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能听、能看、能弹幕,没想到广播还能这样玩!

作者|杨岳 来源|蓝媒汇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广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与移动互联网最具相关性的媒体。两会期间,有观众发现,央广网明星节目《直通北上广》开始了新一轮广播交互尝试,切入点是时下非常新潮的视频+弹幕。

蓝媒汇发现,这档节目与以往增加了“视频直播”“发弹幕”“话题人物”“新鲜主播导播间真人秀”等元素,将主持人、嘉宾等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听众面前。节目组可以随时得到最新最准确的手中反馈,也可以让听众随时参与节目内容互动。

2014年3月两会期间,《直通北上广》节目首播。节目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接地气、说人话、议热点、论民生,同时与北上广三地名嘴进行互动,节目内容均为时下民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央广方面负责人对蓝媒汇表示,此次选择《直通北上广》作为新模式尝试,一方面是因为这档节目内容比较接地气,同时也考虑到北上广地区的听众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比较快,而且参与积极参度很高。从目前合作方反馈的数据来看,这一模式比较受欢迎,但其他种类节目还很难说。

谈到此次新模式尝试,《直通北上广》节目主持人郭静认为,新模式很有意思,但对主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如果你不具备相当的一心多用的本事,这样一期节目根本做不下来。电台主持人,本来在直播间就是多面手,既要主持,不停地与嘉宾互动,同时还是技术,要在适当时候插入音乐、采访音响和音源音量等各种元素。

郭静坦言,除了主持人,技术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广播视频化在整个行业内没有成功、甚至成熟的范例。主持人要不断操作设备,和嘉宾进行问答,流程非常枯燥。我们想要的其实是在直播间内外,形成一个广播节目的真人秀。因此除了大量的摄像机,我们还邀请三位高颜值、会表达的年轻人参与嘉宾、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互动。

据了解,节目组目前进行了两期的节目制作。虽然时间不长,但郭静表示,这样的形式,给广播打开了一扇门。在视频网站上参与节目的这些网友,和以往短信平台、微博微信平台上的网友,并不完全重合,感觉他们更年轻、更时尚,表达更独特。这些人,以前可能不是广播的听众,但现在,因为视频,他们实际接触到了广播节目,甚至成为你的粉丝,广播的世界变大了。

从第三方查询,《直通北上广》尝试的新模式效果不错。现阶段,搭上视频这趟车,的确能够让广播这一模式不掉队,但广播使用视频弹幕作为切入点,与时下很多节目模式都有重叠。在最初的尝试阶段之后,还是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才能够完成彻底转型。

央广尝试视频直播加弹幕的方式,参与互动的观众对这一尝试评价如何?

合作方的数据大致是,网易方面6万人次收听,优酷方面25万余次播放,水滴直播约10万次播放。

我们的节目时段为7点到8点,并不是视频直播的高峰时段,作为一次从零开始的尝试,能取得这样的数字,我们基本满意。特别是,观众互动持续热烈,各个平台共收到数千条有效评论。评论内容从一开始表示“新鲜”“没想到广播也这样玩儿了”,很快的跟随节目进程提供有价值的话题讨论,而且已经开始形成收看习惯,数据显露涨势。

这次尝试为什么会放在两会期间?是要全面转型新媒体的信号么?

央广方面其实一直在做各种尝试,拥抱媒体变革。我们也已经内部孵化了一大批新节目形态。两会是激烈的新闻战场,也是试水新想法、新战法的好时机,为下一步改革打下实战基础。现在的两会节目大都是传统严肃的政治节目,我们希望能通过“视频弹幕”这种最受年轻人喜爱的传播方式,拉进两会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做年轻人也喜欢的两会节目。

在尝试中遇到哪些问题?

广播视频化,在整个行业内没有成功、甚至成熟的范例。多数还停留在给直播间一路视频信号,主持人在广播节目间隙对着视频网友说说话的阶段。如果只是这样,观众对于广播直播间的新鲜劲儿一过,可能就不再有吸引力了。广播视频应该有什么?使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为了丰富视觉元素,我们在既有的媒体圈大咖之外,每期引入一位有话题效应的“明星”嘉宾和三位高颜值的场外新鲜主播,力图增加画面的吸引力和元素,初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硬件条件上,中国之声的直播区正改造成全媒体直播间。过渡时期的场地限制,使得现在的很多尝试还都只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们只能尽可能创造条件,先把事儿做起来。这次尝试,也将为正在进行的技术改造提供很多实战经验的需求。

这一新模式团队构成模式是什么?

不算嘉宾、观众,《直通北上广》是一个9人内容团队,一名监制、两名主持人、五名编辑、一名外联人员。因为是两会期间的尝试,暂时还不好评估这一模式长期执行的人力需求。

新模式对主持人和节目组方面有什么考验?

首先要确保谈话内容有价值,还要力争吸引听众听下去,注意谈话的节奏,要不断制造刺激点,同时还要在适当的地方插入音乐、采访音响等各种元素。现在还要注意那些弹幕评论,要及时寻找可反复互动的亮点——如果晚了,互动不及时,就没那么好玩了。

以前在直播间,主持人放录音时是难得的放松时间,但是现在,却需要你眼都不眨地盯着嘉宾,看他们的反应;盯着视频里的评论,寻找可用的——这时成了难得的寻找评论的时间,因为嘉宾发言时你毕竟还是得主要精力用心听他讲话,不然很可能接不下去。所以,很紧张!这样一小时下来,须臾不能放松,节目结束,脑细胞真死完了!

今后视频直播会全面代替原有的传播方式么?

不会。我们觉得,广播视频化,是广播的有效补充。技术的变革颠覆了视频,从模糊、清晰、3D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声音却只有介质在变,从黑胶变成磁带、CD、MP3,再从广播端延伸到移动端而已。特别是广播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封闭的,我们相信,通过视频化,我们可以搭建起一个新的互动空间、为节目源源不断引入活水,进一步发挥声音的魅力,而且,广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声音上。

不具备随时观看视频的听众,又该如何导流?

未来的视频化广播主持人,需要一方面用理性思维把握新闻节目的逻辑线;另一方面用感性思维描述视频现场的亮点。“听众”并不一定要变成“观众”。像之前所说,我们做了可以看的广播,会让我们的节目元素更多、更好听。

当然,我们也会通过自建视频订阅号、直播变点播的方式,让观众在有观看视频条件的时候,回看我们的节目;这其中,带弹幕的点播视频,可能尤其有吸引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