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多狂?杜甫在这首诗中写绝了,还让一个成语火了千年
在中国历史的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对闪耀千古的双子星座。李诗的豪放瑰丽,杜诗的沉郁顿挫,是唐诗最华丽的篇章,也让无数后人如醉如痴。然而,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都怀才不遇,但两人的影响力却是完全不同的。
李白在当时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亲自宣召他入京,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汪伦对他敬仰万分,从皇帝到平民,各个阶层都膜拜他的身影,传颂着他的作品。杜甫则不同,他的诗歌流传并不广泛,也不是众星捧月的偶像,他没有“斗酒诗百篇”的天赋,只能以勤能补拙,终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还是在他去世几十年后,被元稹、白居易不断推崇之下才树立起来的。
幸好在那个时代,李白和杜甫不仅相识而且相知,而且还有过共游梁地的经历,为后人津津乐道。他们的交往之中,杜甫自然是小迷弟,对名满天下的李白充满了崇敬之情。在现存十多首写给李白的杜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诗圣的才华,更看到了诗仙洒脱豪放的形象。
在这些诗中,不仅有赞美李白才华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还有发泄无尽相思的“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其二)》),但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刻画了狂傲的李白形象:“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然而,对于李白的狂,写得最为传神的,写得最绝的,还是这首七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的开头一句,就写尽了两人离别的惨状——“秋来相顾尚飘蓬”。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告别了曾经寄托无限希望的官场。他与同样不得志的杜甫在山东见面,并且结伴同游。天宝四年的秋天,两位大诗人在鲁郡分别。杜甫感叹就此分离后,就会如同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是指杜甫认为没有去求仙,是愧对了西晋那位炼丹大家葛洪。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格调不高,但实际上却是为后面做好了铺垫,我们等下可以继续解析。
后面两句,生动刻画了李白的形象:他痛饮狂歌,狂放不羁,无比豪放,无比潇洒。可是,杜甫却用了“空度日”和“为谁雄”,提出了委婉的意见。他虽然崇拜李白,写过无数诗歌赞颂他,但他却也认为,这种终日醉生梦死的生活,放荡不羁的态度,并不应该是李白的全部人生。
那应该是怎样的呢?对偶像提意见,杜甫自然是小心翼翼的,他的主张就是第二句,那就是应该寻仙问道。从现在看来,这自然也是消极的人生,但是我们应该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中寻找答案。
与李白不同,杜甫是典型的儒家文人,他崇尚的理念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认为,虽然仕途已经断绝,显然不能显达,但完全可以独善其身。在这里,独善其身当然包括了隐居山林,过着陶渊明似的生活,也包括了寻仙问道,过着葛洪一样的生活。
总之,杜甫是在规劝自己的偶像,并不该自暴自弃,还是应该在精神层面上修炼意志。这样终日饮酒作乐,到头来还不是白白消磨时光,游戏人生,看起来洒脱,却有什么作用,到底为了谁呢?
杜甫的劝告,李白肯定听得懂,可他肯定也没听进去。倒是“飞扬跋扈”这个成语,从此走红。它并不是杜甫首创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唐高宗显庆四年成书的《北史》之中:“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在《北史》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侯景的桀骜和鹰扬,但在这首《赠李白》中,却是褒义,它表现了李白的不守常规,狂放不羁。随后这个成语火了千年时光,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贬义,但杜甫在此处,却将李白的气挟风雷的骄子形象,刻画得生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