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与我父亲:私影像的告白

 “父亲已经在诊所的小隔间里住了七年,去年买了新房,现在正准备装修。全家能住进正儿八经的房子,对父亲来说,就算完成历史使命,上半辈子能画上句号了。所以我决定拍下父亲装修房子的整个过程,这件事的推进和父亲对过去的讲述穿叉在一起,将会以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交互的方式抵达将来时,编织出时代变迁中一个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壮阔图景。”(导演自述,写于2014年)

父亲的房间

作者:张劳动

影片的开头,一个不大的空间。从墙上的锦旗“注射室”三字,大体猜出这是一家私人门诊。一位油腻的中年男人走进画面。演唱了一首很有年代的歌曲:“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片名缓缓而出 《父亲的房间》。

纪录片《父亲的房间》是导演李翔星的纪录长篇处女作。画面中的中年男人既是他拍摄对象,也是他的父亲。李爸爸是一名中医,在成都下属的镇上有家私人门诊。青年时,因缘巧合得到一位中医高人指点,成为高人的关门弟子。借由学医,走出村子。后与爱人相恋私奔,旅行结婚。共同养育双胞胎儿子成人,正忙着装修新房,装修师傅偷工减料,惹得李爸爸一身恼火。

这是一部很典型的“私影像”。"私影像"具体是指纪录片作者将镜头直接对准自身或者自己家人,通过描写家庭中出现的争吵,个体对过往时代的追忆等内容,运用写实的手法,表达纪录片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私影像的特点是没有宏大叙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导演将日常生活本身作为纪录片的素材,通过拍摄生活中的反常和正常来展现一个社会的切面。
   
正常就是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之于李爸爸,就是在门诊上应对客人的求医问药,在这个既是门诊又是住所的空间吃喝拉撒。拍摄看似杂乱无序,平淡无奇,但导演恰恰通过这样的镜头,将生活的质感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李爸爸的讲述,我们得知他因病求医,得医真传,悬壶济世的故事。

全片的矛盾点集中在父亲装修房间上,这属于日常中生活的反常。父亲图便宜,放弃了之前的熟人报价,对装修师傅出尔反尔,通过这件事情,把父亲的善良,逆来顺受的性格展现的一览无遗。

私影像的另一大特点是主观的介入,因为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的关系,做到客观已不可行,导演通过摄像机,参与和拍摄对象沟通和交谈,成为一种倾诉的工具。父亲对于导演的絮絮叨叨,像极了大部分中国父亲。但他并没有干涉孩子的梦想。顶多会唠叨几句 我们那时候吃的苦比你多多了。你要是赚不到买房的钱,我们的房子也不让你住。

有时候也变成了维权的工具,比如面对装修老板的耍赖,摄像机将事件记录下来。

拍摄场景并不丰富,主要是三个空间。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是,这三个空间又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
   
过去是指李爸爸在乡下的老房子,老房子因没有人住,没有了生机,显得老态龙钟,李爸爸发现宝贝一样找到了一样厨房用具,说是放在新家可以用到。从农村走出来的李爸爸,衣锦还乡(穿了一件新买的衣服)很受乡邻的尊重。纷纷来求医问药。

现在讲的是诊所。诊所不大,即是谋生的场所,又是居住的地点。这是属于李爸爸的舞台,在这里,他有绝对的权“国王”,处决了侵犯领地的“臣民”老鼠一只。
   
未来就是即将住进的新房。新房代表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李爸爸受气但不丧气,乐天并不怨天。新房装修妥当,谈笑间,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我的毕业作品刚好也是拍我的父亲,老师问我,为什么别人看你拍的父亲,一个陌生人怎么会产生想看的冲动?我的理解,个案是众生的缩影和映照。个人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体现了个人生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问题。比如李爸爸不让儿子学医。父子日常观看电视时,法制节目正好在介绍医患冲突。李爸爸道出了自己早年被病人讹上了的事情。人心叵测,医生治病治身,但治不了人心。

人们和人们所居住的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观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之间有很大的冲突,为纪录片作者提供了很多素材。

中国的私映像伴随着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不断进步。最早一批如胡新宇的《姐姐》《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的兄弟姐妹》,做到极致的是魏晓波导演,他的《生活而已》三部曲已经完结。拍父亲题材的不乏其人。如吴文光的《调查父亲》张新伟的《老张》等。

◇魏晓波纪录片《生活而已1 2 3》

私影像具有更自由的创作和思考。近乎个人书写的手段,场景,拍摄对象,视角来自普通的生活。观众对于拍摄画面有一种亲切感。但因为传播渠道的限制,制作完成后并没有很多人看到,更不用说顾及到市场的问题,反而相对单纯。
   
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一个固定的长镜头,李爸爸在镜头前‘表演‘’’,这种仪式感,让我想到,希腊导演安哲普洛斯的电影《巡回剧团》。安哲电影永恒的主题是寻找父亲,我相信,在这部纪录片里,李翔星也通过镜头重新认识了父亲。

最后,附赠一首打油诗:

受人污名难缘参军之梦,

因祸得福拜得名医仙方。

被患者讹劝子勿入医门,

攒半生财觅得广厦一间。

◇李翔星纪录片《父亲的房间》

张劳动对话李翔星

张劳动: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选择拍摄家人,有没有遇到家人不配合的情况?

