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一台《时光机》 | 专访剪辑师李博
纪录片《时光机》结束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之后,又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竞赛单元提名,并于今日在西宁与观众见面。
该片记录了摄影师、艺术家马良与父亲马科共同完成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的故事,而父子俩合作的缘起,是86岁高龄的父亲马科被确诊患有阿兹海默症,这促使马良迅速完成剧本的初稿,并邀请曾在上海京剧院执导过10余个剧种、80多台戏的国家一级导演的父亲马科担任顾问。
《爸爸的时光机》的故事灵感大多源自马良与父亲的相处经历,马良希望借此帮助父亲找回那些忘却的回忆。
凹凸镜DOC特地邀请纪录片新人导演秦潇越专访《时光机》剪辑师李博,试图从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剖析一个作品的完成过程。
图/《时光机》海报
李博:剪辑师,剪辑作品有《时光机》《塑 料 王国》《锤子镰刀都休息》。
秦潇越:纪录片导演,作品有《世界与我》《巢》。
本文作者:秦潇越
*以下内容含轻微剧透。
凹凸镜DOC:怎么参与到《时光机》这个项目中的?
李博:联合导演梁塽是我的好朋友,参与这个项目之前,就知道她在拍这个项目。后来又认识了孙扬和江松长两位导演,他们需要剪辑师,就参与进来了。
凹凸镜DOC:他们找到你的时候,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李博:我是从素材整理开始做的。剪辑做了2年多,是做的最长的项目。
凹凸镜DOC:素材给到你的时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会有兴奋感嘛?是什么打动了你接手这个项目?
李博:当然是有这个兴奋感的。首先,它的情感内核是Universal的。另外,马良做的这个事情非常浪漫。他做的这个剧《爸爸的时光机》视觉上很吸引人。所以这个片子已经有了一个好故事的先天因素。
图/《时光机》剧照
凹凸镜DOC:前面提到马良做的事情,包括他这个人其实都是有些浪漫主义的。这个纪录片的创作特别是后期剪辑方面,是否也有受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的影响?
李博:是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他做这个装置木偶舞台剧,整个故事就是这么的童真、浪漫、天马行空。纪录片如果跟这个人物的气质不搭的话,会看起来很奇怪的。
图/《时光机》剧照
凹凸镜DOC:这部纪录片采用了第一人做旁白,一些诗意化的镜头,这些设计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吗?
李博:不是。这是剪辑的时候,和大家一起碰出来的。
凹凸镜DOC:这个片子是什么时候剪完的?
李博: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
凹凸镜DOC:现在《时光机》已经做了不少放映了,你有收到观众或者发行方面的反馈吗?
李博:我没有特意去看,但是现场放映的时候,会发现有观众在哭,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放映。当然,不是说,要有人哭才是好片子,但有观众能产生共鸣,能打动他,这点还是挺开心的。
凹凸镜DOC:作为剪辑师,对成片会有遗憾吗?会觉得:哎呀,这部分如果导演多拍点就好了吗?
李博:没有。做了几个片子之后,会发现,片子能完成,大家就会很开心。说不上遗憾。我们这个片子后期做了这么久。在剪辑上,我们能够尝试的,都已经做了。给自己打90分。大家都尽了100%的努力。都会有遗憾的。但是纪录片不就是这样吗?在后期剪辑上,大家已经尝试了各种可能,没有遗憾了。
凹凸镜DOC:两年的剪辑期间,导演同时有拍摄吗?
李博:有的。现在的结尾,其实是很晚才拍到的。他女儿现在一岁了。片中他女儿的百日宴是去年夏天才拍到的。在这之前的一年多里,我们都没有一个很满意的结尾。
凹凸镜DOC:这个影片的结尾特别暖心。很多纪录片的结尾让人看了会很失落。但是这个片子最后的落点特别好。因为阿尔兹海默症,父亲每次忘记什么,重复的提醒都带给观众一种伤痛。而最后,父亲不知道这个小孩儿是谁,马良提醒“这是你孙女”,“这是你孙女”……,这是一种幸福的重复。这个转换像一剂药膏贴在观众的心上。
李博:孙扬导演拍到马良这段访谈,我们看了后都特别开心。能拍到这个是很多运气在里面。原先没有拍到,我们也做了其他版本的结尾。
图/《时光机》剧照
凹凸镜DOC:讲到剪辑上的问题,这个故事线是怎么确立的?很明显,马良要做《爸爸的时光机》这个舞台剧肯定是很主要的一条线,会不会还有一条隐藏的线是马良想要通过做这个剧去弥补青少年时期父爱的缺失?为什么过去的那段经历没有太多的去描述?
