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2)湿热辨治·中焦篇

【原文】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注释】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留于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首如裹,目始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入于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阴,湿陷于里,故以干姜、枳实以辛通;湿中兼热,故以芩连之苦降,此邪已陷,其势不可以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

人参、干姜白芍各一钱,枳实一钱,黄芩、黄连各钱半。

【原文】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注释】此邪自上焦来,还从上焦去法也。邪自上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辛微苦以开上;山栀轻实而苦寒以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浊秽以开郁。上条以下焦为邪之路,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岀路,故轻;以下三焦均受者,用分消。

三香汤

括蒌皮、桔梗、黑山栀各二钱,枳壳、郁金、降香各二钱,香豉一钱。

【原文】吸受秽气,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与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茯苓皮汤。

【注释】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用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分消湿浊,故继以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

茯苓皮、生薏仁各四钱,猪苓、腹皮各三钱,白通草一钱、竹叶一钱。

【按】此证与方未能中窍,今拟杏仁、秦艽、法夏、赤苓、藿香、滑石。

【原文】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

【注释】:金匮橘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改用柿蒂。: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其形多方,他果未有,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蒂为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治逆呃之能事毕矣。:草木一身,芦与蒂为升降之门户,载生气上升芦,受阴精归藏者,蒂也。格物者,不可不于此处会心也。

新制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各二钱,柿蒂七个,姜汁三匕。

有痰火加竹沥、瓜霜;有瘀血加桃仁。

【原文】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此条与茯苓皮汤条同为三焦均受,彼以分消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

藿香、厚朴、杏仁、茯苓皮、茵陈各一钱,神曲、麦芽各钱半,陈皮、腹皮各一钱。

【按】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皮、大腹皮泻湿满,加杏仁和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苓皮泻湿满而独胜也。

【原文】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蒙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上条中焦病重,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蒙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之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二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茯苓皮、木防己、生薏仁各二钱,大豆黄卷一钱,陈皮一钱,通草钱半,厚朴一钱。

【原文】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络为主,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化热而身亦转热矣,故加杏仁以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凉而淡,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

藿香、杏仁、茯苓皮各二钱,滑石四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

【原文】秽湿着里,邪阻气机,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查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四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二钱,茯苓二钱,厚朴、神曲各一钱,广皮一钱,草果一钱,楂肉四钱。

【原文】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注释】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便泻而知脾胃俱伤,故加大腹皮以运脾气;谷芽开胃气也。以上二条,应入前寒湿类中,以同为加减正气散法,欲学者知化裁古法之妙,故列于此。

五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广皮钱半,茯苓二钱,厚朴一钱,腹皮钱半,谷芽一钱,苍术一钱。

【原文】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注释】脉缓身疼,有似中风,但脉不浮,舌滑而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复作,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感时令之湿,经络亦同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乃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

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各二钱,腹皮一钱,蒄仁、通草各一钱。

【原文】阳明温病。呕而不渴,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注释】呕而不渴,饮多热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逐其饮而呕自止;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搏,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汤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茯苓各六钱,生姜四钱。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

半夏六钱,黄连二钱 ,黄芩、枳实、生姜各二钱。

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按】湿之为病,其来也渐,其去也迟,譬若小人易进而难退,湿热之痞与湿寒异,湿寒之痞兼有食积,湿热之痞热陷邪留,故呕而兼痞也。水气上逆则呕;水停膈间则痞;上干于头则眩;中停于心则悸。方目本文字字俱有斟酌,难为粗心者道。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

  • 《温病条辨》——五加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大爽. [用法用 ...

  • 一加减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歌诀一加正气藿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 ...

  • 吴鞠通一加减正气散的作用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组成医案方解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配方组成]藿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作用与功效]芳香 ...

  • 周末分享:妊娠呕吐之中医辨治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妊娠呕吐之中医辨治 王东海 孕妇在怀孕早期(通常是在1-3个月期间),常常出现:择食(如嗜酸.辣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倦怠,甚至是不能食.体温上升.脉搏增快.头目眩晕等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4)湿热辨治下焦篇

    [原文]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土中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与少阴癸水合. [注释]此统举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土居中央,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0)湿热辨治(4)

    [原文]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草根.管仲.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 [注释]热入血室,不但妇女,男子亦有之,不第凉血,并须解毒,然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9)湿热辨治(3)

    [原文]湿热三四日,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隧之中,宜鲜地龙.秦艽.灵仙.苍耳.滑石.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勾藤. [注释]此条乃湿邪夹风,窜入经隧.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8)湿热辨治(2)

    [原文]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逼,皮肤蒸热,凛凛恶寒,头痛头重,烦渴或腹痛吐泄,宜局方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 [注释]此感暑月阴湿之邪,名曰阴暑,阴邪外郁,故头重头痛:阳气被遏而恶寒:暑热内蕴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7)湿热辨治(1)

    [原文]湿热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苍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味. [注释]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胸痞.身重,太阴之湿兼见矣:脉洪大而长,知湿热滞于阳明之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6)湿热辨治之论痉厥、承气下法

    [原文]湿热之邪不自表入,故无表里可分,而未尝无气血与三焦可辨,医者不能分析,一概混治,杂投无当,徒伤正气,今论湿热病机而得一畅其旨. 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弥炽,湿得热而愈张,故湿热两分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5)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篇

    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篇 王东海 [原文]湿热症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湿在阳明多热,在太阴多寒). [注释]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 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56)张锡纯肋痛辨治

    张锡纯((1860-1933年)肋痛辨治 案一 一人六旬,因操劳过度,其疼或在右胁,或在左胁,有时两胁亦痛,前医以平肝舒肝柔肝不效,年余更剧,疼时精神昏溃,脉左部微细,按之即无,右近和平,略带劳. 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