意之申述:麻黄汤本为外感风寒之主病正方,麻桂并用,辛温峻汗,专功散寒解表,虽有宣肺降气之旁效,然终以宣通太阳营卫为主,其中又以宣发卫阳为先锋,故以麻黄为君而立名,桂枝为臣,通营以配,其义可见;而佐以杏仁,一宣一降,则兼理肺气,乃因太阳与肺同主皮毛,寒束太阳之表,毛窍闭塞,也难免间而影响肺气宣降之机而兼带咳喘,故与兼顾为巧,其主治之证与寒邪束肺,病入肺经之病,实有远近直间之不同,于立法则有峻汗与宣肺之侧重,于用药也有麻黄生用与炙用之区别。
2.与桂枝汤之对待:两方都为主治风寒表证之名方,但本方重在散寒与宣卫、峻汗开表为法,彼方重在祛风与调营、缓汗和表为度,故不仅主病有伤寒与中风之谓,而且病机有主卫与主营之分,即虽然两者都有营卫不和之变,但前者是卫郁而营随之滞,后者乃营伤而卫因之浮。故两方不宜混同互用,否则,不免有汗之不及与汗之太过之虞!
3.本方变通之活用:麻黄配桂枝而发卫通营,有间助宣肺气、通心脉之妙,故内伤可借用于因肺气不宣、心阳不振而病心肺郁阻所致胸痹之疾;麻黄配杏仁而宣降肺气,有调理水之上源而通调水道下达之巧,故杂病可借用于表里上下不和而病水肿不尿之患,故有称其为“提壶揭盖”之第一方之说。
作者:刘英锋
文字整理:梁达歌洋 王言嘉
编辑:刘夫子传承工作室编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