李博:你说的这条线,其实没有那么戏剧化,不够去构成一条线索。
凹凸镜DOC:父亲年轻的时候肯定是非常严厉的人,但现在患病,年纪也大了。马良抱着父亲的时候,画面上是一个非常强壮的身躯护着父亲。见面的时候,马良还会亲吻父亲的头。这些都是非常有爱的感觉。可是总感觉,年轻的时候,他们之间是有很大矛盾的。片子里面,马良有问父亲,为什么你没有教我唱京剧?好像在14岁之前,父亲都没有跟他怎么交流过。忽然有一天,父亲开始跟他打开心扉。你在剪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去展现他们过去的那段情感故事?这个舞台剧,虽然马良说是想要完成对父亲的承诺,一起合作一个作品。但是,是不是其实马良是通过做这个剧去弥补自己年少时期父爱的缺失?
李博:我觉得人做一个东西,想法很复杂。但是出发点肯定是因为父亲得了这个病,所以他想要做《爸爸的时光机》,但是深层次的怎么想很难说。我们之前也考虑过你说的这个线,但是在实际看素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它不像剧情片,比如20多年不说话,忽然就怎么样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其实就是像片子里面呈现的。相比较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至亲生命的老去的话题,并不那么重要。或者说,我们有的素材,其实不够支撑去呈现这方面的东西。
凹凸镜DOC:虽然马良说这个剧就是在完成曾经对父亲的一个承诺。但是从马良的内心来看,这个舞台剧对他的意义要大于对父亲的意义。
李博:这个是当然的。作品其实都是做给自己。
图/马良
凹凸镜DOC:父亲过去的一段经历,其实对父子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影片中有涉及但不是太多。特殊历史背景下,文艺工作者下乡劳动。这个对父亲的打击很大的,那段时间父亲的生活是不开心的,应该也是造成了年轻时期马良和父亲关系不好的原因。我分析的对吗?
李博:是的,但是对于整体故事线来说,过去的那段生活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凹凸镜DOC:虽然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能够提到过去的经历,我在看的时候也是挺吃惊的。那一代人的性格,他们的情感,多多少少会受那个时代背景的影响。然后这种影响又通过家庭关系,传递到下一代身上。
李博:是的。
图/《时光机》剧照
凹凸镜DOC: 纪录片开始没有多久,观众其实就知道马良做这个《爸爸的时光机》的舞台剧是主要的故事线。如何在观众预知故事走向的情况下,让观众还能够保持好奇心的看下去?如何通过剪辑增加纪录片的可看性?
李博:故事是一直在进展的。虽然观众知道马良要做这个舞台剧,但是也不知道具体做出来会是个什么东西,而且这也不是最吸引人的,这只是故事的起点,更多的还是这个人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马良和父亲要经历什么是观众不知道的。我们在叙事的时候,就是把这个故事本身讲精彩了就好了。并不会因为已经知道要做这个剧了,就失去叙事的动力了。讲故事的技巧肯定是要保持流畅性,观众不会走神、出戏,一直跟着剧情走,那这个就是我作为剪辑师的工作了。
凹凸镜DOC:素材整理好之后,你是怎么去做下一步的?
李博:其实纪录片剪辑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先是素材的整理,然后场景的粗剪,之后就试着搭一个结构,看故事的走向是怎么样的。这个过程也不光是剪辑的过程。也要跟导演去沟通,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哪些戏是我们的高潮。围绕这个高潮如何去推进故事。大家紧密的聊,然后在时间线上尝试。
凹凸镜DOC: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剪辑?
李博:他做这个舞台剧的时间顺序我们是没有办法打乱的,剩下的就是叙事的艺术,也是有趣的地方。但调整顺序也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很自然而然的,需要去这么表达。比如这个戏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会让一个故事更成立。
凹凸镜DOC:配乐是怎么合作的?
李博:一开始是用临时音乐。等到精剪阶段的时候,再找的作曲去创作。因为我们几个人在不同的地方,这次我没有跟作曲有深入的交流,是他看到精剪后,导演和他沟通,然后创作好之后,再放到片子里,再调整。
凹凸镜DOC:你们是在不同地方工作?
李博:是的,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剪辑,孙扬导演在上海,监制钱孝贞老师和江松长导演在美国。最后三个月,我们在一起集中讨论。因为剪辑的时候会卡在一个地方,也需要跟不同人去聊,去碰撞出火花,再去修改。
图/《时光机》主创团队
凹凸镜DOC:你觉得参与这部影片的旅程,给你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李博:我觉得可以跟有经验的前辈一起工作很开心。江松长导演是在美国念的电影,他是导演,可以做剪辑、摄影师,非常的全面。我们一起在剪辑上做了很多尝试,我跟他学到很多。
凹凸镜DOC:这个片子,在故事结构上做了多少个版本?
李博:很难说有多少个版本,大概十几二十个吧。较大的故事结构上的问题,卡了很久,会有比较大的改动。
凹凸镜DOC:你对未来参与的项目有什么期待?对什么主题比较感兴趣?
李博:碰到合适的就做呗。但我如果能主动的去找项目的话,我会想要去做跟记者和律师有关的片子。比较有劲。
图片来源:《时光机》剧照、FIRST青年电影展
作者:秦潇越
编辑:JOMO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