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墓被盗数次,此文物幸运留存,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在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南阳淅川和尚岭发现了大批东周时期楚国墓葬,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文物,对于研究春秋特别是楚国风土人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也被评为1992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令人遗憾的是,该墓葬群中的一号墓却被多次盗掘。
从现场来看,这座大墓的盗掘是在历代发生的,不止一次两次。文物损失数量不少,幸运的是,在其中出土的“克黄之升”和“克黄之壶”能够断定,该墓的主人就是春秋时楚国名人斗克黄。
“克黄之升”是两件青铜鼎,而且应该归属于列鼎。斗克黄在当时的楚国,担任箴尹,相当于谏官的角色。根据周朝的列鼎制度,“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他所享用的鼎是绝对不止两件的,而且与鼎相配的还应该有簋,然而这些都已经被盗墓贼顺手牵羊,只留下了这两件克黄鼎。
不过,这两件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先来看看鼎的形状,它是侈口束颈的,所谓侈口就是鼎口是一个向外倾斜的长边,束颈则是留有一个圆滑的凹形。鼎腹十分肥大,充分展现了稳重古朴的风格。在鼎身之上,除了有一对立耳之外,中间还对称分布着两只兽形扉棱。
克黄鼎的纹饰主要有四种,一种是在立耳之上的三角纹,一种是颈部的蟠螭纹,一种是面积最大也是最显眼的垂鳞纹,它们分布在鼎腹上,还有一种则是鼎足之上的兽面纹。这些多姿的纹饰,将克黄鼎装扮得古朴厚重。
在这一对克黄鼎的内底部正中间,即铭刻着“克黄之升”四个字。正是因为这四个字,可以完全确定该鼎的制作时间,并以此推定此鼎即是春秋时期楚国鼎的标准器。
为什么这样自信呢?这是有来历的。斗克黄这个人我们大多数人不熟悉,其实他的家族在春秋时期楚国是赫赫有名的。他的父亲斗班和祖父斗令文都曾经做过楚国的令尹,即宰相一级的高官。斗班在公元前649年至公元前650年,以前军统帅的身份扫灭黄国,为楚国立下大功。正好他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婴,因此取名叫做斗克黄。
斗克黄出身贵族,因此为官也比较顺遂。然而在公元前605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族人斗越椒曾经讨好楚穆王而当上了令尹,却在楚穆王死后发动叛乱。楚庄王即位后平定了这场叛乱,并诛灭了斗氏族人,在楚国曾经显赫一时的斗氏家族因此而戛然而止了。
但是,斗克黄因为在出使齐国,而幸免于难。在归国的途中,有人将国内的大事告诉了他,并建议他不要回去。斗克黄却毅然表示,我奉君王之命出使,怎么能不回去复命呢?君王就是天,我能逃避上天吗?
楚庄王看到慨然回朝的斗克黄,也感叹他是忠臣,并没有加害他,还将他的名字改为斗生,以示自己的宽容。这件事完整记录在《左传》之中。
鉴于这一对克黄鼎的铭文,恰好是铭刻“克黄”两个字,充分说明了这是在公元前605年,斗克黄还没有改名之前的,同时也至少是在公元前650年斗克黄出生之后的,也就是说它的年代十分确定。相比很多青铜器,虽然有铭文,但往往是工匠之名或者主人的事迹并不清晰,像制作年代、国别如此明朗的青铜鼎,还是不多见的。后来在不到400米的子庚墓中出土王子午鼎,也就是克黄鼎类似的形制。
虽然这对克黄鼎的仅仅只有46厘米高,重量也只有4.3千克,显得小巧玲珑。但是,它却以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了文物之中难得的珍品,具有特别的意义。