李翔星:初衷有三个:1.我觉得我爸是个老派的、传统的、倔强的,保留了那个年代的人顽强不屈、苦中作乐的可爱老男人,我想将这些珍贵的品质永远地留存在影像中。2.告诉我爸,我不是不懂你,只是我有自己的方式。我说理解你你不相信,我就拍给你看。3.告诉我爸我是在认真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搞“歪门邪道”。
   
遇到不配合的地方主要是我妈和我哥,我妈并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东西,我哥则主要是不愿意出镜或者不适应吧。反而是我爸,在不太知道我拍这个片子有什么用,但又觉得“不管怎样你都做了,我得让你完成”的状态下,没有干涉我太多。

张劳动:片子里感觉,你跟父亲还是有一点点"生疏"。拍这部纪录片之前你跟你父亲的关系是怎样的?拍完以后,对父亲的认识有没有发生改变?

李翔星:之前我们一直有隔阂,我大学学的是飞行器制造工程,我在本专业毫无建树,反而一直追求写作和拍电影,而他原本的打算是托关系让我进成飞集团,有稳定的收入,过有保障的生活。所以父亲总认为我误入歧途,搞“歪门邪道”,对我无比失望。

拍完后,特别是在剪片子的时候,我越来越明白父亲为什么成为了现在这样一个人,他的不甘、愤怒、无奈和希望,我感同身受。父亲今年在看过重剪版后不久曾给我打电话,说他明年退休了,每个月就能领退休工资了,想用退休金资助我再去读电影专业的研究生,他说“我要给你插上翅膀,让你飞得更高”。这大概也说明他开始理解我了吧。

张劳动:你大学所学的专业跟影视没有关系,为什么后来开始进入影视行业,并拍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呢?

李翔星:我小学的时候就对讲故事深感兴趣,高三填志愿也考虑过文学和电影。可当作家,家里是坚决反对的,而拍电影对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平头老百姓来说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压根也没敢往深了想。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电脑,互联网连通了世界,看了很多电影,也自学了怎么拍电影,还知道用相机也能拍电影,再加上有所表达,就开始干了。到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正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同专业的人都在实习,我就回到老家,拍起了我爸,想着这就是我“一个人的电影大学”的毕业作品。只是没想到剪辑竟然拖了这么长的时间。

张劳动:有没有了解私影像这个词儿,你怎么看,摄像机对准自己的生活,自己亲人这个事情?

李翔星:了解过,在拍这个片子之前和制作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也算是做准备和学习。知道河濑直美拍过一些很好的“私纪录片”,奈何一直没找到观看的途径。看过类似的印象比较深的有《我们讲述的故事》《老张》《再见我的新郞》《鲶鱼》,对我都有一些启发。

◇张新伟纪录片《老张》

将摄影机对准自己的生活和家人跟拍别人的生活很大的不同是,你对一切都很熟悉,但有些又是你平时所忽略的。所以在旁观的同时又带着自省,既置身其中,又置之度外。但客观中又难免夹带着私情,而这大概就是它有趣、动人的地方。拍摄亲人,也是重新去了解他,了解自己的生活。

张劳动:利用空间,将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时间关系串联,是开拍之前就想好的吗?还是别的原因?

李翔星:开拍之前就有这样的考虑,空间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片中三个主要的空间又正好代表了父亲生命的三个阶段,所以希望能在影像上通过空间将时间的维度带出来,但在实际操作和后期剪辑时又有很多困难。这里还得感谢你提过很多好的建议。

张劳动:现在你在立志成为一名编剧,拍摄纪录片对你现在的写剧本有没有一些帮助?

李翔星:其实还是想当导演,但不想以导演作为职业,而当编剧是在各种考虑之后觉得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像一门老的手艺,希望自己能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手艺人。拍纪录片对写剧本自然是有帮助的,主要在于观察生活的敏感度和思考的维度,以及会考虑一个人为什么成为了现在这样,而接下来他会怎样去做。

张劳动:未来还会拍摄纪录片吗?

李翔星:会拍,纪录片是不可替代的。写剧本或者拍故事片都不能替代。真实的人和事自有它不可撼动的地方,它存在过,你可以忽视,却不能否认。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加微信☞aotujing-doc 进纪录片分享群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